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吴霭仪:金庸.查良镛 1924-2018

楼主: ultmisia (魔女)   2018-11-17 21:02:15
吴霭仪的名著
金庸小说的男子
金庸小说的女子
金庸小说的情
金庸小说看人生
吴霭仪:金庸.查良镛 1924-2018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1104/s00005/15412690
49
110
【明报专讯】
查良镛(金庸)一生两大成就,一是1955至1970年著作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

说——“有华人处有金庸”,风靡散居全球各地几代人;一是1959年创办了《明报》,在

史关头主导舆论。
金庸小说的读者遍及社会各阶层,令“金庸”成为神话,亦增强了《明报》在广大公众心

中的地位,在1967年反抗暴动、在文革狂潮席卷大陆时创办《明报月刊》立意维护中国文

承传、在中英谈判期间发表大量社评投入讨论,表达意见,为《明报》赢得“香港知识分

的报纸”的美誉。
查先生抱负宏远。然而无论在小说领域或政治范畴,他的成就都有不能掩盖的缺陷,而身

论功过,也就不是三言两语或一片歌颂赞扬所能道尽。
我从小爱看武侠小说,金庸小说全部看到烂熟。1982年间与查先生相识也是由此起。当时

先生是廉政公署一个社区咨询委员会的召集人,据他忆述,一次会议上谈论卢景文改编自

天龙八部》的一出舞台剧,我发表了一些意见,令查先生诧异为何我对金庸小说那么熟悉

后来,我去了剑桥念法律,寒假回港,他就托董桥约会午饭,表示有意邀请我到明报工作

1984年初夏,中英谈判接近尾声,我放下学业告假回港一年,就在明报兼职,中英联合声

签署之后返回剑桥,至1986年完成学业回港,全职在明报工作,至1990年辞职。那段日子

是《明报》改革的重要时期,更是争夺香港政治前途风起云涌的重大阶段﹕港府展开代议

制改革、民主派政治团体应运而生、北京展开基本法草拟工程,然后八九民运、六四屠城

然后1990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基本法——都在这段日子里发生。我离开明报之后一年,明

上市。再过两年,查先生出售明报给于品海集团。很多我任职时的同事仍留在明报,但除

有重大事故,我与明报的接触已经很少,与查先生亦没有保持联络了。
金庸武侠世界的理想主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令人迷醉,固然因为情节引人入胜而人物多姿多采,金庸的文笔流畅优美

让读者如置身现场,但同时金庸小说为怀念及渴慕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

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浪漫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英雄侠士,有情有义,为国为民,表达了

国人崇高的道德精神。江湖风波险恶,但江湖规矩秩序鲜明;强权武力不是一切,最终邪

胜正,纵然在斗争过程中不幸牺牲,牺牲也有价值。在战后流徙的中国人族群中,金庸小

大大满足了不少人超越政治的民族文化认同。
从《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庸小说的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是相对清晰而单纯的。写于1963年的《天龙八部》充满佛家

悯众生的出世观,什么是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大英雄乔峰的下场提供了希腊悲剧式的答案

1967年,文革阴影笼罩下写成的《笑傲江湖》,查先生承认是一部“政治小说”,但其实

的是权力斗争多于政治斗争,以东方不败影射毛泽东、日月神教影射共产党,并不影响本

的性质。《笑傲江湖》基本上仍是一脉相承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真正有道德原则的君

如令狐冲,不能改变肮脏的派系权斗,只能飘然退隐,独善其身。
真正走向“政治小说”的是《鹿鼎记》。金庸自己的解释是他要求自己的写作经常创新,

是绝对可信的。英雄侠义写到尽头,改变风格改写历史讽刺小说,武林百态亦是讽刺对象

韦小宝无疑是精采绝伦的创作。后来查先生不住美化这个角色争取公众接受,实在令人遗

。《鹿鼎记》是一部大英雄与小流氓的故事,只不过其中的大英雄不是什么武林大侠而是

明君”康熙。书中的大侠纵有高尚情操,都是空添扰攘,无助挽救苍生苦难,唯有为国为

的明君才能令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在这个制度之下,小流氓奉承大明君比大侠士反清复

更有价值。金庸一反过去风格和宣扬的道德伦理,无怪长期读者即时激烈反对。要过得20

年,社会变化,查先生再三解说,韦小宝终于不但广为接受,甚至成了香港人的偶像。
其实,骨子里,《鹿鼎记》仍然是理想主义﹕康熙不无缺陷,但无减他的明君魅力,寄望

明君”,也是传统中国思想的核心理念。
查良镛的政治是非常现实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理想主义的,查良镛的政治则是非常现实。最直接的矛盾是关于民主制

。1975年金庸写成《袁崇焕传》作为《碧血剑》的补篇,因为袁崇焕才是真正的主角,也

民族大英雄。金庸认为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不是由于崇祯的一时被蒙蔽,而是两人的性格

