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好文推荐: 探讨蒙古“四大汗国”之谜

楼主: hgt (王契赧)   2016-07-23 20:48:43
出处: https://read01.com/DeQDQ.html
探讨蒙古“四大汗国”之谜:成吉思汗的分封
一)成吉思汗的分封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国”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国”呢?却有两种不同
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成吉思汗时代分封的“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
国”、“拖雷汗国”;另一种说法是指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提法呢?而且历史上究竟
是否真的存在过所谓的“四大汗国”呢?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代天娇成吉成思汗一生兼并及占领了解辽阔的土地,奴役了广大的人口。大约在成吉思
汗建国之久,按照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产。
根据蒙古人重长轻庶的习俗,只有成吉思汗长妻所生的四个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
台、拖雷)才有继承父亲财产的资格。“他们是成吉思汗王国的四根基柱。他授与他们每
人一个王国,称他们为四‘曲律’,而被称为‘曲律’的人或马等,都是杰出的,超越于
他种的,最优秀的。”(拉施都丁《史集》俄译本,第一卷第二册,页六九一七零),《
史集》的这些溢美之词或许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国”的来源吧,
然而,这种提法是不太严谨的。因为成吉思汗不单分封了四个儿子,还将国土,属民分封
给他的五个兄弟。而且,在时间上,分封兄弟比分封儿子还要早一些。
综合《元朝秘史》、《史集》等史料的记载,获得分封的成吉思汗的兄弟有铁木哥斡赤斤
、拙赤合撤儿、按赤台、别里古台、阔列坚等。其中,铁木哥斡赤斤依据蒙古幼子守产的
习俗,和他的母亲一起,竟获得了近一万户的分封,比起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察合台、
窝阔台获得的分封户口还要多。成吉思汗的这三位儿子不过各自仅获得数千户的分封而已
。(后来,蒙古大汗的继任人窝阔台在中原汉地又一次分土分民,成吉思汗的弟弟斡赤斤
获得了62156户的分封,仍然比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的41302 户及察合台的47330户要多。
这次分配的原则之一,就是按照成吉思汗时各人原封牧民户数的比例来推算中原封户的多
少。见《元史.畏答儿传》)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共分封了九位兄弟、儿子。这些兄弟、儿子在各自分封“兀鲁思”(
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国家称之为“也客.蒙古.兀鲁思”,汉译为大蒙古国。所谓的“兀鲁思
”,在蒙古语中含有“人众”、“国家”之义,因此成吉思汗分封给诸子、贵戚的民户、
土地称之为诸王“兀鲁思”,汉译为诸王汗国)之内都有独立管理军队、属民、贡税、牧
地的权利。所以,那种不提成吉思汗的兄弟,而单提成吉思汗的儿子,从而认为成吉思汗
仅仅分封了“四大汗国”的观点是欠严谨的。
而同时代的人的看法又如何呢?据宋代的《黑鞑事略》记载蒙古的情况:“其主初僭皇帝
号者,小名日忒没真(即铁木真),僭号日成吉思皇帝。今者小名日兀窟触,其耦僭号八
人。”在这里所谓的“僭号”即称汗。当时称汗的八人,历史学家王国维以为应是合撤的
儿子也苦、合赤温子按赤台、斡赤斤、别里古台、术赤子拨都、察合台、拖雷子蒙哥,加
上窝阔台(见《黑鞑事略笺证》,转引自《元朝史》上册第191页)这表明,当时的宋人
也没有“四大汗国”的说法,而是认为有八王。
成吉思汗兄弟的分地都在蒙古东面,合称:“东道诸王”。而成吉思汗诸子的分地却在蒙
古西面。据日本那珂通世云:“太宗所得者,为乃蛮旧地。察合台所道者,为西辽旧地。
拙赤所得者,为花剌子模旧地。”(见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187页)而幼子拖雷则继
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鲁思。但是,有学者认为,拖雷并非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鲁思
,只不过是仅仅是“管辖”而己,而并“专门隶属”。因为,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鲁思是整
