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wreporter.org/a/keelung-kuo-liang-hsieh-2024-recall-result
“想重新看见海”:谢国梁罢免案落幕,那些沉默的、行动的、仍疑惑的基隆人
https://imgur.com/UpyPEbr
20世纪初的基隆,曾经是仅次于台北、台南的大都会,如今却成为人们口中的忧郁港都。
(摄影/陈晓威)
▁▁▁▁▁▁▁▁▁▁▁▁▁▁▁▁▁▁▁▁▁▁▁▁▁▁▁▁▁▁▁▁▁▁▁▁▁▁▁
《报导者》文字/许诗恺;摄影/陈晓威;核稿/梁玉芳;责任编辑/张诗芸、陈思桦
▁▁▁▁▁▁▁▁▁▁▁▁▁▁▁▁▁▁▁▁▁▁▁▁▁▁▁▁▁▁▁▁▁▁▁▁▁▁▁
我国史上第二次地方首长罢免选举──基隆市长谢国梁罢免案于今日(10月13日)落幕,
最终“不同意罢免”86,014票,高于“同意票”69,934票,谢国梁成功守下市长职位。据
基隆选委会统计,今日投票率达50.44%,已高于2020年高雄市市长韩国瑜罢免案的42.14%
。
本场罢免案被视为5月国会扩权争议引发的“青鸟行动”后续,国民党战将全军出击,也
和民众党再度蓝白合,携手保住台湾头。但据《报导者》团队在选前一个月开始深入基隆
观察,在地人与外地热切关注不同,除了支持“罢梁”的群众外,多数居民普遍冷淡。
外界批评罢免是蓝绿对决、政治操作,我们则发现,它背后是这座港都长达30年的坠落与
分裂,以及对未来焦虑的一次爆发。投票过后,《报导者》重现历史脉络,并追索这场罢
免之战如何形成、又掀起哪些波涛,是否撼动了雨港基隆的未来?
▁▁▁▁▁▁▁▁▁▁▁▁▁▁▁▁▁▁▁▁▁▁▁▁▁▁▁▁▁▁▁▁▁▁▁▁▁▁▁
10月13日傍晚5点45分,反对基隆市长谢国梁的民间团体在集会现场宣布,他们以差距1.5
万票“罢梁失败”。此时,在基隆“委托行街区”开设酒吧的老板黄千峯不愿再看直播,
关上电脑。
就在前一晚,他的店门口聚集大群鼓譟青年,他们迫不及待,想集体见证基隆市长罢免案
的历史时刻。这是中华民国113年以来,史上第二次地方首长罢免案。
讨论政治的声音直至深夜,音量随着酒精逐渐放大,明显是支持罢免的一方。他们说,再
喝几杯就好,有人隔天还得8点起床,投完票就要搭车回台北;有人要回家和父母说晚安
,因为早已租房长住台北,是为了投票才难得返乡。
今日结果对住在酒吧隔壁,从前经商的老里长戴学礼来说并不意外。罢免案开始后,他常
被居民要求“管管这群年轻人”,希望他们克制音量。只听见戴学礼咕哝“谁来做都一样
”,随后抱着安全帽走进巷弄深处,仿佛这座滨海城市数月来的躁动与他无关。不过,里
长服务处里,正放著写着“支持市长谢国梁”字样的扇子。
就在上个月底,被视为地方首长年度成绩单的《天下》杂志和《远见》杂志各县市民调刚
出炉,两份民调的共同指标中,基隆皆获得2024年全台“竞争力、文教、社福”最后一名
;虽然“经济”面排名有些微差异,但基隆的经济也仅是在远见版倒数第二,天下版仍旧
吊车尾。
至于最受关注的22名“县市长满意度”,谢国梁在天下版排名第21,只高于目前因一审被
