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从史蒂芬金的影集看美国的“恐怖”——

楼主: vikk33 (陈V)   2022-06-20 16:58:25
从史蒂芬金的影集看美国的“恐怖”——全球化发展下的领养问题、海外战争、种族冲突
、被遗忘的历史
https://reurl.cc/NA86Nx
随着白人至上极端主义的悄悄回归,加上近来连续20多起枪击事件,“黑人的命不是命”
抗议运动的余波,民主党一直歌颂的70年代的移民的美国梦,似乎成了今日的美国恶梦?
本文旨在透过史蒂芬金恐怖小说改编的NETFLIX影集《岩堡城》(Castle Rock)两季,呈
现、暗喻的美国种族、社会、国族问题,归纳、分析当今美国社会的几个现象,并提出面
对现实问题,虚构的文学作品所能提供的解方。
影集分为上、下两季,小说的地点“岩堡城”,取材自美国东岸缅因州,一个以白人为居
民主体的虚构城镇。这部影集简述一个城镇遭遇恐怖、灵异事件的经过。第二季则是一位
白人父亲领养一对索马里裔黑人姐弟的故事。以及镇上不同移民之间的械斗与地盘争夺
。影集所呈现的社会面貌与现实氛围,几乎是近日新闻事件的缩影,无论是种族之间的冲
突,还是针对特定种族为攻击对象的仇恨犯罪。
全球化发展下失去移动资本的囚徒
在《岩堡城》的恐怖故事中,有几点值得观察:
其一、会“闹鬼”的城镇,其实是全球化发展下失去舞台,被排拒在经济现实之外的“他
者”。岩堡城镇上没有任何一间Walmart。留在当地的年轻人找不到任何工作。这座城市
被遗弃、遗忘、摒除在世界的运转之外,因此才成为恐怖出没、滋长、生根之地。
原本求救、渴望出走的年轻狱卒,最后坐困监狱失去希望而自杀。镇上恐怖的中心“沙堡
监狱”其实是一个象征。资本主义的“邪恶”在此无法被“矫正”。中下阶层劳动者与移
民,受限于移动资本与物质条件的缺乏,仅能坐以待毙,成为全球化发展下牺牲者。
其二、相较于现实社会中的冲突,恐怖小说与电影向来将种族问题以歌德式手法渲染,纯
粹为视听大众给予感官上的惊悚、愉悦,有时复制了对少数族群、弱势族群的刻板印象,
有时则批判或颠覆主流意识形态。
在影集中这号称“萨冷地”(西方世界代表物质文明的奶与蜜之地)的反讽地点,两个家
庭的速写,都与美国社会中“血缘”、“领养”、“族群”问题有关。一位良善的白人父
亲,在索马里内战中因袭击叛军,误杀了一位伊斯兰妇女,出于愧疚他领养了她的一双
子女。姊姊并不知道这位恩重如山的养父,就是杀母凶手。为此他们经历了一趟和解之旅
,而父亲一生都在为此杀人的罪行赎罪,并面对罪疚感。
家庭,就是国家的隐喻。影集中虽然呈现紧张与冲突,却也看见父亲对过去罪行的忏悔与
赎罪,看到不同的族裔与宗教之间和解、和平共处的可能。
索马里内战后的领养问题与移民冲突
片中这段情节其实其来有自,反应了一段真实的历史。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联合国
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社福团体,协助战火下的孤儿前往美国,其中以明尼苏达州的“路德
教派社会服务”(Lutheran Social Services)与“天主教慈善”(Catholic Charities
)等宗教组织最为热心,收养很多来自当地的孤儿,后来这些孤儿移民长大后因没有一技
之长,沦为低端的劳动力,加上索马里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些人因无法融入当地生活,
心生怨恨,加上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的号召,因此选择加入恐怖组织以获得身份认同,而后
甚至策划恐怖攻击,衍生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并延烧至Black Life Matters运动。
从媒体中可以观察到美国对“领养”的矛盾情绪,与对移民的两极化反应。一方面,无论
是宣扬基督徒的博爱与关怀,散播富裕的物质文明,或单纯作为美好的人道主义的实践,
美国多年来鼓吹领养第三世界的贫民、难民,包括许多好莱坞名人都加入领养行列;另一
方面,保守派人士(包含极右派的白人宗教极端主义者),恐惧无血缘的收养,由不属于
“我们”的人,来到“我们”的家园,继承“我们”的血缘,这些中低阶层,就像一颗颗
