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B (君宝)》之铭言:
老实说我非常惊讶这手稿内容,甚至到了让我怀疑这根本不是金庸写的地步。
因为王重阳在华山论剑夺得九阴真经之时,林朝英早就死了十多年了,是要怎么跟王
重阳一起斗这位青城隐者?
然后林朝英是在古墓隐居时才创出玉女心经的,旁白也说玉女心经林朝英从未对人用
过。连王重阳都不知道有这门武功存在了,要等到林朝英死去王重阳回到古墓才见识
到玉女心经,是要怎么跟林朝英用出全真玉女双剑合璧?
另外玉女心经第七层后的双剑合璧是林朝英自行想像跟王重阳一起使剑,实际上两人
从来没一起双剑合璧过,这点小说也有明说。
所以这个手稿从时间上、两人经历上都跟小说原文起冲突,我实在很难想像金庸怎么
会写出这个桥段,令人匪夷所思。
1.时间:
新修版 神雕侠侣 第七回 重阳遗刻
当年王重阳得知林朝英在活死人墓中逝世,想起她一生对自己情痴,这番恩情非同小
可,此时人鬼殊途,心中伤痛殊甚,于是悄悄从秘道进墓,避开她丫鬟弟子,对这位
江湖旧侣的遗容熟视良久,抑住声息痛哭一场,这才巡视自己昔时所建的这座石墓,
见到了林朝英所绘自己背立的画像,又见到石室顶上她的遗刻。见玉女心经中所述武
功精微奥妙,每一招的确尽是全真武功的克星,不由得脸如死灰,当即退出。
他独入深山,结了一间茅芦,一连三年足不出山,精研玉女心经的破法,虽小处也有
成就,但始终组不成一套包蕴内外、融会贯串的武学。心灰之下,对林朝英的聪明才
智更是佩服,甘拜下风,不再鉆研。十余年后华山论剑,夺得武学奇书《九阴真经》
。他决意不练经中功夫,但为好奇心所驱使,禁不住翻阅一遍。
他武功当时已是天下第一,《九阴真经》中所载的诸般秘奥精义,一经过目,思索上
十余日,即已全盘豁然领悟,知道精通《九阴真经》要旨后,破解《玉女心经》武功
,全不为难。当下仰天长笑,回到活死人墓,在全墓最隐秘的地下石室顶上刻下真经
的要旨,并一一指出破除《玉女心经》之法。他看了古墓的情景,料想那几具空棺将
来是林朝英的弟子所用。她们多半是临终时自行入棺等死,其时自能得知全真派祖师
一生不输于人。
于是在一具空棺盖底写下了十六字,好教林朝英后人于临终之际,得知全真教创教祖
师的武学,实非《玉女心经》所能克制。
这只是他一念好胜,却非有意要将《九阴真经》泄漏于世,料想待得林朝英的弟子见
到《九阴真经》之时,也已奄奄一息,只能将这秘密带入地下了。
【林朝英死后王重阳回到古墓,看到玉女心经是全真武功的克星后一连三年研究玉女
心经的破法,但始终没办法完成一套融会贯串的武学,最后甘拜下风。
十多年后华山论剑夺得九阴真经,并借此完成玉女心经的破解之法。
也就是说在王重阳夺得九阴真经之时,林朝英早就死了3年+十余年了,是要怎么跟
王重阳在嵩山斗那位青城隐者?】
2.经历:
新修版 神雕侠侣 第六回 玉女心经
《玉女心经》练到第七篇之后,全是二人联手对敌之术,双剑合璧,男攻则女守,男
守则女乘机攻敌。两人攻守兼备,攻者不虞对方反击,尽可全力施为,攻势比之原来
强了一倍;守者因有攻者窥伺在侧,敌人不敢全力进攻,来力减弱,守者随时可转守
为攻。
这正是《玉女心经》第七篇的要旨所在。林朝英当年创建此经时,已占有石墓,王重
阳不肯随来。她枯居石墓,自创诡异武功,将一番无可奈何的相思之意,寄托于招式
之中,想像自己遇到危难,爱侣王重阳竟能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来救,代为挡开敌人
。杨过随口一句谎话,竟应了祖师婆婆当年撰述此经的遗意。小龙女点头称是。