判“贪污罪”而停职中的新竹市长高虹安;他在远见版则是垫底。
民调反映基隆市民对谢国梁掌舵的不满,却无法促成罢免成功,原因何在?返乡游子兴冲
冲、在地居民冷清清,酒吧门口的矛盾画面,仿佛是今日选举与基隆30年兴衰的缩影。
没落的港口,沉默的人
https://imgur.com/3oC1O3q
从基隆地标“妈祖像”往港口望去,可见港区的货柜起重机,以及长年无法翻新的老旧住
宅区。(摄影/陈晓威)
3,000万吨,这是基隆港自九〇年代以来流失的货物装卸量;同时期跌落的还有另一项指
标:1984年的基隆是世界第7大货柜港,如今只能在全球第110名左右徘徊。当仰赖港口而
生的城市失去活力,经济衰退是必然结局,连带影响众多曾经辉煌的店家。
时代变迁,“委托行商圈”堪称首要受害者。它在国道一号(中山高速公路)起点,是下
了交流道后迎面而来的第一个商业区,过去承包北台湾所有衣物、杂货、精品生意。
负责管辖这区域的同风里里长戴学礼解释,委托行是基隆的特色产业,鼎盛时期高达上百
家,当年众多船员定期从海外归国,还不时有美国海军靠港,这些人往往随手带着水货商
品“委托”店家贩售,成为台湾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现年69岁的戴学礼家里就是委托行。他看过美国大兵下船消费,美金钞票大把大把的撒;
也曾每周招待来自台北的中产人士来基隆扫货,挤满了巷弄。但随台湾在八〇年代经济起
飞、解严,人民有钱出国观光,嗅到市场商机的国际品牌纷纷进驻台湾,委托行逐渐被取
代。
委托行在八〇年代中期萎缩,正好是基隆港由盛转衰的起点:过去最新潮的港口城市,成
为下一个时代的遗民。
基隆港的最后一抹荣光是1995年,虽然该年仍创下货物装卸量纪录,但成长幅度已远逊于
正在起飞的高雄港、韩国釜山港、中国上海港。
如今,根据行政院主计处最新统计,基隆的经济在2023年突然下滑,平均“受雇人员报酬
”甚至比1995年还低,是全台唯一不升反降的城市。
此外,基隆为22县市的老年人口比率第4名。另一项2020年的数据显示,基隆共有17万工
作人口,其中7万7千人都流往双北就业,每日通勤率为全台最高的45.1%,这数字还不包
含早已在外地租屋的“南漂族”。戴学礼一辈的老居民经常自嘲:
“白天路上看不到年轻人。”
“年轻人只把基隆当旅馆。”
https://imgur.com/ChrYhWI
“年轻人都去台北了”是基隆人的共同心声,每天早上都有7万余青年搭著客运、火车通
勤。(摄影/陈晓威)
委托行关门后,戴学礼当过谢国梁的助理,也曾试图将家业转型。他一度把店面让给女儿
返乡开花艺工作室,当时还登上时尚杂志,标题写着“用花香点亮老宅巷弄微光”。但现
实比人强,女儿为了生计,不得已又搬回台北,现在花香被纸箱味盖过,文青木质橱柜藏
在一箱一箱里长办公室必备的矿泉水、卫生纸背后。
明明这座商圈门口就是大马路,紧邻著高速公路和火车站、客运站,却有一整排闲置店面
。戴学礼说:“现在基隆最兴盛的产业就是咖啡店,这代表没有好的行业可以做,专门给
老人家泡时间的,这些人能有什么像样的经济活动?”
