[闲聊]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轨迹 张忠任

楼主: recherche (矫揉造作)   2010-10-22 01:19:20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有其独到的重要贡
献,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依照历史顺序,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此期间,日本在进入马克思主义启蒙期
的同时,以《资本论》的介绍为发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开始传播。
第二个时期相当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此期间共发生了3次激烈的大论战。由
此,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学派(“讲座派”、“劳农派”)。但是
逐渐成熟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却因为军国主义政府的镇压而被迫中断,被禁锢了
大约8年。
第三个时期是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迎来了第二春
,逐渐演化成了四大学派(“正统派”、“宇野派”、“市民社会派”和“数理经济学派
”)。出现了许多优秀研究成果,尤其是置盐信雄和森岛通夫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
声望。
第四个时期是90年代以后至今。苏东剧变以后,全球化、环境、社会福利、贫困
等现实问题研究在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开始尝试引进吸收生态学、应用经济学 等其
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旧的学派逐渐多元分化,新的学派开始无序形成,呈现出
一种鲜活的学术局面。
一、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期与《资本论》的引进
日本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几乎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明治维新之初,
日本在引进西方学说的同时,也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据考证,最早在日本介绍 “共产
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是加藤弘之的《真政大意》(1870),不过,这时日语里还没
有这两个词,采用的是音译。作为汉字词汇,“社会主义”一词 是由福地源一郎1878年
在《东京日日新闻》上首次使用的。第一次在日本详细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是1881年小崎
弘道的《论近世社会党的原因》(《六合杂志》第7号)一文[参见山泉进《奔向思想的
海洋:社会主义的开端》社会评论社1990年]。在日俄战争前后,已经出版了许多关于社
会主义的启蒙著作。如安部矶雄(1865-1949)的《社会主义论》(1903),片山潜(
1859-1933)的《我们的社会主义》(1903)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幸德秋水 (1871-1911)
的《社会主义神髓》(1903)。其中以《社会主义神髓》最为突出,但它并没有详述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只从剩余价值出发来阐述了社 会主义的必然性。1904年10月幸德秋水和
堺利彦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前两章,刊登于《平民新闻》第53号上。还有石川三四
郎编、幸德秋水补充的 《日本社会主义史》(1907),均为当时的力作。
不过,这一阶段还属于社会主义思想启蒙时期,尽管也发生过论战,但是尚没有
达到对经济学进行专门研究的程度。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是从导入《资本论》开
始的。
据考证,《资本论》第1卷早在1887年已经传到了日本。不过,在日本用日文对
《资本论》的介绍却是始于1907年《大阪每日新闻》对山川均(1880— 1958)所撰写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文的连载。据说,日文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词汇的形成就是从
山川均开始的。这一时期,福田德三曾发表过研究《资 本论》的论文。(福田德三1874
——1930)被视为日本的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是河上肇的论敌之一。参见杉原四郎《
日本的经济学家》日本评论社 1984年,第97页)
在1909-1910年之间,安部矶雄曾经翻译了《资本论》的开头部分。在1915年创
刊的《新社会》上,山川均(1880-1958)和高畠素之 (1886-1928)连载过考茨基的《
资本论解说》。从1920年6月到1924年7月,高畠陆续把《资本论》分为10册翻译成日文出
版(前8册由大镫阁出版,后两册由而立社出版),这是《资本论》日文版的最早版本。
二、早期的三大论战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基本上处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引进、消化时期,
以翻译、介绍为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基本上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论战,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过程的一大特点。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
