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搜狐专访:采访后记

楼主: cadie   2015-02-28 01:22:46
以下文章由搜狐记者采访所写的后记
将它简转繁贴上来给大家看...
原文出处: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4903466033524?sudaref=t.co
采访手记:我眼中的林书豪
2015年2月27日 16:55
http://imgur.com/9vJdT6v
2012年秋天,托朋友的福,开始在洛杉矶做NBA记者,三年来,在球场、在更衣室见过林
书豪很多次,每次他都被中外媒体围堵,尤其是每场林书豪出现的时候大量从没见过的台
湾媒体和美国当地华语媒体都会一窝蜂的冒出来。国内媒体对于林书豪的热情经常让人匪
夷所思:曾有某国内媒体的前方记者在毫不相关的发布会上提问对方如何看待林书豪,把
现场所有人雷得外焦里嫩。这一切也真应了“林疯狂”这个词(个人更喜欢台湾的翻译“
林来疯”)。我是一个从来不喜欢凑热闹的人,这种万人疯狂的事,我一般敬而远之。
过去的一年,个人处于一个小低谷,某天失眠刷Netflix,忽然发现之前电影节看过的林
书豪的纪录片《Linsanity》,无聊之余打开。可能心境不同,这次重看,被深深打动。
这个关于梦想和执著的故事的背后的主角,不是那个被媒体过度消费、被球迷符号化的
NBA球星,而是和我们一样的一个大男生,他所经历的很多事情,我们其实都可以感同身
受。那一刻我决定,回国前,做一个林书豪的专访。
http://imgur.com/1lYF81P
国内媒体和球迷对于林书豪的解读经常关注于种族和国籍:在留言板上和论坛里经常有人
因为林书豪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个问题吵的面红耳赤;在林书豪刚刚走红的时候还曾有
人提出过让林书豪加入中国男篮国家队这种缺乏基本常识的提议。我们总是喜欢把民族主
义的情节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当年刘翔2004夺冠时的造神运动和2008年退赛后的落井下石
仍然历历在目。
国籍、种族这些概念太大,没有任何人扛得起这两杆大旗,也没有任何人应该被强加上这
两座大山。林书豪是一个美国人,是一个华人,是一个NBA明星,但这些身份并不能用来
解读林书豪这个人。我猜,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身份是:基督徒,儿子,兄弟,篮球手。
对于这些身份的解读,我们会发现一个真实、有趣的林书豪。
看过林书豪英文采访和那部关于他的纪录片的人都会发现,信仰是林书豪价值观的内核,
他经常说:“我只为了上帝打球”。在纪录片中他曾谈到一件趣事:2012年2月,正值“
林疯狂”风口浪尖之时。在尼克斯对阵湖人的前夕,科比在采访中被反复问到林书豪的时
候不屑一顾的说:“我好像听过这个人,但是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你们别再问了。”这
件事情被全美媒体热炒,林书豪知道后憋足了劲,该场比赛带领尼克斯队血洗湖人,并创
下了个人得分纪录。比赛结束后他想,在赛后采访时如果有记者问我“你现在觉得科比知
道你谁了吧?”我会答:“科比是特么哪位?”(Who the hell is Kobe?) 。新闻发布会
的最后,真的有记者问了这个问题,林书豪正准备脱口而出那句话时,忽然问自己“如果
是耶稣坐在这里,他会怎么说?哎,耶稣应该不会这么说吧…”于是他挠挠头,腼腆的说
:“这个你们还是要去问科比,我不知道。”这就是信仰对人的塑造。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正值一本名为《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
书风靡全美,这本书基本是美国版加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名耶鲁大学教授讲述
她对于两个女儿严苛的教育,包括不许搞乐队、不许夜不归宿、必须考A等十大家规,引
发了全美关于东西方教育对比的大讨论。华裔父母只看中成绩和升学的“中国式教育”理
念也成为全美热议的话题。
林书豪的父母是台湾第一代移民,两人均为高级知识份子,普渡大学毕业后在湾区工作。
本应加入“虎妈虎爸”大军的他们却特立独行:林书豪的爸爸酷爱篮球,视“天勾”贾巴
尔为偶像,经常在自己的后院练习勾手,所以在林家兄弟很小的时候就带他们去YMCA(基
督教青年会)打篮球;为了让林书豪小学毕业后有球可打,林妈妈联合帕洛阿托(
PaloAlto)的几个其他家长,筹建了NJB(全美青年篮球联赛)的分舵;在林书豪效力于
帕洛阿托高中期间,林妈妈担任球队的义务经理人,负责球队的大小事宜,每场比赛总是
球场中喊得最卖力的那个,而每场比赛最默默无闻的人却是林爸爸,因为他是球队的义务
摄像师,总是安安静静的用镜头记录著儿子的比赛。
http://imgur.com/ilGJmFg
林书豪曾经讲过一件趣事:由于支持孩子们打篮球,林家爸妈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当地其他
华人父母的批评,说你们纵容孩子不务正业,孩子每天打球上不成大学将来没有出息。但
是后来林书豪因球技出众被哈佛录取后,当年批评林书豪妈妈的华人家长们纷纷登门请叫
“林妈妈,您看我们家孩子应该练习什么运动,才能被哈佛录取?”