外界贴在基隆头上的标签如此多──“忧郁城市”、“无聊城市”、“失业城市”,每一
项都是戴学礼亲身经验。
“你怎么改变?谢国梁能改变吗?还是林右昌能改变?”戴学礼认为,就算选年轻人当市
长,当他们回来一看,陈旧的屋舍与港口仍然不变,压住这座城市,动也不动。谈完委托
行兴衰,戴学礼忍不住感叹:
“如果有个可以让基隆变好的答案,我也想知道。”
《报导者》记者问他,如何看待林、谢两任市长的施政差异?戴学礼摇了摇头:“我们不
谈政治。选完了,什么结果我们都要接受。”他认为,即使谢国梁被罢免了,也无法改善
基隆困局:“到时候你罢我,我罢你,社会资源就一再耗在这上头。”
走出委托行商圈,隔壁就是更知名的崁仔顶渔市和基隆庙口,观光客的朝圣地。在这段基
隆人俗称“街上、街仔(ke-á)”的闹区里,几乎无人愿意公开评论罢免案,高调支持
谢国梁的是庙口商圈其中一段的管委会,代表谢文贤主动在商圈入口的跑马灯打上“反对
为罢免而罢免,相信社会自有公论”字幕。
谢文贤曾为此向媒体解释,这段跑马灯纯属他的个人行为,不代表全体摊贩立场。他认为
,谢国梁至今没有留下好成绩,其实他“没有很挺”,但谢国梁不至于差到必须被罢免。
《报导者》连日拜访在地店家与正反方的造势场,许多民众都抱持类似态度,一种“就算
不是很好,但也不致于差到要罢免”的中庸之道,“漠然接受”成了关键字。
https://imgur.com/YvjTcRC
“山坨儿”台风侵台当天,基隆多处淹水,但积水退去不久,庙口夜市的摊贩纷纷抢著开
张,拼一个台风假商机。这区域的管委会还在入口处的跑马灯打上“反对罢免”字幕。(
摄影/陈晓威)
断裂的记忆、不同的想像,形成一场罢免案
基隆市区“街仔”的尽头一边是山,背后通往台北,另一侧是海,从台北搭客运抵达基隆
,就在海这侧下车,观光客会为眼前的邮轮和军舰,远方绵延不断的货柜吊臂惊叹,瞬间
领略海港风情。而近年在成批乘客中,还包含试图搅动现况的青年。
他们被台北带走,又被台北推回基隆,35岁的戴瑞仪就是其中一人。他正经营戴学礼眼里
“不算产业”的咖啡店。
戴瑞仪曾是旅游网站编辑,刚出社会时,他在主管要求下开始追踪国内旅游,才发现基隆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能挖,点阅率还很高。接着愈写愈上瘾,索兴搬回家加入社区营造组织
,还当了一阵子林右昌时期的市府幕僚。
“基隆靠海,可是对以前的我们来讲,那是港,不是海。”
戴瑞仪的青春岁月,刚好和基隆最萧条的年分重叠。当时客运下车处,旅客可一眼收尽海
景的广场尚未兴建,多个观光景点、古蹟也百废待举,沿岸只有围墙与油污臭味。
“打开海洋空间,形塑海洋文化”,这是戴瑞仪返乡数年所见的主要改变:“基隆要回到
过去的贸易荣景已经很困难,到了一个需要转型的时候。”戴瑞仪说,这座城市不能只停
留在怀旧、弥补既有产业的老阶段,必须有全盘性的重新规划。
和“漠然接受”不同,戴瑞仪反复强调基隆得创造“可能性”和“认同感”,毕竟上一辈
的基隆人已无法离开,他这代的基隆人多半只想逃离。
但两代人之间有道无法横跨的鸿沟,戴瑞仪认为,多数基隆长者、从未离开基隆生活的居
民都对转型较无感:
“我们(两代)的生活模式几乎完全不同,对话跟沟通管道也没有被建立起来。”
https://imgur.com/KhssqWm
罢梁民团“山海公民”的集会现场,不见民进党人士站台,现场演奏的独立乐团甚至邀请
志工们上台同欢。(摄影/陈晓威)
从2018年、2022年两场市长选举公报也明显可见,林右昌以“基隆市港再生”为首的多项
硬件建设为主要政见,观光、交通是其重点。谢国梁则部分承袭,更多篇幅阐述教育、无
障碍空间、在地就业机会。
另一巨大差异是,林右昌任内成立“观光行销处”,试图串联基隆过去的零散资源,该处
室多是林右昌参考高雄港转型、台南市古蹟再造而招揽的幕僚。但是,谢国梁上任便一改
前朝方针,将观销处并入文化局,再成立全台首创的“儿童及少年事务处”,整合0~18
