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一.忍辱仙人故事
在《金刚经》里面,提到过去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当时的国王是歌利王,一
天,歌利王带了好多的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过了一会儿,国王停下来休息,竟不知
不觉睡着了。宫女就到处游荡,一看到忍辱仙人,就好奇地到他跟前,听他讲佛法。
歌利王一醒,看不见大家,心想:这班人到那儿去了?一找,唉呀!竟然包围着一个出家
人,这还得了!这出家人大概是不怀好意,歌利王这时难免不生起了怒火,于是把忍辱仙
人“割截身体”,不但把他身上的肉割了下来,连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接着割截四肢
。这个忍辱仙人尽管遭受到如此残酷的凌虐,但因为他是修忍辱行的,却毫无反应。
歌利王问他:“我这样对待你,你恨我吗?”
“我不会恨你。”忍辱仙人回答,接着又说:
“我不但不恨你,将来我成道了,第一个还要先度你。”
忍辱仙人是多么的伟大呀!
当时,他更进一步向歌利王说:
“我还可以证明,我绝对没有恨你,假如我真正没有怨恨你的心,我的身体可以立刻复元
。”
果然,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忍辱仙人的身体随时复元了!
要知道,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憍陈如就是过去的歌利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成
佛以后,第一个要度他的。在五比丘中,他虽然是属于佛陀母系方面的人,但是五个代表
中,却以他为首,就是这一个原因。
故事出处: https://read01.com/zh-tw/0kxDOj.html#.WlnMY66Wapo
二.故事读后感想
1.坚固道心,离一切相
1.1金刚经原文: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2心得感想:佛陀不因自己被截肢身体而生起忿恨心,仍发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仍
然要利益众生。地藏经提到:“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
,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为善者有可能遇到恶缘和不如意事后,退失道心。
网络上有个文章供大家参考: 文章出处和内容如下
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5104.html
【圣严法师教净土法门】一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
‘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
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
意思是说,世间有三样东西,因的时候很多,
但真正结果的却很少。
第一样是鱼子,因为鱼一次可以产很多的鱼卵,
但是从鱼子变成小鱼然后再变成大鱼的数量很少;
可能还未长成小鱼就被吃掉了,即使长成小鱼也有
可能被大鱼吃掉。
第二样是庵树华,就是芒果花;
芒果花很小又很多,一串花蕊上就有上百朵,
但最多只能结二个芒果,否则无法承载重量。
最后一样则是初发心菩萨,
就是刚刚发心要修菩萨行、修菩萨道的人;
发心修行菩萨道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培养菩提
心,增长道心、道业的人却很少,一遇到恶因缘、
逆境、障碍,很容易就退缩,放弃修行,
这是业障、报障。
所以我们修行,就好像一艘在海里航行的帆船,
遇到了逆风,老是在原地绕圈子,没有办法前行,
也因此《大乘起信论》说,要坚固信心需要十大劫
之久,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必须非常努力,
否则很可能只修行几次,就打退堂鼓了。”
2.保持清净心,离一切相
2.1金刚经原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2.2心得感想:忍辱仙人不因被肢截身体产生忿恨,他相信歌利王是因为贪嗔痴三毒所影响
而造作不善业,忍辱仙人相信成佛后度了歌利王,歌利王就会弃恶从善。这也是金刚经提
到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不代表未来,显示人可以经由教化变好。
3.利益一切众生,甚至是伤害你的人
3.1金刚经原文: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故,应如是
布施。
3.2心得感想: 忍辱仙人不因被肢截身体产生忿恨,反而原谅歌利王,将身体布施给歌利
王。
4.放下执著,离一切相
4.1金刚经原文: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4.2忍辱仙人没有把肢截身体这件事放在心上,并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度歌利王
5.随着人、事、时、地、物的不同,布施的方式也不同,不应执著法而行布施
5.1 .金刚经原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若菩萨
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5.2心得感想:布施的方式有很多种,金刚经上提到的忍辱仙人的布施是其中一种,布施的
时候不要执著“法”来行布施,因为人、事、时、地、物不同,布施的方式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