思想就是在不断同外部[这里指日本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所谓近代经济学派(日语中的 近代
经济学,指马歇尔以后的西方经济学)]进行论战而成长起来的,同时也是在内部经过多
次论战而发展起来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界共发生了3次激
烈的大论战。前两次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近代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论战,而第3次则是
发生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涉及到日本共产党的行动纲领 的政策性论战。
(1)关于价值理论的论战(1922-1930)
这场论战是围绕着《资本论》第1卷的价值理论与《资本论》第3卷的生产价格理
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展开的。一方以小泉信三(1888-1966)、高田保马 (1883-1972)
和土方成美(土方成美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为主要代表,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不能
成立。另一方则是捍卫劳动价值论的山川均、高畠 素之、河上肇(1879-1946)和他的弟
子栉田民藏(1885-1934)、山田盛太郎(1897-1980)等人,在最后阶段,一位后起之秀
向阪逸郎(1897-1985)也跻身其中了。
(2)关于地租理论的论战(1928-1933)
这场论战主要针对的是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一方以近代经济学者土方成美、
二木保几为主要代表。其主要论点有两个。一是所谓“平均原理”和“边际原理”的 问
题。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谈到市场价值一般的时候指出,市场价值是在平均条件下决定(
即由平均原理决定)的。但是马克思谈到级差地租理论,却说农产品的市 场价值是由最
劣等的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决定(即由边际原理决定)的。这是矛盾的。二是“虚假的社会
价值”的源泉问题。他们强调,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边际原理决定的,那么由此而
生的级差地租就属于“虚假的社会价值”,难以认为是剩余价值。
另一方则主要是猪俣津南雄、栉田民藏、河上肇以及向阪逸郎。他们强调,农产
品的市场价值是由最劣等的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决定的问题,属于方法论上的由抽象到具体
的分析手法问题,与市场价值在平均条件下决定并不矛盾,并就此成为定论。但是,他们
虽然一致认为应该把级差地租作为剩余价值来认识,但是关于其源泉问题,却没有能够达
成一致意见,最后不了了之。
(3)关于日本资本主义的论战(1927-1937)
这是一场围绕着明治维新及日本资本主义性质的两派(讲座派和劳农派)大论战
。这两派之间的对立,始于日本共产党1927年纲领的发表。1927年纲领把日本所应该采取
的战略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而劳农派则
反对这种两阶段战略论,主张一阶段革命论(即直接进行打倒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由此而展开了论战。持有一阶段革命论的一派,在1927年创立了刊物《劳农》,因之而
被称为劳农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山川均,河上肇,铃木茂三郎,栉田民藏,向阪逸郎,
土屋乔雄,猪俣津南雄,罔田宗司,伊藤好道。劳农派的阵地还有《改造》、《中央公论
》以及《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 杂志》和《先驱》等刊物。
这场大论战,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论战,也称为封建主义论战。讲座派强调日本
资本主义具有半封建性质;劳农派则否定日本资本主义的半封建性质。该论战在日本共产
党1932年纲领发表之后,由于该纲领强调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化。这时
,与劳农派对立的那一派,基于32年纲领出版了《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讲座》(共7卷)
系列丛书,这些作者也就因之而被称为讲座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山田盛太郎,平野义太
郎,野吕荣太郎,大冢金之助,小林良正,服部之总,羽仁五郎,山田胜次郎;代表作有
野吕荣太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服部之总的
《明治维新史》等。讲座派的理论阵地还有《经济评论》、《历史科学》、《唯物论研究
》等杂志。
这场论战,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对日本资本主义现阶段的认识
问题,二是日本农业的性质,特别是地主和佃户以及地租的性质问题,三是明治维新的性
质以及幕末(指江户幕府末期)的日本经济发展阶段问题。争论涉及历史、现状和诸多理
论问题。双方的争论的焦点在于,讲座派强调日本资本主义中存在封建残余,即存在着半