突注定如此,而一天没有民主制度,赤胆忠肝卫国保民的大英雄就一天会有此下场。但《

报》的查良镛极力反对香港实行民主,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
最清楚的论述见于1984年1月9日,题为〈能不能实施民主政治?〉的社评。他反对实施民

的基本理由是,香港如果实行真正的民主,目前的稳定与繁荣及现存的生活方式难以保存

社评指出香港不少讲师、专业人士、学生、作家、活动家向往民主,以为民主前途大好,

“我们的看法却颇为现实,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今后三四十年之中,香港殊无可能

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因为条件不具备……现实是﹕香港不是独立国家,并无真正的自主权

当对中国能作出重大而积极的贡献时,中国可以容忍我们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但当我们

为中国的负累时,中国必定不可能长期容忍,势必会结束香港特别行政区这种‘特别而无

’的行政状态。”因此,社评主张由各行各业互推代表组成立法议会,再由立法会选举“

长”,相信这种制度才能长期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生活方式。
查先生在1981年获爱看金庸小说的邓小平热情接见,由此对中国共产党的开明路线信心大

;这是事实。但我对于林林总总“反共”、“投共”、六四之后又“反共”,后来又“投

”的说法很有保留。查先生自始至终不信任民主,真正相信民主政治对香港有害无益,上

社评是他坚决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到今天也有很多人认同。他再三强调,民主作为理想是

以的,现实就不可能。现实政治只容许我们尽力以配合当权者的利益的方法争取生存空间

所以碰上邓小平这位走开明路线的领导人,就更值得全力支持。查先生曾经说过,共产党

治之下,中国大陆起码稳定;推翻了共产党,谁可保证取而代之的政权会比它做得更好?

荡比专制可怕,这是查先生深信不疑的理念。
从不信民主 查先生有盲点
查先生的盲点是,他在一篇又一篇社评中极力推荐的香港“八大支柱”——自由、法治、

定、繁荣——作为保持香港人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又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大量印行附

了国际人权公约的中英联合声明双语文本,以为没有民主制度,只要遵守人权公约便可以

持自由、法治,这是个根本性的错误,今天我们知道,没有民主,法治难以持久。但聪明

查先生却没有认真思考过。
1985年,查先生受委任为基本法起草委员;1988年11月,他与大商家查济民联名提出了极

保守的“双查方案”长期押后行政长官普选,令民主派大大失望,大学生到明报大厦怒焚

案抗议。至少对我来说,最大问题还不在方案是否过分保守,不在于查先生是否忽然“投

”,而在联名提案的背后原因是查先生以为得到可靠的北京消息,钦点这个模式为符合中

的意愿,会得到通过,成功“协调”了保守派和民主派。这种掩人耳目的表面独立而背后

合,我认为是不荣誉的行为,背弃《明报》应表现的风骨。查先生完全没有料到公众会有

么大的反应,感到他的好意被人误解,写了很多篇文章解释,但毕竟已不能挽回公众对《

报》的观感了。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明报》的立场已是十分飘忽,查先生极度重视与北京的友好关系

