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樱雪【三四】平等院-凤翔馆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03-04 11:42:36
~※ 平等院-凤翔馆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385650038
“平等院”庭园的对侧有丘坡衬围,端赏过“凤凰堂”后,可从短阶折曲上
丘。丘边钟楼的柱架漆色看似朱艳,底部却沧桑处处,颇让人狐疑虽如“凤凰堂
”般经过复新,又遭无良游人破坏。我趋前细望,钟面纹框细致,当中缀著翩飞
天女与傲步雄狮,不过它跟“凤凰堂”顶的凤凰一样仅是复制品,原物基于保护
理由,已被卸下存于不远处的“凤翔馆”。
这间展馆是近代砌起,专为收纳“平等院”珍贵文物而设,可以想见的,又
是个金属板材与玻璃交互嵌合的煞风景建筑。不过虽是刚冷基调,设计师仍贴心
考量整体院景,大部分空间皆埋设于丘里,地面楼层则平坦低矮、隐于林树之后
,从方才池边几乎无法察觉其存在,颇令人赞许。
走入“凤翔馆”,禁止摄影的警告让人望之落泪,但也只能认命,将它当成
预防老人痴呆的训练。印象里,厅中有着“凤凰堂”殿内的翻新示意,应是为了
维持历史原迹,所以未将实地的图绘重新上色,改在馆里搭起部分景墙,让民众
一窥初建时的华彩。除了能见柱面的拼接图腾斑斓,也可看到所谓的“九品来迎
图”。
此系列主绘的皆为“阿弥陀如来”率菩萨乘云飞降,一如我于“知恩院”“
方丈庭园”望见的仿拟,有着吉光遍洒之势。但侧处画的凡民却各自衣冠不同,
或正气凛然、或猥琐胆惧,象征“上上”、“上中”、一路至“下下”的九种人
品分野。品德高尚者自被迎入高阶净土,然为恶者只要一息善念犹存,依然有着
适切来世归宿。
再往前走,便是最主要的“云中供养菩萨”展区了。“凤凰堂”内壁有这类
雕作五十二尊,但为了保存与教化传承,挪了一半在此,近距离向我们展现。主
墙有其殿内相对位置的示意,呈现菩萨跟随“阿弥陀如来”的飞临之景,他们从
中至侧依序渐挪身形角度,丰沛了整体构图。
我于厅间走绕,端赏这些几能触及的精湛雕作,在流云之上,菩萨们或坐或
立,有些持着仪杖法器、面容沉静,有些击鼓吹笛、乐响钹铃。更为灵动者则勾
扬了裙腿、翻掌舞弄起飘带。若非我突然省起还有“凤凰堂”殿内观览预约,便
要这样沉迷回望下去了。
展区之末自然也设置著纪念品贩卖部,有些方才菩萨的仿作、大型绘卷及清
晰图册,但价格都不太亲民,只能重点式地挑几张明信片作代表。然尽管前几天
已买了不少镂雕书签,但看到“凤凰堂”的幻美身姿被精炫缩现,还附了折叠别
致、印纹淡雅的纸质签套,又不由自主掏出钱钞,美其名献予古迹保护。
但败家之余、收摄心绪后,还是不禁感叹,毕竟人家政府为了文化存续煞费
苦心,平时维护之外,也定期用古法修葺翻新。相比之下,国内对古迹粗暴对待
,对街景市侩地随意破坏,更别提对岸先以文化大革命除灭了历史传承,然后又
为往现代化靠拢,用摩天大楼替去无数古楼。搞得若要见唐宋盛时风采,还得远
渡至日本异域。
出了“凤翔馆”,若行事保守点自是该前去集合,但好奇心旺盛的我,见仍
有些时间,便还是迈出飞快脚步往“凤凰堂”后方屋舍群逛。先遇上的是“净土
院”,由“净土宗”的“荣久上人”为修复“平等院”而创建,但在现今“平等
院”的光采下,有点功成后退居幕后的意味。院侧还有茶师“星野道斋”砌立的
“罗汉堂”,小小一座,蔽隐于花树间。或许是因铺洒碎石的庭院植了不少樱树
,尽管有些已凋零且发叶,依旧是旅人相机快门按动的目标。
再过去的一区为“最胜院”,以敬拜“不动明王”的“不动堂”为核心,由
于设立了朱印所,似乎也引来不少游客集印并顺道祈愿。有别隔邻的“净土院”
,它隶属于“天台宗”,也就是说不同理念的两派放弃歧见,携手守护不属任何
一宗的“平等院”,颇为微妙。
然快速将两院逛完,最惹我伫望的还是一旁不断出现在视线里的“凤凰堂”
,背处的它尾廊纵划,池面因落樱而散碎成缤纷,若进夜打了光,或许将化作星
点撩乱的银河也说不定。总算将院区绕了一遭的我在桥端入口等著,看净墙的花
头窗曲弧,看簷木尾处的点金灿纹,也不由自主揣想若攀上廊阁,望出的景致又
会是何样。
观访梯次的轮替相当准时,我们这批二十余人也无迟到者,于是在导览人员
的引领下,大伙在长廊脱放了鞋,踏着木质地板走近堂下。在这儿我望见了几幅
“九品来迎图”真迹,很可惜地,似都因着漫漫光阴而褪残无华,甚至难辨其间
菩萨轮廓。不过当一路转入堂门,厅里倒还持着炫目刻凿,让人仰叹。
周边是于“凤翔馆”见识过的“云中供养菩萨”,它们环悬于墙头、飞舞在
椼架,先前近置于展厅能见其细腻雕工、曼妙身姿,这会儿串绕云集,更涌生一
种律动,就好似定格画面陆续接演,下一瞬间便要奏起响乐,翩然降迎。
导览人员认真说明、指天划地,但那连串日语却着实令人难明,好在正中一
丈六高的“阿弥陀如来”坐像辉华耀目,不需言语也直抵人心。有别于一般密教
将殿堂区隔出置著佛位的“内阵”与参拜的“外阵”,此处倒无明显界分,得以
近距抬望。这制于“平安时代”的雕作使用的是“寄木造”手法,尽管此手法不
采用完整巨木而以拼接技术创作,却难寻破绽。
其莲座后的“光背”往上探展如叶,于端尖处向前倾勾,当中灿金流云卷绕
密缀,若仔细辨认,尚有几尊具体而微的菩萨浮透其间。视线再往上,为悬覆于
佛顶的“天盖”,那里面的雕镂又更细微了,中央呈光轮,与“光背”尖端虚接
,边处转为方框,折垂为帘,由于距离过远,倒很难看清那之间窜绕的致密线条
,想必该是藤叶缠游、瓣蕾华绽,勾绘着极乐之境的生机盎然。
最后我定目于“阿弥陀如来”,他盘腿端坐、结着手印,望穿窗櫺的肃穆双
眼不带任何情绪,不知正遥视何方界域。在典籍中,它代表来世之引渡,或许原
先也持着慈心笑容,但当坐望了千年间的无常流转,会否曾经的莞然已成木然?
毕竟世人总因着歧视排他而抹黑倾压,因着贪婪欲望而争斗杀伐,纵使迎入了极
乐来世,应也持续堕恶,而净土亦成洪荒。
作者: be198675 (多菲)   2016-03-04 12:5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