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产业职能与申请关系1

楼主: airturtle23 (三只小猪)   2018-06-25 15:34:12
Monday Blue Buster 每周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产业与职能与MBA申请关系(1)
- 常态分布的生涯背景与未来方向
早在十四年前笔者开始帮数万名各国个案咨商生涯管理至今,个案的产业与职能向来都是呈现“常态分布”的状态。
此现象可谓天经地义,不证自明。
有个案是人资背景想持续进修,却挖出来其实是服务流程设计天才;
有公关背景个案,挖出来适合做国际棒球赛事的IMC整合行销传播;
有量化分析背景想念供应链MBA,挖出来发现是时尚精品总经理个性;
有传产财务管理个案,挖出来适合做手工卡片CEO;
也有事务所高层特助,挖出来是管顾天才;
也有个案在事务所与金融业,挖掘后还没念MBA就进了VC;
...等等不胜枚举。
透过此生涯管理工具所投射出的热情生涯,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且放诸四海皆准。
- 背后原理:“情绪流体的求生制约”
这背后的原理是一个笔者称做“情绪流体的求生制约”的生涯管理定律: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资源支配者与资源竞争者间的“环境情绪七巧板”夹击,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过程中,因为成功经验正强化,而形成的“情绪方形西瓜”。
由于这是每个人所习得“最佳求生技能”,并成功取得利基,因而未来也将持续以此经验来面临未来挑战,而选择最佳生活模式、价值观顺序,而至进修组别、主修、选课、教授、同侪、课余活动、假想敌、毕业目标、交换课程、公益活动、打工,甚至感情等;
以至于毕业后选择的产业、职能、老板、组织文化、同僚、竞争对手、业余活动,与感情与婚姻对象等。
根据此定律,就像“大象的脚环”—过去求生经验造成未来求生技能,将可以依据生涯三驱力(兴趣、性格、专业能力)推导出“不用工作的工作”:完全吻合兴趣与个性的工作,进去就做自己,不再有“星期一症候群”,并且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持续致富。
而由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由于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且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情绪七巧板”也不一样,每个人所习得的“情绪方形西瓜”也都不一样,因此会没有竞争,因为早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与身体早就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求生利基,以及兴趣技能与个性特质。
而这些兴趣与性格特性会自然带动专业能力,但反之不然。能力并不会带动热情或性格特性。
只要我们厘清这些生涯驱力,并重新排列组合,自然就能不再工作,并且用快乐来“长大聚宝盆”致富。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皆是如此。
- 产业、职能与MBA申请的关系
然而,早在被申请人拱出来创业的头几年,笔者发现个案们常态分布的产业与职能,与申请的结果竟然与并不成比例,
并且有着与其说微妙,不如说神奇、甚至莫名其妙的关系。
照理说,任何能在热情领域上经营到国际级水准或潜力的申请人,应该都要得到平等的录取机会,
然而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简单说,各校为了排名、校际竞争关系、校名品牌定位、迎合趋势、招生噱头等,
而对某些特定背景、学历、行业,或职能等申请条件,出现各种方便面试、快速拿奖,或WL备取,或拒绝等的录取决策。
- 一定是管顾或金融就会录取吗?不是的,甚至刚好相反
根据笔者协助个案录取哈佛、耶鲁、M7等名校MBA录取甚至拿奖经验,事实上跟主流舆论上的管顾与金融背景几乎没有直接关联。
成功个案的产业背景不乏消费性品牌、科技业、传产、奢侈品牌、能源、公益、会计、管顾、金融、天然资源、基础工业、PE/VC/IB、广告业、汽车业...等;
职能遍及业务、行销、市场开发、国贸、采购、生管、人资、法务、市场研究、投资分析...等。
- 判断原则为何?仍旧以个人热情与性格发展对业界贡献为依归
从低分录取名校,到高分拿奖的经验,或放眼高分落榜的个案们,并不是一味地写管顾、金融就会上,
事实上刚好相反。
越去硬写管顾或金融,若是没有强大佐证,反而会被秒钉。
- 需跳脱申请思维,以实际生涯进程与成功为圭皋,并产生School Fit
(待续)
Sincerely,
David 李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2018/06/monday-blue-buster-mbamba1.html
作者: qmqmqm   2018-07-09 03:53:00
文案很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