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天的五个资粮

楼主: DavisC (大言希声)   2014-11-02 16:09:46
回天的五个资粮:德性、戒律、心念、火候、愿行
活佛老师慈悲
  三天主考慈训:手提考试卷,一篇又一篇,先把品格验,再把功德添,礼节诚敬献,
火候炼周全,若有瞋意念,即坠入魔圈,或是势利眼,慢上罪欺天,修道凭金线,启后承
上焉,若逞己能办,有钱反遭愆,犯者速检点,否则勾出盘。修道课程:品格、功德、火
候、礼节--修道品格验当先,再培功德立志前,火候炼足性光现,博文约礼法圣贤。师
尊叮咛慈语第3条:“将来的成就,不在道场的大小,也不在佛堂庙宇的多寡,更不在信
众人数的比较,而看修道人是否真修实炼、护守愿戒、无贪无妄、不争不辩、心性圆融的
工夫、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德性篇
  德性,是修身的根本。身口意三业要清净。化性,可以随圆就方;反省,可以终身寡
过。末后修道,以德性为重。只有无畏、无私、无相奉献的功德,包容忍辱谦让的格局胸
襟,才能化劫息考。
  仁者无敌,一个人若有才而无德,便会遭来别人的嫉妒;如果能力强,德行就要愈齐
全。(周公之才使骄且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痒要自己抓
,好要人家夸)
  道是本来面目,德是当然的行为。你要学习率性而行,把当然的行为做出来。
  礼貌是一个人修养的指标,涉及一个人的德性,也表现道的亲切与尊贵。所以初步的
功夫,要做到“非礼勿视”,道德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修道要有宽大的心,要学弥勒的心,多包容他人。不管你居于什么职位,都要素位而
行,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只问耕耘,去付出,去感动、感化他人。
  做人不可虚假,就算短时间别人看不出来,时间久了,早晚会被看穿,所以不要自欺
欺人。
  德性是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富润屋德润身,睟面盎背)
  我们要“养德”,虽然“有德者必有言”,德高望重可以一言九鼎,但德不在于口说
--德性的好坏,是要让人去感受、潜移默化的。(玉在山草木润,渊生珠崖不枯)
二、戒律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戒为师,不致放逸,持戒可以渡毁犯瞋忿。当下就是道,
尽心就有道。要修道,就要圆满人道(纲常伦理)。修道六字铭--改毛病,去脾气。
  戒律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批评前贤、要求后学的。佛规乃是天戒律,不遵焉
能故家归。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十五条佛规,从“尊敬仙佛”到“谨言慎行”
,观念态度是一贯的。
  (01尊敬仙佛02遵前提后03斋庄中正04循规蹈矩05责任负起06重圣轻凡07谦恭和蔼08
勿弃圣训09莫?形相10手续必清11出告反面12不乱系统13爱惜公物14活泼应事15谨言慎行)
  道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
  修道是要逆修的,故要重返道的本来面目,必须先从守礼开始。(不肯守佛规,身段
不能低下,便不算修行)
三、心念篇
  师尊叮咛慈语第82条:“末后了,一切真伪善恶与好坏,已渐次显现,这可不是上天
出考题,而是修道人的心态有了偏差和失落,皆因道名道权道势的看不破,和人事纷争所
引起的,此即是魔由心生、考由自招的由来,所以修道可千万要慎心念于隐微啊!”
  听不顺耳、看不顺眼,心中打“结”,跟人有了过“节”,如不加处理化解,便会生
成灾“劫”。当你有心结时,如何打开?打破执著,抛开旧思维旧习惯。
  修道修心,你的心修了吗?一念动即是轮回种,一念静乃成金刚身。一念善即是天堂
,一念恶即是地狱。要懂得转念,念转命运转。
  步圣途而非贪凡福,修天爵而不求来世福。升降关键,要坚持到底。坦荡、平常的心
,才能随遇而安。常保初衷,成道有余。抛开推拖、怠慢的心。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人家可以走得很好,而我却重心一直都不很稳?
  是哪里生病了?修道不是讲要“转念”吗?道理都听那么多了,会不会转?
  心过于忿懥、恐惧、好恶、忧患,都没办法得其正!你修道修得愁眉苦脸,什么原因?
  修道修到最后,脑袋里不装道理,只装一些是是非非?身为前面的人,你脑袋装着某
人怎样啊!某人要改进啊!那是最可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中的障碍须自己去突破,当你听了许多是非、毁谤之后,你还是
要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护持道场,道场需要我。
四、火候篇
  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容易相处也容易。人意我意常会冲突,合得天意,自然如意。
  王凤仪:姑娘道性如绵,媳妇道性如水,婆婆道性如灰。(万念俱灰)
  在外与别人相处不难,内在与自己良心相处,却不容易了。为什么?
  怎样才叫做随遇而安?不论你们在哪个国家、哪个家庭、哪个工作岗位,都要各安其
分,也就是守你的本分,不要有不平的心。(要学天平水平)
  火中栽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佛印对苏东坡开示八风: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南阳国师对鱼朝恩开示无明:国
奴何敢问佛法!
  一把无明火,烧毁万里功德林。
五、愿行篇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当先。心发则众生可渡,愿立则佛道堪成。
  以佛愿为己愿,以师愿为徒愿。立愿了愿,尽心了愿。了愿才能了苦,了苦就能了罪。
  当愿力没有时,业力就现前;当业力现前时,愿力可挽救。
  办道尽心,何谓尽心?心是否在众生身上?心能和道契合吗?你们对道尽了几分心。
渡人、讲课、办事就是尽心吗?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真正用心。
  师母说:一天花两个小时在圣事上,保证你能回天。修道历程从发心道可惜。
  现在不好过的,忏悔立愿了愿-还人家(欢喜甘愿、多做善事)现在好过的,感恩立
愿了愿-存一点(无相布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怨天尤人、我做够了没、为何我做了这
么多老天还要折磨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因果铁律(凡走过的必
留下痕迹,老天自会拨转。明里去暗中来。济公说:老天给你们的考验,你们一定可以承
担,但不能逃避!)
  永远要感恩,时时要知足。圣凡兼顾是修法,重圣轻凡才是愿立。
  (开始时第一顾巴肚,第二顾佛祖;以后你若顾佛祖,佛祖就顾你的巴肚。)
  愿不能了,难把乡还,愿大力大。但愿大家都能凭原心说话、凭原心做事,最后都能
--了愿还乡!
全文请点阅:
http://xian-fo-ci-yu.blogspot.tw/2012/05/blog-post.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