岁未成年人的关怀及照顾工作,并扩大托育,期待减缓少子女化。
在地文史工作者何昱泓指出,两代市长的施政差异,召唤了两代的不同支持者,这是外界
只用“蓝绿对决”看待罢免案时,普遍被忽略的在地心声。
何昱泓分析,谢国梁在2022年选举的一大主轴,是以“利用过去从政、经商与作公益的经
验,创造政府、民间、企业的三赢局面”,企图唤醒父执辈对“谢家经营基隆”的记忆。
谢家是台湾北海岸最大势力,不少在地人都向《报导者》透露:“只要你住基隆,一定能
找到一个朋友或亲戚和谢家有关。”他们的事业体横跨金融、建设、教育、娱乐、化工、
控股,俗话说基隆的平日看不见年轻人,但留在基隆读书的青少年里,每10人就有1人就
读谢家拥有的私立二信中学。
谢国梁曾在2004~2016年当选基隆市立委,而在2016~2022年退出政坛期间,他除了以“
小爱爸爸”为名创办慈善基金会,还经营虚拟货币、成为影视发行商,一家人旗下企业的知名产品
包含大鲁阁棒垒球打击场、洗碗精“沙拉脱”、台剧《想见你》。
纵横基隆多年,谢家三代的政治版图曾经横跨台湾省议员、国大代表、市议员、立委;基
隆市长是最后一块拼图。谢家的“外援”包括谢国梁母亲林曼丽,她是台玻集团创办人林
玉嘉的独生女,祖母杜院连则是已逝的基隆八斗子“神祕百亿富豪”杜万全二女。
罢梁方vs.蓝白合,背后盘根交错的地方与政党关系
https://imgur.com/2Vkug6s
罢免投票前一天,国民党政治明星们陪同市长谢国梁深入各街区拜票。(摄影/陈晓威)
罢免案投票前一天,谢国梁支持者和发起罢免的“山海公民拆梁行动”各自拼场,双方从
白天起多点扫街,在基隆市闹区、住宅区之间的各个要道短兵相接,当晚双方的晚会也仅
距离700公尺。
自8月罢免案正式成立,国民党可谓全党保一人,前总统马英九积极助选,每周还有蓝营
明星拜访基隆:立法院长韩国瑜、台北市长蒋万安、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
以及有意在2026年投入高雄市选举的柯志恩等人。
在罢免投票前夕,民众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黄国昌也呼吁支持者,站出来投下“不同意罢免
”;白营立委林国成、张启楷更现身基隆,为谢国梁站台。
继立院合作之后,蓝白再次为“反罢梁”携手,谢国梁阵营试图将战场塑造为传统蓝绿对
决。在国道1号高速公路的基隆入口,旅客能看见交流道旁边的高楼上挂著巨幅看板,谢
国梁和马英九合照,写着斗大的“守护中华民国”,将地方之战上纲到中央层级的国族认
同对决。
选前之夜,谢国梁的造势场倾全力催出地方桩脚,蓝营里长、义警义消和退伍军人系统、
家族企业员工都到场,动员程度堪比总统级选举,主舞台上的标语则是“守护基隆,守护
国会”。
https://imgur.com/HKvj5EP
选前之夜,谢国梁阵营“反罢梁”集会吸引逾万名支持者参与。(摄影/陈晓威)
至于罢梁方的选前之夜,场地只有一个桥墩下公园,不见任何民进党人士登台。虽然地方
居民普遍耳语“后面还是绿色在操作”,但据了解,民进党中央曾要求基隆市的党籍议员
们尽量减少表态,他们只能私下协助募款、申请路权,主因包含不看好罢免案选情,也避
免延烧正陷入僵局的立法院。
民进党籍的基隆市议会议长童子玮近期便相对低调,他和谢国梁同样出身地方势力,被视
为民进党无法掌控的黑马。在地人士透露,童家、谢家已有三代友谊,谢国梁甚至是童子
玮婚礼的证婚人。
童家在日治时期后发迹,和谢家以商入政不同,他们拥200年历史的妈祖庙“基隆庆安宫
”为核心。今年96岁的庆安宫现任主委童永出身矿工家庭,是总统赖清德的舅舅,并同时
具有总统府资政、谢家“二信合作社”的前监事主席等身分,在地方上以热心公益闻名,
也被视为基隆的“台派”头人。
童子玮在2018年以无党籍身分参选,据传就是家中长辈的意见,童永曾长期避免浮上政治
台面。
但童子玮初登场就取得该区最高票,可见其实力雄厚;2022年他加入民进党,随后当选基