殊不知林朝英创建这些招式之时,设想自己临敌时遇到危难,王重阳只因爱极了自己
,竟肯舍却自身,来救爱侣。种种仿真,纯系自怜自惜,不过于无可奈何中聊以自慰
,以寄相思之情而已。
王重阳其实未与林朝英同练玉女心经,林朝英此翻心血,于数十年后方得让徒孙受益。
此时杨过练功时日未久,武功其实尚远不及甄志丙,如与别派武学之士相斗,对手武
功与甄志丙相若,杨过非输不可。但林朝英当年鉆研克制全真武功之法,每一招每一
式都配合得丝丝入扣,而她创成之后从未用过,是以全真弟子始终不知世上竟有这一
项本门克星的武功。
新修版 神雕侠侣 第十三回 武林盟主
当年林朝英石墓苦修,创下玉女心经的武功,此后不再出墓,只传了她的贴身丫鬟,
经小龙女再传而至杨过。那丫鬟从不涉足武林。李莫愁虽是小龙女的师姊,却未得师
传高深剑法,只以拂尘与掌法、暗器扬威江湖。此时杨过使出古墓派剑法,大厅上各
门各派高手毕集,颇多见多识广之士,但除小龙女外,竟没一人见过。
新修版 神雕侠侣 第十四回 礼教大防
当年古墓派祖师林朝英独居古墓而创下玉女心经,虽是要克制全真派武功,但对王重
阳始终情意不减,因此前面固篇固是以玉女心经武功克制全真派武功,写到第七篇之
时,幻想终有一日能与意中人并肩击敌,因之这一篇的武术是一个使玉女心经,一个
使全真功夫,却相互应援,分进合击,而不是相互对抗。林朝英当日柔肠百转,深情
无限,缠绵相思,尽数寄托于这篇武经之中。双剑纵横是宾,携手克敌才是主旨所在
,然而在所遗石刻之中却不便注明这番心事。小龙女与杨过初练时相互情愫未生,无
法体会祖师婆婆的深意。
当下两人一齐悟到,各自折了一枝柳枝,一招招对拆起来。小龙女缓缓使动玉女剑法
,杨过使的则是全真剑法。但拆了数招,仍觉难以融会。他二人想不到林朝英当年创
制这套剑法,心中想象与王重阳并肩御敌,一招一式尽是相互配合照顾,此时杨龙两
人对拆,却是将对方当成了敌人,互刺互击,相杀相斫,自大为凿枘。其实林朝英与
王重阳都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高手,单只一人,已无旁人能与之对敌,这套联手抗敌
的功夫,并无真正用处,只林朝英自肆想象、以托芳心而已。她创此剑法时武功已达
巅峰,招式劲急,绵密无间,不能有毫发之差,杨过与小龙女不明其中含意,自难得
心应心。
林朝英情场失意,在古墓中郁郁而终。她文武全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后将毕
生所学尽数化在这套武功之中。她创制之时只是自舒怀抱,那知数十年后,竟有一对
后辈情侣以之克御强敌,却也非她始料之所及了。
【林朝英隐居古墓后才创玉女心经,然后玉女心经的武功创成之后从未用过,也没跟
王重阳一起修练过玉女心经,自然不可能跟王重阳双剑合璧斗青城隐者。
(时间上林朝英也没活到九阴真经那时候)。
然后旁白有说林朝英跟王重阳当时单只一人已无旁人能与之对敌,也就是林朝英跟
王重阳两人活着时是天下无敌的两人。结果现在不只林朝英死人复活,甚至冒出个
需要王林两人双剑合璧才能对抗的青城隐者?】
3.总结:
林朝英早在王重阳夺得九阴真经的十多年前就死了,是要怎么出现在嵩山跟这位青城
隐者比斗?
林朝英是要到古墓隐居时期才创出玉女心经,实际上从来没跟王重阳双剑合璧过。
他们两人单只一人已无旁人能与之对敌,哪来的两人双剑合璧斗青城隐者?
(说遇到紫色隐者所以要两人齐上还比较有可能啦 XD)
: 以下便是这十页的内容,有雷,慎入。
: ***
: 在神雕侠侣的最后一段,觉远使出九阳神功后,杨过、黄蓉等曾追问觉远,此功何来?为
: 何在四卷楞严经梵文中,夹杂着中华文字?难道,达摩祖师亦通中华文字?