http://imgur.com/mtAQQzo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我特别羡慕那种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的人,那种所有
成长回忆都有人分享的感觉我从来没有过。林书豪的哥哥87年生人,和我同岁,林书豪小
哥哥一岁半,比自己的弟弟大四岁。三兄弟年龄相仿,所以成长过程中一路都是玩伴,也
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林书豪高中受伤,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打击,就是哥哥给他写了一封信
,激励他重整旗鼓。而哥哥也一直是林书豪最忠实的球迷之一,我曾不止一次的在斯台普
斯中心见到来看林书豪的哥哥来看他的比赛。林书豪的弟弟也是篮球运动员,现在效力于
纽约汉密尔顿学院校队,多年来林书豪一直和弟弟一起训练,只要有时间,林书豪也专程
飞去看弟弟的比赛。林书豪在这次专访中也提到,没有我的兄弟,我可能熬不过这么多的
起起伏伏。
喜欢林书豪,并不是因为他身上有什么超越篮球本身的东西,恰恰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
我们喜欢篮球最本身的样子。在当今的联盟,大多数球星打球为的是赞助、广告、合同、
甚至赌盘。林书豪却不是,他坚守的,始终是他最初的梦想。用那句我们最熟悉的话说:
“我想打篮球”。
http://imgur.com/3vePhW7
林书豪大多数时候在公共场合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每次的采访中他也不温不火,说到开
心的事情才会笑笑。但是在他每场比赛赛前热身的时候,在他每次准备上场的时候,你会
经常在他脸上看到那种孩童般灿烂的笑容,只有在打篮球的时候,他才是最开心的。
每次采访湖人比赛我个人雷打不动的一站是在赛前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来到场地看林书豪
热身。他的热身专案很简单,五个点的三分投篮;三分线外接球后一次晃人的三分或者远
距离中投;三分线外一步接球后一次晃人后的突破,以左手上篮和抛投为主;每项训练之
间以罚篮练习作调整。这几项练习是任何接受过篮球训练的人必修的第一课。别看这几招
简单,但是就如咏春的摊、膀、伏三手,千变万化,皆源于此,幼童会打,宗师也在用,
修为永无止境。很多做得好单臂大风车扣篮的NBA球星,未必做得好这几个动作。而林书
豪的一招一式,动作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如教科书般完美,简单的动作,做的赏心悦目。
所以他“单调”的赛前热身,我是百看不厌。
除了篮球,其实林书豪只是一个典型的加州大男孩。采访那天,他自己开车专门从湖人训
练馆来到摄影棚,刚刚结束训练的他穿了一双大拖鞋,看到摄像机的时候他紧张的说:“
你们不会录我的脚吧”摄像师笑着说不会的时候他才放心“酷,那就好…”。
http://imgur.com/0TBJhr2
现场对话:
书豪:“Wait,are my feet gonna be in this?”
摄影师:"No, don't worry"
书豪:"lol, OK,cool..."
这么多年上台、说话的事从来不知道紧张的我那天专访的时候却出奇的紧张,一段开场怎
么也录不对,我一遍一遍的录,把林书豪晾在一边,我反复道歉,林书豪笑着说:“没事
没事,慢慢来,这种开场白我也总是录不好。”林书豪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他每次
笑起来的时候,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
http://imgur.com/RuCJlrb
关于他的真诚,还有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采访时,我和林书豪提到我一周后即将回国
,第二天的比赛将是我这些年在现场采访的最后一场湖人比赛。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第
二天我照例在赛前来到场地,再看一次林书豪热身。没想到热身结束,林书豪专门跑过来
,跟我握了一下手说:“Hey,great to see you, enjoy your last game.”我愣了一下
,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就跑走了,旁边的华人记者纷纷上来询问为什么他会知道我要回国
。赛后更衣室采访的时候,本打算群访结束时道个别,不料林书豪群访结束后直接扭头跑
进去洗澡,我于是就去旁边听别人的采访。过了一会,忽然后面有一个人拍我,我回头一
看,是林书豪,已经换好了衣服准备离开,他说:“Hey,你好,have a safe trip back
home.”我又愣住了,除了“Thank you so much”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林书豪和我握了
握手,转身离开。
在南加大读书时体育传媒系的教授跟我们说,如果你喜欢一项运动,不要去深入产业内部
,那会毁了你的热爱。做了三年NBA记者之后,印证了老师的那句话,和很多同行一样,
过去的几年,我们对NBA逐渐厌倦。但是是林书豪,一个简单、虔诚、执著、真诚的追梦
者,让我重新喜欢NBA,重新喜欢篮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