隆市议长,当时前国民党籍议员张芳丽跑票支持童子玮,原因即是童永曾在她幼时资助贫
困的张家,张芳丽为此“报恩”,并在同日下午退出国民党。
在地人士分析,谢家势力庞大、童家希望平衡,民进党担心进退两难,明面上不愿投入太
多资源,这是多数基隆人“见了面不谈罢免”的三大背景。
https://imgur.com/kEVT7TB
基隆庆安宫是当地信仰核心,承载200年来水手、渔夫、工人们对生活的冀望。图为13日
上午罢免投票日,在庆安宫设置的投票所。(摄影/陈晓威)
站出来行动:我想看看能激起什么涟漪
据《报导者》走访询问,支持罢免和基隆转型者除了青年世代,还有一批散落“街仔”范
围内的咖啡店、酒吧、居酒屋,以及依靠海岸观光维生,住在“八斗子渔港”和“潮境公
园”周遭的居民,这些地段、店家都是过去10年间,基隆发展国民旅游的热门景点。
即便私下立场鲜明,但地方政治扎根已深,难以撼动,他们在本次罢免案也普遍低调。
呼朋引伴关注罢免开票的酒吧老板黄千峯可谓其中异类,从扫街到晚会,他无役不与,还
提供店面做罢免案的连署据点。但黄千峯其实不是基隆囡仔,今年45岁的他在北海岸十分
有名,许多店家都知道这位“爱骑重机兜风的英文老师”。
“从我的店出发,骑车只要8分钟就能跳进海里游泳,我算过,台湾没有其他地方的海和
市中心这么近。”
黄千峯从事英文补教业20余年,过去他常从台北启程,绕了滨海公路(台2线)一圈后,
把基隆当成旅游终点,久而久之感情愈深,4年前决定落地开店,租下前身是委托行的70
年老宅。
同性婚姻、路权游行,甚至有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布条,黄千峯的酒吧门口贴满了社会运
动标语,和宁静街区形成强烈对比,这是基隆非常少见的一幕。
https://imgur.com/Nzz5EhN
酒吧“啤咖酒”老板黄千峯是一名移居港都的“新基隆人”,他深爱此地的海与山。(摄
影/陈晓威)
由于“同温层”聚集于此高谈阔论,经常被检举噪音过大,黄千峯便成为里长戴学礼眼中
的麻烦分子。不过戴学礼只针对噪音,从未对黄千峯的政治立场吭过声。
在黄千峯隔壁经营关东煮、刈包生意的张老板也是少数勇于对罢免案表态者,他的店面吧
台上有张明显的“罢梁”贴纸。他今年52岁,父亲做过船员,从小在“街仔”长大,深刻
体会基隆如何没落:“我们这里就是从虚华(hi-hua)到稀微(hi-bî)。”
“我们这群人还没来开店之前,整条街乌乌暗暗的,和我小时候差非常多,朋友都问我为
什么要开,我说我比较戆(gōng),我想投一颗石头,看看能激起什么涟漪。”
餐厅开业6年,张老板确实带来小改变,一批年轻店家的经营者、熟客们会互相串连,每
间店的步行距离都在10分钟内。
不过他直言,林右昌时期常在委托行商圈办市集,内容“太无聊了”,只是同样的店家反
覆摆摊,COVID-19疫情后更不见新血加入。这位试图为老社区注入新血的中年基隆人深怕
,曾经被搅动的积水又再度停滞。
https://imgur.com/389SD5A
在“委托行街区”经营餐厅的张老板(图中)不讳言政治,经常和客人伴酒深聊至午夜。
(摄影/陈晓威)
改变中的港口,重新见到海的年轻人
基隆自繁荣后没落,萧条中再缓慢改变,如今20岁出头的年轻人已是能重新看见海的一代
。罢梁案发起人之一李晏蓉大学刚毕业,国小太阳花、国中反课纲、高中同性婚姻,这是
她的成长背景,虽多数未能实际参与,却影响这代人至深。
“我的家乡是基隆,不是我漂流到外地就失去了归属感。”
这是李晏蓉和罢梁团队成员的普遍心声。他们大多通勤台北工作,直到今年5月因国会扩
权争议爆发“青鸟行动”,对台湾政治现况不满的众人才投入志工行列。
今年初基隆市府研拟在海边兴建观光摩天轮,谢国梁说,这是他10余年前担任立委时就想
做的事,虽然此计划后因民间质疑中止,仍成为“反梁”逐渐汇聚成“罢梁”的重要起点
。当时便投入反对行列的设计师陈玠汝从小住在市区,她十分不解,为什么好不容易能看
见海了,市长又想把海挡住?