封建地主制的统治和以其为基础的绝对主义天皇制,主张在社会主义之前,必须进行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劳农派则强调金融资本的统治作用和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主张应立即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
1936年7月,讲座派由于所谓“共产科学院事件”被镇压;1937年12月和1938年2
月,劳农派连续因为“人民战线事件”被镇压,包括大内兵卫(1888—1980)、宇野弘藏
(1897—1977)以及有泽广已在内的38名“教授集团”遭检举。至此,这场日本资本主义
论战被迫中断,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于1952年方才战火重燃。战后,日本的学
者们对战前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是,河上(1951—1952)汇总了
昭和初期的《资本论》研究成果,栉田、久留间和宇野编撰了战前发表的马克思经济学论
文集。这对于推动战后马克思经济学在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三、战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复苏与发展
战后,被压制多年的日本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不过,虽
然3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的镇压而被迫中断的论战又战火重燃,但是战后的日本马克思经济
学并非战前研究的简单继续。这是因为,首先,以《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苏联史达林
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也开始流入日本,共产国际的“全面危机”理论也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而列宁的“两条道路”理论更是席卷了整个经济学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备受瞩目。
其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对日本马克思经济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日本战后一代的马克思经济学者,就这样在世界政治局势风云变化下成长起来了
。他们主要在战前积蓄的研究业绩和新的理论动向这两极之间开始了其研究活动,当然一
些战后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新要素也不无影响。
战前,在“讲座派”和“劳农派”两大派之间展开日本资本主义争论,由于政府
的镇压而被迫中断,战后又重新开战。不过,却不再明显地体现为“讲座派”和“劳农派
”两大派的对立,争论的范围也扩大了许多,变得很泛,包括日本是否应该称为美国的属
国的所谓“自立——从属论战”、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是否由于垄断资本因美援而死灰复燃
的论战、关于反垄断的构造改革论战等。
随着学术研究的自由化,马克思经济学者发起了大规模论文集出版活动。例如《
潮流讲座经济学全集》(潮流社1949),“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经济部会编写的《讲座
资本论解释》(1951-1953)等。不过,《日本资本主义讲座》(岩波书店1953——1954

虽然也属于这种尝试之一,近来的评价却不高,被认为不过是套用了史达林在《苏联社会
主义经济问题》(1952)一书中几个错误命题(由此所得出的一些错误结论,如战争不可
避免论、不平衡发展必然论等,都具有负面影响),并且按照当时日本共产党的政治纲领
“51年纲领”(当时日共的“新纲领”明确规定在从属于美国的前提下进行“殖民地、从
属国革命”)的要求编写而成的。另外还有民科研究部会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学习讲座
》(1955—1956),也是解释当时苏联的教条主义的,目的是使其在日本能够得到普及。
另外,在此期间《资本论》的译文也由数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如日本评论社、岩波书店、
青木书店、河出书房等)。而游部久藏编写的《〈资本论〉 研究史》(Minerva书房1958
年)把从战前开始的围绕着《资本论》论战的各种论点按照题目进行了分类整理,开创了
编撰《资本论》论战史的先河。
进入60年代以后,罗斯多尔斯基(Rosdolsky)著《资本论注解(全5册)》(青
木书店1962—1964)一书成了解释《资本论》的主要标准,这是代表苏联学统的正统学派
立场的典型著作。而作为工具书,主要有久留间鲛造、宇野弘藏、冈崎次郎、大岛清、杉
本俊朗编著的《资本论辞典》(青木书店 1961),另外大阪市立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写的
《经济学辞典》(1965)也是以马克思经济学概念为中心而编写的。
渡边佐平主编的《论战:现代的经济理论》(日本评论新社1962)在对现实课题
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总结。而宇野弘藏的《现代帝国主义讲座
(全5卷)》(日本评论新社1963)一书则把帝国主义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来认识,
体现了一个具有总体分析性质的庞大的研究计画。该书试图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联系
当时处于经济高速成长期的日本的实际。这时的“宇野派”手里也开始有了宇野弘藏主编
的《经济学大系(全8卷)》(东京大学出版会 1962—1963),气势磅礴,积极展开了包
括方法论、原理论、帝国主义论、世界经济论、日本经济论在内的全方位的理论研究。
在60年代以后出版的3部书的关系很有意思。由宇野编著的《资本论研究(全5册
)》(筑摩书房1967—1968)、宇佐美诚次郎(1915—1997) 等编著的《马克思经济学