: 原来这段文字,并非是达摩祖师所写,而是一位青城隐者所书写,青城隐者,又分为大隐
: 、小隐,相差三十余岁,小隐投入少林寺后,法号“觉远”,便是这张君宝的师傅觉远大
: 师了,而大隐浪荡江湖,有一日在嵩山上巧遇一男一女,便是王重阳与林朝英,其时王真
: 人刚刚夺得《九阴真经》,因细故,与大隐斗剑,王重阳与林朝英联手,一使全真剑法,
: 一使玉女剑法,一天一夜居然战不下青城大隐,因此只好借《九阴真经》与大隐一观。
: 青城大隐看完《九阴真经》之后,一时技痒,灵感泉涌,访小隐觉远时,随手取下书架上
: 之梵文佛经,在行中空白处书写着生平武功心得,纵其想像,写成《九阳真经》,这就是
: 为什么,一本梵文佛经,夹页却可以用中华文字,写着《九阳真经》的由来。
: 而青城大隐写完《九阳真经》后,有一段题跋,书写这段来历,用字甚古,半通不通,完
: 完全全道地的金庸古文风格,我将此文提取出来,单单默出,与金迷们共享。
: 《九阳真经》跋文如下:
: ‘余既书此经,谨记其始末:余青城隐者也,生平好剑、好酒、好文、好色,好剑无气,
: 无气则见人常笑,常笑则不与人斗,不斗则无名,好酒无量,饮则常醉,好文无才,无才
: 则诗文俱劣,不堪入目,好色无运,无运则不遇美人,常遇丑妇,常遇丑妇则敬而远之,
: 远而避之。
: 青城隐者本有二人,余为大隐,小隐为余后辈,其人不好剑、不好酒、不好色,唯一好文
: ,过目不忘,学富五车,读书一多,便即迂腐,余不善之,其人即至嵩山少林寺出家,法
: 名觉远,大宋庆元年间,余负酒葫芦夜游嵩山一访小隐,岂知邂逅剑客二人,为全真道长
: 王重阳,与女少侠林朝英,谈及剑法,甚为投缘,其时王道长新获《九阴真经》,至感珍
: 异,余随口一笑,林女侠以为余讥笑《九阴真经》,拔剑试余功夫深浅,余笑而应之,于
: 是王道长使全真剑法,林女侠使玉女剑法,双剑合璧,极具威力,于随手招架,更递酒葫
: 芦劝酒,以助雅兴。
: 余等三人论剑,自月圆至次日红日高声,余渐感不支乏力,正欲抛剑认输,将余武功来历
: 、师承和盘托出,未料林女侠酒量稍差,微醺薄醉,脚步不稳,出剑错了半著,王道长哈
: 哈一笑,说道:“佩服、佩服,我们输了!”余曰:“酒量略输,剑招往后必赢。”王道
: 长慷慨豪迈,守信重诺,从怀中取出两卷《九阴真经》,递将过来,余躬身称谢,坐地翻
: 阅。
: 撰经者黄裳先生学究天人,经中所述武功,令人大开茅塞,奇招怪著,匪夷所思,余连连
: 赞叹,以此下酒,连饮连读,至夕阳下山之时,已是心神俱醉。
: 余翻阅完毕后问王道长曰:“道长若出经中此招,在下早已输了,请问何以不使?”王道
: 长曰:“贫道夺得此经,志在免去武林中夺此经而互相残杀,贫道立誓决不使经中武功,
: 此誓言定不可为。”
: 余大为叹服,奉经石上,磕头再三,并向王道长叩拜,恭谢示经之德,并称:“在下得见
: 此经,眼界大开,亦当追随道长之言,有生之年,决不使用此经所载武功一招一式。”王
: 道长曰:“阁下武功剑法,已不逊此经,贫道深信当世更无人能迫使阁下出剑百招以上。
: ”余虽然赢了赌赛,但仍按照输招规矩,将本人姓名来历、师承门派、学剑经历毫不隐讳
: 奉告,三人订交而别。
: …...(中略)......
: 青城小隐虽然迂腐,亦有功于撰此真经,余将此经传予小隐,虽为道书,暂存于少林禅寺
: ,他日若有机缘,与《九阴真经》一较短长可也。
: 青城隐者谨白’
最后附上关于这手稿的新闻:
https://udn.com/news/story/7270/3892982
展中首度披露金庸用4000字写成的“九阳真经”来源之谜。“九阳真经”是金庸小说
中绝顶的武功心法,峨嵋、武当两派武功皆源于此心法,同时也是串连“神雕侠侣”
和“倚天屠龙记”两部作品的关键武功。张无忌无意在猿猴腹中得此奇书,练成绝世
神功。
金庸曾三修小说,旧版“神雕侠侣”仅提及“九阳真经”可能是达摩或僧人觉远所写
,新修版则简单提到是一奇士酒斗胜了王重阳后,借观“九阴真经”受启发所写。
王荣文透露,其实金庸在三修“神雕侠侣”时,曾为“九阳真经”的来源写了足足四
千字,但金学评论者陈墨读了觉“蛇足”,金庸也觉艺术性不足决定删去。王荣文认
为此段文字的删改过程,最能代表金庸的“创作与舍得”,决定在此展中完整公开此
一手稿。
此一首度披露的金庸手稿,透露九阳真经的真实作者是一位号为“青城大隐”的世外
高人,他和林朝英、王重阳比剑后得以借观“九阴真经”。林、王两人辞世后,这位
“青城大隐”在嵩山之巅思索三天三夜,终于悟出融合太极阴阳、刚柔并济的“九阳
真经”,呼应以柔克刚的“九阴真经”。金庸用四千字写出这位高人和林朝英、王重
阳比剑、订交和悟道的过程,情节跌宕深富人生哲理,宛如一篇精简的武侠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