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相关的问题,板上745篇﹤新世代面目模糊 ﹥、1046篇
﹤应该、已经和可以─关于文学奖的三个关键词﹥和1309篇﹤从
今告别文学奖评审﹥等文应该都有触及,原PO主要应该是对于近
几年文学奖得奖作品的主题、语言以及书写手法过于狭隘限缩提
出质疑,以下参考前述文章以及些许个人看法表达一些意见,如
有错误或者不恰当之部分还请各位多多包涵XD。
首先针对主题大量悼念亡者(或者说触及死亡?)的部分,我
个人以为是死亡在现代小说的表现中具备了某种强大的指涉性,
是以借由死亡表达隐喻的手法相当常见。但是,尽管大量借用死
亡元素进行表达,我相信各作品之死亡指涉的对象以及隐喻目标
是各自不同的,例如甘耀明《杀鬼》、杨富闵﹤逼逼﹥或者﹤父
后七日﹥透过死亡建构以及传达的意旨便各自不同,因此我以为
针对死亡的部分应该要与前后文本作结合进行评述,当然单纯的
悼亡就不在此列了。
语言的部分,不可讳言是某种意识形态运作的结果,但是暂
且撇除“文学奖以作品是否运用方言作为评审标准”这种严重变
形的意识形态的话,我以为运用方言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许
多新乡土文学运用方言得宜使得作品更增特色,在文字的运作也
产生了更多变化性。至于文字结构上采用汉语语法,不可否认台
湾现行流通语言是汉语,当然也不是不存在完全采用原住民语言
系统、闽南语系统或者客语系统书写的文学作品,只是在部分阐
述殖民问题的书籍中也有提及相对弱势者采用强势语言是对于强
势文化进行反动的手法,因此这个部份我个人以为是有其必要性
的。
写作手法部分,九歌出版社《99年小说选》郭强生老师撰写
的序文部分便有提及“拿来主义”的问题。该序文中提及台湾文
学长期以欧美流行之书写手法为学习对象,至于近年来文学奖得
奖作品大致上都稍稍偏向写实主义了,我个人觉得比较严重的问
题是台湾文学长期以外国为标竿这个部分,然而,另一方面来说
我认为书写手法只是一种包装,关键还是作品本身碰触的“核”
是指向何处这点。
散文的部分我读得少,不方便作评述。阅读的取向上我和恰
好相反,比较偏向华文,由其是台湾作家的作品,因为我一直相
信文学应该要具备处理现世以及本土问题的力量,而外文作品除
了翻译水准问题以外,最严重的是语境上的断层,譬如近日阅读
《恋人絮语》由于文字转译过程减去了原文字词指涉的多重性便
失却了许多玩味的空间。
总体而言台湾文学作品题材稍嫌狭隘某个程度来说应该是不
争的事实,而限缩了文学元素多元性的原因,我想最主要还是来
自于台湾的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太过断绝了,读九把刀作品同时也
读骆以军的人相较之下实在太少。(此处提及九把刀和骆以军并
非有意取之作为价值评断之基准,而是我个人每次和别人提及自
己想成为小说家时对方的当下反应总是“像九把刀那样吗?”然
后在举出我偏爱的小说家之后,对方就会困惑的中断话题所致,
如果有导致板友不适,相当抱歉。)因此我们的文学品评机制便
失去“市场”这个项目,仅剩下“文学奖”和“出版社”了,由
于品评机制的限缩,台湾文学的题材与表现手法自然也会失去多
元化的可能性,由其是年度作品选集更会让这样的现象明显浮出
-文学奖机制确实是出了问题,然而我相信出版市场亦是导致问
题严重化的帮凶,小众文学严重偏离市场取向使得书写者只能倒
向文学奖以及学院评论,题材元素自然会趋向单调,单调的题材
又促使市场继续排斥小众文学,如此恶性循环,便影响了台湾文
学的发展和可能性,台湾文学出版也进而萎缩(以大报文学奖为
例,今年的短篇小说以6000字为限,到底是要征散文还是小说啊
......)。
当然,导致这一切问题的因素相当多元复杂,最终阻止其继
续严重加剧,不过我想只要每位作者都能够笃定的拥抱自己写作
的初衷,摆脱市场以及评论机制的绑架,能让所有人接受并引以
为荣的台湾文学便有出现的可能性,至少我这么认为。
以上,如果有错误的部分还请原谅,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