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运真的比公共汽车舒适便利吗?
请回想以下情况:
以高捷红线地下车站为例,
民众透过走路 汽机车 脚踏车 出租车 公共汽车抵达最近的捷运站入口,
找到车位停好车 走上人行道 轮椅使用者要找斜坡上去,
接着下手扶梯,轮椅/推娃娃车/行动不便者要找电梯搭,
别忘了四个出口只有一个有电梯,可要先算好位置,
地下化程度高者如高雄车站或美丽岛站或中央公园站等,
必须直下两层才会抵达售票层,
顺利买完票或使用一卡通通过闸门后,再搭手扶梯或电梯往下,抵达月台层,
看准月台方向开始等待列车,
列车进站后,鱼贯进入车厢,或坐或站,列车经过黝黑的洞穴...
到了下车站,鱼贯走出车厢,找寻手扶梯或电梯离开月台层,
抵达售票大厅,走出闸门,再找手扶梯或电梯往上,
若无手扶梯只能乖乖拾阶而上,直到捷运入口,
出了站,再以走路 汽机车 脚踏车 出租车 公共汽车等抵达目的地。
以上是搭捷运的日常,如此看来捷运真的比公共汽车便利吗?
或只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 满足国际大都会的想像?
论舒适度,公共汽车也可以有不输捷运的冷气车厢和恼人的电视广告。
请再试想以下的情况:
密集的公共汽车路网,只要步行数分钟到街口即可候车,
没有土地征收 没有高架或地下化的问题,只要有公路就能有公共汽车,
不用祈祷捷运可以经过你家,也不用担心住在偏乡小路
公共汽车视运量可以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急行车也有普通车,
智慧型候车系统提醒等候时间和路线,掌握即时路况
棋盘式的转乘路网,以街口为座标转乘,即使新手游客也能轻易上手
低底盘方便轮椅和行动不便的人,电动车降低废气排放,明亮舒适的座椅和报站服务,
窗外风景是直觉式的街道导引,除了司机还有随车员(或电脑)协助上下车和咨询,
下了车几步路就能抵达医院 百货公司 菜市场 学校 办公室 公园
也因为路网如微血管般遍布,提升居住品质活化区域发展,而不是地价炒作
票价也只会是捷运的一半。
捷运从开发到营运背后藏着许多社会不公义和世代间的失衡,如:
土地开发和征收
工程的耗费和环境的破坏
高额的票价和维护成本
路权的独占和经营权的专断等
轨道运输有其历史渊源和侷限性,
如作为城际运输稳定且可靠,城内交通则不然。应看做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公路运输的历史比轨道更久,载具也更多元,看似老叩叩却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达,无人车/共享经济/特斯拉车等新的方法都在宣示新世代的交通方式,
老年化日趋严重的台湾,点对点的直达公路运输,远比僵化的轨道运输来得方便,
如何改善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才是前瞻未来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