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会引爆家庭、社会、国家问题。领养,反而会祸起家门,造成冲突
与恐怖的根源。
不仅如此,本片似乎更进一步讽喻(反省?检讨?)全球领养行动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出
于对全球发生的种族灭绝行动,其无所作为的良心上的谴责。而天真主义的人道救援,亦
不敌其扩张利益的军事或外交战略,包括长期以代理人战争,介入他国政治(比如索马利
亚内战、乌克兰颜色革命)的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距图尔沙24小时
有时恐怖,来自刻意被遗忘的历史。是被排除在建构国家认同的白人大叙事之外,“他者
/它者”的历史。比如《绿色奇蹟》中明明无罪,却被构陷强奸白人入狱的善良黑人。其
他恐怖片比如《孤儿怨》,则是“领养”出了问题。欧洲的、亚洲的、外来的、陌生的、
不洁的,“不属于我们的血”,造成恐惧(Horror)作乱的源头。在诺贝尔奖得主东妮・
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小说中,白人男性农场主人强暴被视为家畜的黑奴,或黑白
混血,造成的血统混乱,是鬼魂出没的根源。
片中的一段插曲,则暗喻了一则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种族冲突。
1921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汽车与爵士乐流行的美国黄金年代,以3K党为首脑的美国白
人,攻击了奥克拉荷马州图尔沙“格林伍德”(Greenwood)。当地社区住着医生、律师
、记者、企业主等社会菁英的非裔美国人。在当地政府的“默许”下,白人暴民以地面和
空中攻击将素有“黑人华尔街”美誉的社区,一夕之间移为平地。这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
为严重的种族暴力事件,摧毁了当时美国最富有的非裔美国人社区,不但夺走了非裔移民
历经几世纪才达成的美国梦,更夺走了身而为人的尊严,与子嗣原本应继承的财富。
这段出于“白人的嫉妒”而引发的屠杀,长期隐没在荒烟蔓草间,学校不教,受难者不愿
诉说,却是非裔民众心中说不出口的痛。两年前乔治佛洛伊德因警方执法过当致死,爆发
的“黑人也是命”运动中,《华盛顿邮报》的影音纪录中,有抗议的民众说,“我们已经
忍受够久了”“忘了在图尔沙发生的事吗?”(Have you forgotten what happened in
Tulsa?),才唤起这段刻意遗忘的图尔沙种族冲突的记忆。对照“黑人的命也是命”游
行中偶而发生的纵火、劫掠,与当年的白人暴徒的行为如出一辙。一位见证过图尔沙大屠
杀历史的幸存者回忆:“这不过是只是跟当年的角色对调而已”。
这段长期被噤声的历史,直到在一位移居到当地的黑人牧师罗伯・透纳博士(The Rev.
Dr. Robert Turner)的积极促动下,在2018年由一位在图尔沙土生土长——其祖父、曾
曾祖父,历代家族都在图尔沙担任市长的共和党白人市长拜南(Mr. G.T. Bynum)以“这
是人类基本该有的行为”(a matter of basic human decency)为由,坚持将隐埋在村
落土地下近百年的尸体开挖,才浮出历史的舞台。拜登则是第一位承认图尔沙种族屠杀并
前往悼念的美国总统。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拜登曾于2021年造访当地,会晤见证事件的生还者,并在2022年
6月,大屠杀101周年纪念日时发表演说:“这不是暴动,而是大屠杀。多达300名美国黑
人被杀,近10,000人陷入贫困。房屋、企业和教堂被烧毁。黑人累积一代的财富就此消除
。在随后的几年里,即使格林伍德努力重建,歧视也系统性地嵌入我们的法律和政策中,
使黑人居民失去了机会,而对黑人家庭的攻击持续了好几代……。”
“美国联邦政府在这起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事件发生后,当地通过法令实施新的
建筑标准,建房成本之高令多数黑人家庭无法重建家园;事件发生后,联邦政府把格林伍
德社区列为‘危险’区域,令黑人房主无法以同等条件获得住房贷款……。”
为了弥补川普执政时期所造成的对立与撕裂,为了愈合伤口,军情单位并锁定“白人至上