个“黄金家族”的公产,归历代蒙古大汗所直辖。拖雷在成吉思汗的继承任人窝阔台即位
时,就将中央兀鲁思奉献给汗兄,就说明了这一点。(《蒙古政治制度研究》第三阶段
367页)拖雷家族另有“兀鲁思”,据《元朝秘史》记载,拖雷曾获得过成吉思汗5000户
的分封。这一点很重要,这表明后来与元世祖忽必烈争大汗之位的阿里不哥,他继承的只
是拖雷的“兀鲁思”而已。
(二)宗王镇戍
一方面,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仍然继承了分封政策(例如窝阔台曾经将中央兀鲁思的三千
户转赐给皇子阔端)另一方面,随着蒙古帝国对异国不断的征服以及领土不断的开拓,蒙
古贵族分配财产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进入中土之后分封的五户丝食邑民等),但
最值得一提的却是宗王出镇制度。
至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按照一些汉族大臣(例如刘好礼等)的建议开始相继分封诸王子为
王,统兵出外藩屏朝廷,这就是宗王出镇。
宗王所辖的镇戍地区有漠北前线的北平王、晋王;吐蕃地区的武靖王;云南地区的云南王
(以及后来的梁王);扬州地区的镇南王等。
就军队而言,我认为宗王出镇制度与成吉思汗的分封兀鲁思制度有一个不同之处于,分封
兀鲁思的军队是由本兀鲁思的部民形成,完全是诸王个人的私属;而宗王所管辖的军队则
多从各个不同和兀鲁思内抽出,并非全是出镇宗王的私属,出镇宗王只是以皇室成员的身
份担任军政首脑,代表朝廷执行军政任务,出镇宗王的权力往往超越于诸王之上。(例如
先后出镇漠北的北平王、晋王,对原属于成吉思汗产业的蒙古中央兀鲁思及四大斡耳朵都
有统率权)。从这一点来看,宗王镇戍并非只产生于忽必烈时代,例如当初成吉思汗的继
任人窝阔台决定征讨末臣服的钦察、斡罗思等国时就曾经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出征、诸王
以术赤儿子拨都为首;而蒙哥汗即位后,也曾经委派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兀总督漠南、波
斯等行省。
最初的宗王出镇,有较强的独立性,在镇所多沿袭了成吉思汗时期兀鲁思分封的形式和内
容,但灭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对各出镇宗王及分封的诸王兀鲁思普遍削夺事权,采取的
一些措施包括设置行省管辖投下分地、宗王在镇戍区与行中书省等权分治、世袭与非世袭
兼行等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内乱,一些宗王在镇戍区却乘机拥有了实际独立的地位。例
如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以及海都之乱时,察合台汗国开始自行其是;而钦
察汗国与蒙古的本土完全阻隔,获得了实际的独立;元世祖忽烈为了争取据有波斯、阿拉
伯诸地的宗王旭烈兀的支持,把阿母河以西地区授与旭烈兀自主,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
封国—“伊利汗国”;另外在元末大乱之时,朱元璋北伐,元顺帝逃离大都。这时在云南
的蒙古宗王梁王已取代了行省独揽大权,虽然仍奉北元正朔,但实际上已经处于独立状态

(三)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四大汗国”
前文已经提到,成吉思汗并非只是分封了四大汗国,而是分封了八大汗国(加上次妻生子
阔烈坚为九大汗国)历史界公认蒙古大帝国的分裂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那么成吉思汗
时代分封的这些汗国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处于什么状态呢?
先说成吉思汗四大儿子封国中的情况,术赤汗国最终演变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在元
世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之时,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为了争取察合台的后裔阿鲁
忽的支持,忽必烈让他统治从按台山到阿母河之兀鲁思和诸部;上述这两个汗国与其说是
由成吉思汗最初的封国演化而来的,不如说是由后来的宗王镇戍演变而来的更为贴切。
而窝阔台汗国的情况又如何呢?窝阔台正式继承成吉思汗成了蒙古大汗,死后汗位传给儿
子贵由。贵由死后,汗位却落入了成吉思汗另一位儿子拖雷后裔的手中。这时蒙古大汗的
继任人蒙哥是拖雷的儿子,他即位之后镇压异己,将窝阔台的分地分成了数块时块,分别
授与窝阔台的数个后裔,其中,分在叶迷立地区的禾忽是窝阔台汗国的正式继承人。至元
十三年春,禾忽叛乱,失败后投奔窝台的另一个后裔海都。当初蒙哥汗将窝阔台的封地分