时时提起《明报》是唯一一份可以进入大陆、直达国家领导高层的香港报章,能对他们有

响作用。他十分在意若《明报》立场“过激”,会令我们失去这个特权。这个情况,在八

民运时猝然改变。《明报》支持学生,全天候守着北京的消息,大篇幅报道,并且越过封

,将香港各大报章的报道,天天传真送达大陆各处。6月初的一个午夜,查先生亲身到9楼

辑部跟我们商量,要辞去基本法草委的职务,我们可说是如释重负。他的辞任,得到香港

的敬重,一起辞职的还有李柱铭和司徒华。《明报》又与民主派站在一起。
但正如“双查方案”并非“投共”,辞去草委职务也非“反共”。六四屠城,证实是邓小

下令开枪之后,查先生公开表示他不能再信任邓小平了。但是对于香港不能实行民主、必

寻求与配合中国利益求全的信念没有改变。1992年2月25日,他在《明报》发表中英对照

特稿,题为〈香港和中国﹕一九九七及其后五年〉,再次警告香港人不要追求民主﹕“任

民主要求都会威胁到那些领导人的权力。要求民主在中国成了弥天大罪,正如从前有人胆

挑战皇帝权力、觊觎皇位一样。”
如果明报站在民主世代的一边
所以,说查良镛努力为香港争取普选是完全错误的。查先生从头到尾都反对争取民主,警

人这对香港大大不利。他分析共产党政权的说话,今日重看,正确之极,令人凛然。几十

来,中共没有进步。无论夹杂了多少复杂的动机意图,可以相信,他的警告是出自真心的

事实分析尽管如此,但行动策略不是必须如此。历史固然没有“如果”,但当年正是香港

决心争取唯一可以抗拒“两制”消失、保障自由和法治的民主制度之际,如果查良镛的《

报》站在民主世代的一边,共同智取力敌,谁知历史不会改写?“知其不可而为之”,不

是历史伟大的精神吗?明报人最痛,就是在最激战的关头,《明报》不与香港市民大众站

一起。
我记得,当年大陆要在大亚湾建核电厂,查先生指挥《明报》坚决反对,因为威胁香港安

。他连连亲笔写社评奋力抨击设厂计划,有人问他,假如反对不成功怎么办?《明报》岂

碰一鼻子灰?查先生即时回应﹕失败就失败好了!为香港应要做的就要做,不计成败。这

也是查良镛精神么?
不念江湖豪杰 念点破执迷老僧
见尽历史变迁,查先生对身后褒贬应看得很淡了,然而他在世之日,令我最迷惑的却是为

他那么在意世俗的认可?无论是否列为“文学”,金庸小说已是并世无双;无论有没有名

府颁以名誉学位虚衔,他的博学多才已有目共睹;无论有没有权贵引为知己委以重任,查

镛的地位已不能从历史抹去。一切归于沉寂,我想念的不是笑傲江湖的英雄豪杰,而是那

看守藏经阁等候点破执迷,超度冤孽的无名老僧。
文//吴霭仪
另外插入吴霭仪在香港金庸追忆会几个重点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60580
讲座中,吴多次谈到她心里的一个大问题:“为何查良镛,一个成就如此大的人,却如此

望得到建制的承认?”
吴霭仪所说的“建制”,包括政治权力最高层,也包括学院,例如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的

衔;也包括金庸多番改写小说,不想做一个“说书先生”,希望令武侠小说提升至“有文

价值”,大家兴高采烈谈论小说也不够,为何要升格成为“金学”?去“研究”?
吴霭仪忆起《天龙八部》少林寺藏经阁内的无名老僧,金庸能写得出如此高远的意境,为

查良镛会去追求一些如此庸俗的承认?
“我真系唔明白”,吴霭仪说。
吴霭仪谓,类似的修改,正是她对金庸小说有保留的原因:“作者自己去修改作品,令它
政治正确,是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接受的事。”
她举例,就算一个记者,一个评论人,
写了就写了,不会刻意去把它改成更切合时代的思维,或改成更切合你想得到的社会地位
令它变得政治正确,“如此作品要适合诺贝尔文学奖,都几难”。吴霭仪说,文学值得尊

的地方,是不理会现实世界的阻力,他认为是真实的,就写出来;如此修改,把小说变成

务个人的雄心与目标。
“天地本无完体”,吴霭仪借用了《倚天屠龙记》一句。
当然,吴霭仪对查良镛也不乏赞誉(本文只是笔者偏向选择令人有更多反思之内容而已),

先生确实礼贤下士,聘请了不少文人及知识分子到《明报》工作,而且容许编辑记者激烈

辩,缔造了报界少见的文化;有时吴霭仪写的文章,与查良镛对着干,查先生亦不改一字

被问到查良镛的贡献,吴霭仪说,有二:
第一,他的小说“咁多人睇得咁开心”,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例如她自己,无心上课,但

读金庸小说,学好中文,也认识了诗词。“你得益唔该要多谢人,就算果个人唔系好人你

要多谢人(众大笑),更何况佢唔系唔系好人,做人要恩怨分明。”
第二点贡献,“无论他自己如何背弃自己理想都好,他居然创造了一批好坚持理想的人”

查良镛的《明报》确实聘请了一大批很有理想的编辑队伍,《明报》待遇不佳,令这批深

金庸小说影响的理想主义者流散到其他报章,无心插柳,成为香港报业的中坚分子。
另一个不解之谜,乃邓小平1981年接见查良镛,究竟邓对查说过什么?
吴霭仪则回应,其实答案已经好清楚。
“有样嘢,权力的魅力,有些人觉得我接近权力,受到权力的青睐,已经很重要……”吴

仪说:“这是传统读书人要青史留名,好普遍的心理,你现在仍然看到有些人,谂嘢几掂

颇有原则,唔知乜嘢特首或特首手下同佢好啲,咁就会行咗过去对面……”
吴霭仪最后总结说:
“查良镛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很深沉的人,有很多传统读书人的因子,若然查良镛一生对

们有什么启示,那是在我们的血液里,有很多对权力的崇拜,对权力的屈服,要青史留名

这些‘崇高的理想’有时可以用不太光彩的方法达到。”
个人的感想
一,吴霭仪小姐已入英国籍,某一种程度也是很 现实的
二,每年的张纪中拜寿绝对不单纯
作者: lion1004 (Leon)   2018-11-18 10:49:00
什么是张纪中拜寿?
作者: voko   2018-11-18 16:28:00
库贾这篇我推 虽然我不喜欢吴但也看了很多他的书他的立场跟女性主义我不见得全认同 但这篇对金老评价我认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