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禅宗思想

楼主: GodTaipei (上帝)   2014-04-28 11:25:35
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 发表时间:2014-04-26 13:11 点击:87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它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思想的《坛经》
是禅宗最重要的著作。
禅宗对唐代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禅宗的思想还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在今天
,不仅在东亚,就是在欧美等地,禅宗也仍然有明显的影响。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禅宗的一句座右铭。水的味道,水的冷暖,水给人的感觉,只有喝水
的人自己知道,这种亲身的直接体验是无法通过语言传达的。
禅宗强调当下的解会,西方只在目前。在禅师的对话中充满了“当下会得”、“当下开悟
”的话头。禅宗通过当下的体验,切断外在的纠缠,直接面对世界,确立世界自身的意义,看
飞鸟,听鸡鸣,嗅野花之清香,赏飞流之溅落,自己心中会得才是最根本的。对于禅来说,一
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墙角一棵不起眼的野花,静静地开放,就是一个圆满的宇宙。
有一位禅师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解脱呢?”老师反问他:“谁缚你?”是你自己将自己捆
缚了起来。禅宗是崇尚“自己”的宗教。禅僧们说,用金子做的佛像,经不住火的冶炼;用
泥做的佛像,经不住水的浸湿;真正的佛就在你心头坐。佛在你的心中,没有一个超越于心
灵之外的佛。当然崇尚“自己”不是自我迷恋,而是将“自己”从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
禅宗将人的自性称为“本地风光”。在禅者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田地,人应该到自
家田地里耕种,而不应该丢弃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一心仰望着经典,仰望着权威,这等于
心虽然在自己身上,灵魂却跑到别人田地里去了,结果弄得自家田地荒芜。
禅门有诗道:“尽日寻春春不归,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就在你自家的梅花树上,就在你的心中,放著满树鲜花不顾,舍近而求远,舍己而求他,实
在是白费功夫。禅门的妙悟要靠自己的直接体验,而不是靠向外求取。
唐代有个和尚问翠微大师:“什么是道?”翠微说:“等旁边没有人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等到他们走进一个园子,那和尚说:“这里没人,请你告诉我。”于是,翠微指著竹子说:“
这根竹子这么长,那一根就短了不少。”
在直接体验中,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呈现在人的面前,言语在这里不能起任何
作用。禅宗中有这样一个比方,一个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踏枝,手不攀枝,这时树下忽然
有个人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要是回答,只要口一开,就会摔在地下。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体验的
直接性越来越少,我们几乎是凭借媒介而生活,我们努力地将自己织进世界的网中,在网中
有了自己的地位。媒介给我们带来便利,但不知不觉中我们感受真实世界的心却迟钝了。
禅宗在这方面对我们当代人是有启发的。
美从何处寻.
唐代的庞蕴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下山,告别药山,药
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送他。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出大殿,但见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
天地正在一片混茫之中。众人都很欢喜。庞居士指著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
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庞居士马上打了他一掌。
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欣赏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好雪
片片”,不是对雪作评价。如果作评价,就是将雪作为对象。禅宗强调的是融入世界中,不
对世界作评价,好雪片片就呈现在你眼前。
“不落别处”,庞居士的意思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他不以“处”来
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如黄昏下雪、上午没下之类。以时空看雪,就没
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那是在解说一个下雪的事实。 禅宗认为,我们无法解说世界
,只能感受世界。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强调的是心灵的感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处处
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理性的头脑、知识的眼光,热衷于去解说世界,就
无法发现世界的美。因为我们站在世界的对岸,一道知识的河流正将我们和世界隔开。我
们得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些知识的残片,而不是世界本身。人们常常对眼前的“好雪片片”
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欲望和理性计较中,生活的美意被遮蔽了。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
人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