成数块时,海都被分到了海押地区,海都也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公开反叛,接着用武力
吞并了大片土地,其中包括整个原属窝阔台的封地。不过,海都并非是窝阔台封地的直接
继承人。(禾忽才是),因此说,海都所建立汗国与其说是“窝阔台汗国”,还不如是“
海都汗国”更为贴切。海都之乱持续了数十年,他的后裔察八儿投降了元朝。汗国被元朝
和察合台汗国所瓜分。元朝将所获得的窝阔台汗国的部分领土并入了岭北行省中。
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他的后裔蒙哥当了蒙古大汗。蒙哥死后,继承拖雷封地的是他的兄
弟阿里不哥,而非元世祖忽必烈。但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争任蒙古大汗时失败,投降了忽
必烈。阿里不哥所继承的封地因此也受元朝岭北行省所管辖。
再说到蒙古东部成吉思汗兄弟封国的情况,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后裔乃颜、纠
集了合撤儿的后王势都儿、合赤温的后裔哈丹于至元二十四年叛乱。元世祖忽必烈亲征,
击败叛军,俘获乃颜,立即处死,势都儿、哈丹先后投降。后来哈丹再叛,逃窜入高丽,
至元二十八年兵败自杀。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叛王之后,在叛王封地内设置了万户府,在东
北设置行省进行管辖等措施来削弱藩王的权力。虽然,成吉思汗的四兄弟的家族仍旧封王
,但地位已经大不如前,要受到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节制。
“伊利汗国”被一些人拿来与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并称为忽必烈时代的“
四大汗国”,这个汗国其实并非是成吉思汗分封的。一二五三年蒙哥汗从各支贵族中抽调
兵力西征波斯、阿拉伯地区,遣其弟旭烈兀领导,但并没有将其地授与旭烈兀。蒙哥汗死
后,忽必烈和阿里不河争位,忽必烈为了取得旭必烈的支持,便将阿母河以西的波斯、阿
拉伯等地区授其作主,于是伊利汗国便成立了。所以,伊利汗国可以说是由宗王镇戍演变
而来的。
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是元朝时蒙古的“四大汗国”,这种说法
与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国的说法一样是不严谨的。从反叛元朝的角度来看,“四大汗国”
中伊利汗国没有反叛,反叛的是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但蒙古反叛的汗国
又不止这三个,还有“东部诸王”及拖雷兀鲁思的继承者阿里不哥等。就反叛的汗国而言
已经远远超出了四个汗国的数目。
也许有人认为,之所以有“四大汗国”的说法,是因为这四个汗国不受元朝行省管辖。但
实际上,察合台汗国灭亡之后,它的一部分领土是受到元朝岭北行省管辖的。元文宗至顺
元年时(公元一三三零年),为了修《经世大典》,曾经将所谓的“察合台汗国”封为笃
来帖木儿汗国、“钦察汗国”封为月祖伯汗国、 “伊利汗国”封为阿不赛因汗国。不过
,也没有达到四个汗国的数目,仅仅只是有三个汗国而已。况且,后来元未动乱时,在至
元十六年之后云南的梁王实际上已取代行省独揽大权。出现了梁王专制,行省秉命的局面
,元廷对云南失去了控制。这样说来,是否也可以把梁王专制云南的情况与钦察、察合台
、伊利汗国相提并论呢?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元朝从来没有“四大汗国”的概念。这从元朝封授给诸王的印章爵号
可以看出,元世祖忽必烈时确立了六等印章封爵制,六等印章顺序依金印兽纽、金印螭纽
、金印驼纽、金渡银印驼纽、金渡银印龟纽、银印龟纽。(见《元史》卷一零八《诸王表
》,其中,最尊贵和当然是金印兽纽,由于金印兽纽的国邑仅一字,所以又称之为“一字
王”。例如云南的“梁王”。 忽必烈一朝仅有四人获得金印兽纽。)而钦察汗国的大汗
脱脱在至大元年仅被封为宁肃王,授三等金印驼纽、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察八儿降元后也仅
被封为汝宁王,授二等金印螭纽而已。就此而言,这些汗国的汗在元廷的地位并不是最尊
贵的。
(四)蒙古诸汗国、宗王镇所与明朝
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元军的武装力量被起义军各个击破,在外镇戍的
诸王也相续非死即逃。就以受封出镇江淮地区的三位宗王为例,至正十二年,威顺王的镇
所武昌失守,威顺王本人逃到陕西,后来在成州被军阀李思齐围困而死;至正十六年,镇
南王的镇所扬州被起义军攻破,镇南王本人则被俘投水死;而宣让王帖木儿在他的镇所庐
州失陷之后,逃回了大都,又被封为淮王。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顺帝北逃,留下淮
王监国守大都,淮王被攻克大都的明军杀死。明军改大都为北平,是年为洪武元年。