“与海共存,这是我小时候没办法想像的事情,它只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与多数人
相反,陈玠汝不讨厌港边的鱼腥味、油污味,这反而她感到,自己仍与这座城市的过去紧
密相连,是一股生命力。但在投入支持罢梁期间,陈玠汝也观察到,多数在地长者们不觉
得这些事物很有趣,“那只是他们的日常。”
https://imgur.com/aoXQw4B
罢免案发起人之一李晏蓉今年23岁,正准备攻读社会学硕士的她,期待更多青年返乡参与
基隆的公共与政治议题。(摄影/陈晓威)
针对这一代青年“看不见海”的生活,文史工作者陈世一曾写下:“昔日基隆港一直承载
著大量货物进出的责任,所有的建设都要配合大船靠泊、装卸、通关、运输的效率与
目的。”
如同陈世一叙述。基隆的齿轮以海水为动力,那是海的产业链,港口养活水手和工人、委
托行、港务局、货柜司机;他们再撑起港边的食肆与酒馆,这群人再孕育下一代,起造城
市。
但时过境迁,港都荣景不再后,基隆市的自杀率多年领先全台平均。人类学学者、心理咨
商师魏明毅曾造访基隆乡里,寻找这现象的成因,最后完成《静寂工人:码头的日与夜》
一书。她发现,基隆港的码头工人成为时代巨轮下的牺牲者:“面对国际货柜船逐渐驶离
海港,码头工人倾向将集体经济条件的恶化,归因于国内外政治环境的不友善”。
魏明毅写道,曾经靠海维生的工人们深陷数十年停滞,却无从改变,除了个人的忧郁,还
构成整座城市的困顿。
“有些长辈停留在‘永远都会输人一等’的观念里,无法留下年轻人是他们的创伤。”李
晏蓉等志工想告诉长辈:基隆已经不一样了,改革必须延续。
李晏蓉18岁前往台北读大学,人生中第一个刺青在这年留下,画著基隆的经纬度,“我希
望记住自己离开时的样子。”如今她已回来了,而且不只一个人。
罢免落幕后:茫茫前程,港都夜雨哪袂停?
https://imgur.com/vpXxri8
在地文史工作者何昱泓自历史系毕业后,便投入挖掘基隆故事,是这10年来第一批“返乡
青年”的代表人物。(摄影/陈晓威)
今日罢免案过后,2026市长选举即将打响前哨战。绿营除了议长童子玮,另一可能人选则
是出身基隆的前立委高嘉瑜。
目前在民进党内无派系的高嘉瑜是近期最常评论罢梁案的绿营人物之一,她虽从小在基隆
信义市场长大,但高中便通勤到台北就学,从未在基隆投入选举。此外,民进党基隆市党
部近年被视为“正国会”派系地盘,高嘉瑜若投入选举,必须先过“人和”这关,打好与
“正国会”的关系。
地方人士也预测,2026年谢国梁应会放弃连任,不过被视为可能人选的基隆市现任立委林
沛祥同样出身政治家族,母亲徐少萍为前任立委、父亲林水木为前基隆市长。
另一批动态不明的蓝营黑马,则是前市长张通荣的长子张渊翔。张渊翔曾在2018年当选市
议员,目前担任基隆市民政处处长。但张通荣8年任内,基隆曾连续7年成为《天下》杂志
民调中的全台最不幸福城市,据传张渊翔对竞选态度保留。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罢梁志工也向《报导者》坦承,她认为本次选举期间,双方太针对
“政治立场”互相攻防,较少讨论公共政策,非国民党的不同势力更未进行整合。
何昱泓也感叹,2026年无论谁来选,几乎都是政二代。
从港都到忧郁之都,“这种记忆的断裂,就是认同的断裂,”何昱泓认为,不论是林右昌
时期的转型,抑或本次罢梁方提倡的在地认同感,对基隆长辈来说“都很空”,创造的就
业机会有限,无法让基隆回到长辈们心中“以港口为主”的繁荣画面。
人口流失、经济发展停滞,基隆能否等到下一次转型契机?还来得及吗?何昱泓说,无论
如何,他希望这里是座“即使下雨,大家也能开心生活的城市”。
https://imgur.com/Y5yQeMx
雨后的基隆海洋广场边,一道彩虹画过基隆地标,伴随正准备通勤、上工的在地人。(摄
影/陈晓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