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发一篇回好了XD
传统上在法律上比较负责的运动比赛最起码会有场边医师,
另外如果运动代表队比较有规模会有自己的队医,
格斗竞技比赛比较特别的是有Ring side physicion
一个一般的场边待命医师可替代性比较高,甚至不一定需要是运动相关科别,
只需要懂急救和判断是否后送,其他小伤交给防护员,处理的状况可以从运动员
肋骨断掉气胸决定送医,到场边民众昏倒。对比赛大概只需要略懂,
现在比较大的比赛几乎都会有,不然出事很难扛责任。
(讲个八卦,某协会办比赛,没有常备药、电击器没有电...最后是去支援的医师自备
这种事在台湾不会太少)
在台湾整体来说和运动医学最相关的科别还是复健科医师(在国外不一定),
台湾大多数的“队医”都是由复健科医师担任主要工作,世大运、奥运都不例外,
队医比场边医师一般待命医师角色更吃重。队医要能够懂规则,可以跟裁判、
大会医师沟通讨论,更要长期懂自己team的选手,相对来说比较是为自己的
团队效力(从医疗、营养、心理、甚至很奇特的连选手生涯规划都有....XD)。
能够和裁判以及教练讨论选手现在的伤害,是忍伤上场求成绩比较重要,
还是要考虑未来不要继续拼比较好。出国的时候跟一群选手出去要知道有哪些药可以用
,那些禁药不能碰。选手上场其间有哪些武器可以加速恢复、暂时减轻伤害或疼痛等等。
国内最有名的队医大概是林长的林瀛洲医师,上次里约奥运的时候柔道和角力都肩膀
脱臼,都有面临“要不要忍伤再上场”的讨论。
比起一般的场边待命医师更需要够懂运动规则和特殊伤害,懂选手的性质。
Ring side physician是格斗运动里比较特殊的,像Warren是美国运动医学会登录的
(急诊科),当然没有去做这种认证不代表没有相应的能力(登录的话每年要缴很多钱给
协会),是台湾很少数有这张牌的医师,大概也是台湾最懂MMA和BJJ的医师了。
必须要有参与比赛的经验,能够判断当下的状况要不要丢毛巾。
同时协助改善规则提升比赛的安全性。
另外台湾也有非常多厉害的物理治疗师,和医师一样,懂格斗运动这种专项运动的人
也没有那么多。他们可以做简单的扎贴或固定、以及透过手法恢复运动表现等等...
目前不管医师或治疗师,年轻一辈都有人略有涉略这些运动,很多人大概都还是住院医
师等级。毕竟这个运动还年轻,老一辈医师真的有参与这项比赛的不多。
以医师的生态来说,大概除了在诊所工作,或是非常有钱其实也不太需要太长工时又不想
在医院写论文升等的,很难有大量时间去投入。一般医师或治疗师如果没有特别跟
这项运动的群体接触,大概也会有不少障碍。
如果有一天要能够发展到像欧美的运动团队一样发达,大概也是要有一整群人的投入
才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