洪武三年,明军取河州(元吐藩等处宣慰司治处),元镇西武靖王以所领的吐藩诸部降明

洪武十四年,明军步骑三十万征云南,次年镇戍云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势蹙自尽。
随着元廷北迁,不但对诸多镇戍的宗王失去控制,就是对蒙古的勋臣也一样失去了控制。
曾经被成吉思汗封为大师、国王的木黎华,他的后裔开元王纳哈出在辽东有相当的势力,
在元廷北迁后便逐渐和元主离心离德。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征辽东,北元汗廷要求纳哈出
向汗廷靠拢,但“虏主数招之不往”(《明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日),最后,纳哈出以所
部“二十余万人”降明,相继投降的还有蒙古“王九、国公群王四”(《明史.鞑靼传》
)。
洪武二十年,出塞的明军在捕鱼儿海大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仅以数十骑逃
遁。随后在奔往和林的途中被属下所杀。此役,明军的俘虏包括蒙古的宗王吴王、代王在
内共七万七千三十七人。
洪武二十一年,元辽王阿札失里(成吉思汗兄弟斡赤斤的后裔)、会宁王塔宾帖木儿降明
,二十二年,明于其地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宁卫。令阿札失里等为卫指挥使等职。
洪武二十四年,明军伐哈密。破其城。斩蒙古豳王(察合台汗阿鲁忽的后裔),哈密兀纳
失里王降明。
元朝的藩属,处于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诸汗国也在元廷北迁期间起了重大变化。原窝阔台汗
国早已经被瓜分。察合台汗国亦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领有现在中国的新疆
一带,西察合台汗国则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带。后来,蒙古贵族贴木儿推翻西
察合台汗国而自立,自称可汗。伊儿汗国被贴木儿吞并。钦察汗国则成了贴木儿的藩属。
诸汗国经过重新分化组合,基本上演变成了东察合台汗国和贴木儿帝国等权力中心。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别失里八朝贡。(别失里八即东察合
台汗国。)
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贴木儿帝国(明人称之为“撒马儿罕”)先后在洪武二十一年
九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年九月向明朝称臣朝贡。但
后来,吞并了伊儿汗国、制服了钦察汗国的贴木儿,在战胜奥斯曼帝国之后,野心彭涨,
竟准备要征服明朝。永乐二年,帖木儿领兵八十万东来攻明,在中途病死,帝国大军返回
。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承袭王位。在永乐五年恢复和明朝的朝贡关系。明成祖亦派使臣
往祭故王帖木儿。(《中国通史》之《明史部分第十章》)
元勋臣开元王纳哈出及辽王阿札失里降明之后,当被成吉思汗分封在蒙古东部的诸王除了
这部分降明的外,还有一部分被崛起的蒙古本部(即鞑靼)实权人物阿鲁台所吞并。明永
乐初,在蒙古草原与明朝对抗的剩有蒙古本部及瓦剌。
永乐七年,蒙古瓦剌部投靠了明廷,成为了明朝的藩属。这时候的蒙古本部立了一位名叫
本雅失里的新大汗,永乐八年,明成祖率领五十万众出塞,大败蒙古本雅失里汗于斡难河
(斡难河者,元太祖始兴地也),本雅失里仅七骑渡河遁去。西奔的本雅失里在二年后被
瓦剌马哈木等杀了。
就在本雅失里汗被杀之前,蒙古本部的阿鲁台已经数次入贡。(据《明实录》永乐八年十
二月丁未条记载,永乐九年<1411>一月,阿鲁台遣使到明朝,称:“元氏子孙已绝,欲率
部属来归”,当时本雅失里尚未死,阿鲁台就已经决定抛弃这位傀儡,投靠明朝。同年十
二月入贡。)
在永乐八年至永乐八年这一段时间,原先的蒙古可汗本雅失里败死,蒙古各部处于无主状
态。但是鉴于瓦剌的最高掌权者马哈木、太平、秃孛罗和蒙古本部的最高掌权者阿鲁台已
经先后向明成祖称臣朝贡,而且由蒙古西北诸汗国派生出的东察合台汗国和贴木儿帝国亦
已经明朝称臣朝贡,因此不管当时所有的蒙古人是否乐意,这一刻的明朝几乎已经全盘接
收了昔日蒙古大帝国(包括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的
所有遗产。
原文网址:https://read01.com/DeQDQ.html
作者: gfdsa (假扮的大仁哥)   2016-07-25 12:06:00
好文一推
作者: s870158 (十三车)   2016-07-30 14:34:00
建议可po至historia讨论喔 这边没人
作者: j65k6jo6   2016-09-25 10:16:00
只能给推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