体系(全3卷)》(有斐阁1966)和游部久藏(1914—1977)等编著的《资本论讲座(全7
册)》(青木书店1963— 1964)。这些著作都是以《资本论》为中心的马克思经济学着
作。不过,宇野代表“宇野学派”,宇佐属于所谓的“正统派”,而汇聚在游部那里的经
济学者则 没有明显派别倾向。
就这样,战后日本马克思经济学在围绕着各种问题的不断论战与学派的分化组合中进一步
发展。
对于马克思经济学来说,1967年和1983年是两个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年份,分别
是《资本论》第1卷发行100周年和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出版的论著
也多得不胜枚举。这是日本马克思经济学的黄金时代。
在纪念《资本论》第1卷发行100周年之际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经济学史学会
编撰的《〈资本论〉的形成》(岩波书店1967)一书,从史学的视角出发, 将《资本论
》的形成过程通过与同时代的经济学者相比较以及其对国外的影响等多种角度来进行了探
讨。而《马克思经济学词典(全16卷)》(大月书店1968 —1995)一书,则是久留间鲛
造从战前就开始着手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力作。该书是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久留间按照
自己的分类(“竞争”、“方法”、“唯物史观”、“恐慌”、“货币”)重新编辑而成
的,这种研究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此时,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者们,也开始回顾
自己的研究历程。例如,日高晋等编著的《日本马克思经济学(上、下)》(青木书店19
67)将目光放到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个人身上,把日本马克思经济学的谱系从堺
利彦直写到了宇野弘藏。而守屋典郎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青木书店
1967)则侧重了理论发展的沿革,虽然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其主
要内容为经济理论。
苏东剧变以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也曾一度陷入彷徨时期,有些人甚至说
,《资本论》已经从“圣典”变成了“古典”,也就是说将成为经济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
部分。表现在出版上,这一段时间,相关论著较少。不过,持续时间并不长,到了伊藤诚
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平凡社1995年)和伊藤诚等主编的《马克思的反攻:政治经
济学的复活》(日本评论社1996年)的出版,标志着彷徨期已经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2000年以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新的出版热潮。
其中,尤其以SGCIME(The Study Group 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Marxian
Economics,《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课题》研究会)所推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课题》
丛书为代表。该丛书共分2集9卷计10册。第1集的标题为全球资本主义,分6卷7册,第1卷
为全球资本主义和世界秩序、国民国家体系——世界政治体制的重组和国民国家体系的转
换,分为两册,第1册世界经济的构造和动态,由河村哲二和宫崎晃臣主编;第2册国民国
家体系的重组,由冈本英男和池上岳彦主编。第2卷资讯技术革命的射程,由半田正树、
石桥贞男、佐藤公俊、福田丰主编。第3卷全球资本主义和企业制度的变化,由菅原阳心
和今东博文主编。第4卷全球资本主义和景气循环,由星野富一和栗田康之主编。第5卷金
融体系的变化和危机,由稻富信博和清水敦主编。第6卷社会变革中的众生相,由木前利
秋和竹野内真树主编。第2集的标题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经济学,共分3卷。第1卷资
本主义原理的再构筑,由小幡道昭主编。第2卷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阶段论,由新
田滋、加藤国彦、河村哲二、冈本英男主编。第3卷现代马克思经济学前沿,由植村高久
、野口真、星野富一、榎本里司主编。
作者: blas (《剩余价值理论》)   0000-00-00 00:00:00
关于地租部份的论战有点问题。李嘉图认为只有级差地租,没有绝对地租。而马克思认为既存在级差地租,也存在绝对地租。这两者并不矛盾。由于地主拥有土地的垄断权,因此农产品不像工业品会发生利润率平均化的运动。相反,农产品会按照最劣等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出售。租地农场主至少可以得到和工业品生产者一样的平均利润,而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作为地租被地主阶级拿走。但剩余价值在租地农场主与地主之间如何分配,则要按个别情况来分析。因为存在土地垄断权,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按最劣等土地的产品价值出售。故马克思用"虚假的社会价值"来指称地主阶级凭借土地垄断权,向社会的其他非农业生产部门攫取来的剩余价值。它仍旧是剩余价值,只不过不是农业部门自己生产出来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