显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禅宗强调寂静,禅宗的大师们多住在深山,与枯树寒林为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死寂
而排斥活力。
禅宗大师是在宁静中感受世界的活力,在淡定人生、豪华落尽之后,体味世界的温情。禅是
活的,一位禅师问他的老师:“佛法大意是什么意思?”这位老师说:“活物,活物。”
禅宗中有一位大师叫洞山良价,有弟子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回答说:“落花随水去
。”这弟子还是弄不懂,再问他,他说:“修竹引风来。”佛法大意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一
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禅具有活的精神,禅的根本秘密,就是对活力的恢复;禅宗最高的法,就
是“活法”。
忙碌的世界并不一定就是活泼的世界,挤得满满的时间表并不代表有意义的人生。禅要恢
复人生活的单纯,在单纯中感受繁复;恢复世界的原有寂静,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声音。就
像深得禅法的中国茶道强调的,茶室里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噪音,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
有一句多余的话,一切都在自然地运转,在这寂静中恢复人的灵觉,去听茶声、风声和心声
。让无心的莲花缓缓开放,淡淡的草芽在雪中孕育。
禅说,世界是活泼的,只是因为我们匆忙、烦恼、满腹心事,所以心灵感受不到。我们对待
这个世界,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它、战胜它、消费它,不断地解释它、分割它,就这样,活泼的
世界离我们远去。禅要恢复的活力,是生机勃勃的世界。宋代诗人黄庭坚一次去拜见祖心
禅师。祖心一时高兴,问了他一个问题:孔子曾说:弟子们,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这话怎
样理解?黄庭坚正准备回答,祖心制止他:不是,不是。黄庭坚不解。两人接着到山间散步,
当时正好木樨花开,清香四溢,祖心说:你闻到木樨花香吗?黄庭坚说:我闻到了。祖心说:我
对你没有任何隐藏吧。黄庭坚当下大悟。
当一悟之后,遮蔽消除,人们眼前就会呈现一个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里一片澄明,一
片光亮,如同木樨花开,清香四溢,心灵沐浴在一片香光之中。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心中的
那层遮蔽揭去的过程,就是对本真世界的回归。不是为生命制造阳光,生命世界中本来就有
阳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灵光绰绰。
禅宗中有个灵云悟桃花的故事。灵云是唐代的禅师,他随一位大师学法,迟迟不悟。有一年
春天,他在禅院后山看到漫山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突然悟到了佛法。于是作了一首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桃花日日盛开,
为什么平时灵云没有见到桃花,而悟后才看到桃花灿烂,跃然眼前,就因为平时他的心灵被
“烟雾笼罩”,被他心中的厚厚的成见“欺瞒”。悟,恢复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活的世界。
作者: d8888 (Don)   2014-05-02 21:33:00
这文章有点看不大懂,“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岂不是说禅宗是佛法混杂外道法形成的流派吗?没有贬抑道家的意思。道家有善法和真修行人,只是于佛法三乘菩提来说,道家的修证路线毕竟还是不同的。“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好像是说禅宗是混合佛说和非佛说才形成的东西。这看起来感觉很奇怪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这些六尘境界恐怕也非禅宗精髓禅宗古德的论,譬如坛经、宗镜等,末学以为是很好的参考
作者: virgil008 (居居)   2014-05-09 05:35:00
禅宗源自印度,起初是由释尊拈花微笑将佛心印传给大迦叶尊者,此为禅宗初祖,后由禅宗28代祖师菩提达摩西来东传始为中华禅宗一祖,所以说它应该是一门正统的大乘佛法除了这点之外,其他内容都很不错,感谢分享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4-05-10 22:59:00
有连结吗?作者是谁?
作者: d8888 (Don)   2014-05-11 19:54:00
除了否认禅宗为百分之百纯正佛说这点,文章还有其他问题禅宗目的就是亲证本地风光、自性弥陀、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跟“自己的真实感受”“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心灵的感受”“美”这些六尘境界,且喜无交涉,完全是两码子事稍改一句禅师说的话:当你快要断气,手脚不动,意识昏昏沉沉业境开始线前时,请问“自己的真实感受”“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心灵的感受”在否?若无,抵得生死否?禅宗公案和禅宗语录不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建立正知见用的,可以所以可以按照字面解释理解其意义。禅宗公案则不是这样,禅宗公案是直指人心兼具印证作用按照公案的文字说文解字,只能落在表相,陷入文字葛藤阵去照这种文字解法,一千则公案会有一千种解法,禅就会有一千种然后禅师拿起蒲团、叫你“一口吸尽西江水”跟你见真章时你还是不会。禅宗的学法只有一种,行人修足大乘了义正法相关的福德、知见具备持戒、禅定...以后,根据当代善知识或证悟古德的语录如丧考妣依法苦参,缘熟忽然悟入。从此禅宗公案四通八达一千则禅宗公案只是一则。还可以渐渐通达般若、方广等了义经可以依悟出的本地风光消灭性障求解脱果或是地上菩萨果禅宗证物虽然只是电光火石一瞬间,却要勤修苦练方得悟不是拿着禅师公案语录依文解义能得不只佛法如此,世间稍微深一点的世间法就是如此了以作者举的道家来说,道家静坐、气功....我相信也不是看着丹经,毫无实修不依古今真正们内人,自己依文解义就能练成较深的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实修是无可取代的稍微订正一下,禅宗公案与“禅师写的论,开示...”不同后者是建立正知正见用的,才能依字面理解。公案本身不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