的极端主义”为“美国境内最大的恐怖威胁”。
阅读小说,有助于看见“他者”
随着川普政府执政的终结,面对国内的种族与宗教间的冲突与暴力行动,政府与民间也祭
出相应的解决之道。透过“推广阅读”,展开“看见差异”、“产生理解”的对话,让不
同族裔与移民文化兼容并蓄的努力;尤其致力让有“情绪障碍”与“社会进入障碍”的个
体,试着透过共读,与人产生连结、融入社会,不至于发展出暴力攻击、或极端主义的思
想。
低识字率,一向与犯罪率关系密切。美国国会在1991年通过的《国家识字草案》,“一般
教育发展”(GeneralEducational Development, 简称 GED)始终在各地开展,甚至图书
馆也有GED专柜,并对不论什么原因离开学校或从来没上过学的人,提供免费家教指导。
这让无法进入公共学校体系的人,比如老年人、监狱中的服刑者、来自不同文化的移民、
情绪疾患者、不会说英语的外来人口都能受益。
此外,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1998年成立的“阅读横跨美
国(Read Across America)”,二十年来推广阅读不遗余力。由于全国上下一致的推动
,数十年来提高不少低收入人口的识字率,并透过教育的普及,英语的“同化”力量,翻
转不同阶层者的命运。其阅读清单包括不同族裔的故事,透过认识不同移民的文化与生活
方式,看见“差异”。
对于被主流社会排斥而容易形成的反社会人格,或因长期身处弱势,易受极端主义引诱,
而成为伤害社会的“恐怖之源”,则从根预防。用“爱”与“陪伴”包容、接纳边缘人。
面对“情绪疾患者”,从歧视、排斥,到逐渐采取接纳,以及标签对抗的努力。
这里呈现出一种另类的,较为左派版本的美国梦。这也是民主党版本美国梦的缩影。无论
是情绪疾患者,在全球化场景下的牺牲者,被排斥的各种移民族群……,阅读与广义的教
育,能翻转一个人的心智,改变一个人的出生与社会阶层,能拓展自我,认识他人,与人
产生连结,开启世界对你的意义。
松动“我们”与“他者”的界线
“你的微笑,让我知道,这世界的意义。我接受我有病,大部分的时候我不正常也不完美
,但是只要看到你的笑容,我知道一切都无所谓。因为我有爱人的能力。”这是有情绪疾
患的姐姐在看见婴儿的微笑时所说的话。
是这种普遍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共感的喜悦,融化并松动了“我们”与“他者”的界线。
魔女嘉莉可以不成为魔女,不拿枪扫射校园。虚构作品中没有真实世界“拥枪权”的问题
。是“天真无邪”,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恐怖”的力量得以消除,或限制在“
我可以选择良善”的人性区块。
“‘我’在‘你’的笑容中找到我生命的意义。因此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把你的利益
摆在我的利益之上。”这句话因此成为片中最温暖的元素,甚至唯一光的源头与救赎。这
真正符合爱的诫命“爱人如己”的一句话,或许也是后川普时代,美国社会的盼望。
商业与军事利益VS.全球人道主义
但如今美国是否仅靠着领养的大爱行动、拯救难民的人道救援,就此将功赎罪,功过相抵
?面对国际上发生的侵略行为,是否又能以“不介入他国政治”为由,实则为“只顾自身
利益、以选战为目标”为实,对国内外的种族屠杀视而不见呢?
笔者认为,以非军事力量介入或制裁全球发生的种族灭绝或侵略行动,是美国身为世界领
导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其隐忧在于,如果无法发挥更高层次的人道关怀,舍去自身军事与
商业利益,无论是无所作为,还是以武力介入干预、或策动他国内战,美国自将失去其领
导地位。而面对国内局势,如果无法翻转川普时代所留下来的的种族主义遗毒,学习尊重
不同宗教文明的“多样性”;仅以多元文化主义的“同化”作用,弥平“差异”;甚至走
回头路,将“他者”排除于建构白人历史的大叙事之外,“恐怖”将持续在这个国家潜伏
,并将以回力镖的效应被引导回到自身家园。
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无法摆脱的责任,与与生俱来的原罪!
本文愿意开放自由转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