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10-11 21:00:36
标题: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中美不会新冷战 学者吁走出零和博弈分享权力
文章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355426.html
报导/本报张家威
前言:
1991年前苏联解体,为长达44年的冷战画上句点,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了
世界唯一的超强,而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29年后,尽管苏联
唯一继承国俄罗斯仍是军事大国,但综合国力已无法匹敌美国。另一厢,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上改革开放的成功,唤醒了沉睡的巨龙,并在国际舞台上开始与所向披靡的美国构成竞
争,但两国多年来仍然相安无事。
2016年,美国选出黑天鹅总统特朗普,此人多次表达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仰慕,岂料
在他的政府治下中美关系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变化,甚至降至自40多年前外交正常化以来的
最严峻水平,两国在国防、贸易、科技等其他领域的各种行动与报复迅速升级,一场“新
冷战”看似无可避免。
蒲晓宇:经济社会联系广泛 中美矛盾跟冷战区别大
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蒲晓宇认为,即便中美紧张加剧,但中美矛盾跟美苏冷战
有很大区别,他不同意“冷战”这个说法。他在接受本报电访时解释称:“美国和苏联在
冷战期间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和社会联系,而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联系。”
有评论认为,中国与当年的苏联有很多本质区别,因此不认同美国采用冷战手段对付土中
国。再说,中美之间仍有许多的共同利益交织,全面交恶后果不堪设想,面对中美今天越
闹越僵的局面,有学者都敦促,两个大国必须走出零和博弈、和平共存。
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美国已故前总统尼逊故乡的尼逊图书馆发表专题演讲,指
责中国为“国内人民的压迫者”,把目前的美中对抗说成“自由世界与暴政之间的战争”
。他宣告尼逊1971年开始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的同时,表达了要对中国采取全面对抗
的姿态。他的讲话被广泛理解为新冷战的宣言。
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PI)主任胡波认为,冷战是两大集团政治、经济和
军事等领域的全面对抗,用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并不合适。他说:“中美虽然关系在恶
化,但两国的共同利益仍然很多,只不过美国特朗普政府选择视而不见。”
中美大国角力 未必是零和博弈
美国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发布了《国家战略报告》和《国防报告》两份重要文件,将中
国界定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最大的安全威胁”,而两国在许多重要方面的互动
日益表现出明显的零和博弈性质。其中美国更公然指控中国是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者。美
国权威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提到,美中关系未来是一场“零和游
戏”,并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美中对抗看作零和博弈。
对此,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反驳称,美国和苏联各领导各自的世
界和集团,在意识形态上互相冲突,在经济上互相孤立,因此被视为零和游戏。不过,中
国和美国存在强大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不能说是“一方得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的
零和游戏。
他在电访时提到,特朗普政府看似想和中国打冷战,但北京看似无意应战,反而倾向加强
相互依赖关系,想和美国“抱在一起”。“美国想和中国脱钩,但中国不肯。”
既是伙伴又是对手 中美关系密切且复杂
实际上,美国仍是全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决定性角色;中国则
是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和地区政治问题上,没有中国的参与和合作,已经很
难达成一致。此外,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主,同时,美国又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中美既是伙伴又是对手,两国关系可谓密切且复杂。
蒲晓宇表示,中美竞争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场零和游戏,因为中美关系中不仅
仅有竞争因素,也有合作因素,两国关系并不总是零和博弈。
他坦言,在国际上,一些分析人士常倾向于夸大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潜力。他
进一步说明称,以一个“大国崛起和另一个大国衰落”的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是不准确的
他也强调,只要中国和美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二者都可以成为正在
崛起的大国。尽管美国是一个富有的超级大国,它仍然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健
和政府支出方面的长期挑战。
蒲晓宇说:“当前及未来,国内改革和经济增长将决定中美各自的长期发展轨迹。即使在
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实力的改革,而不是公开对抗,才是未来中美应当
选择的前进道路。”
冠病重创经济 若全面交恶后果堪虞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重创全球经济,带来了历史性挑战。新兴和
前沿市场经济体正面临最严峻的风暴。此时全球两大经济体一旦全面交恶,后果将不堪设
想。
黄靖指出,维护金融稳定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更可作为两国关系的新出路。
胡波亦指,在核威慑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国间必须走出零和博弈,学会相互包容、
和平共存,学会分享权力,因为没有别的可行出路。
想得天下?学者:得先搞好自家事
基于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有专家学者分析,中美近期内应不会完全对立,但两国都想在
中美角力中占据主导权,因此可预见未来两国将在世界舞台上继续竞争、合作,但也继续
对抗。
黄靖分析称,中美之间的斗争更像是强弱之争:美国想透过建立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来保持
美国的强者地位,而中国也想透过新的游戏规则来壮大自己,放眼未来转换强弱地位。他
说:“谁掌握游戏制定,谁就掌握主动权。要想占据主动权,先要把自己的事搞好。”
黄靖认为,从表面上来看,中美博弈是两个大国的竞争,但实际上是一场“各自的赛跑”
。他指出,中美真正的威胁和挑战都是来自国内:美国面对疫情、社会分裂、经济动荡问
题,而中国也存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社会老龄化问题。
他表示:“中美正利用对方的压力进行倒逼式改革。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把自己的事
做好,就能扛得住美国的压力,美国亦是如此。如果(美国)能修正错误,中国最终也只
能向美国寻求妥协。”
他并称,如果两国内部问题处理得好,妥协比继续对抗的可能更大。不过他提醒,美国要
搞好问题比中国要搞好更重要,因为美国毕竟是世界领导。历史显示,一个衰弱的大帝国
可能比兴起的大帝国更危险。”
意识形态之争成下个战场
中美关系似乎跨越了临界点,迈入全面战略竞争时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公开
表示,担心世界分裂成“两个独立、相互竞争的”阵营。双方的竞争更显性地体现在经贸
、科技和安全等领域,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也开始隐然出现。有学者认为,在贸易战
和科技战之后,意识形态将成为中美角力的下一个战场。
黄靖在受访时称,美国如今想和中国脱钩,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组成反华阵线围堵中国。
他解释,美方把中国标签为共产主义国家,凸显出与民主的“格格不入”,以此剥夺中国
道德制高点,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他预计不会有太多的国家在这场意识形态之争中站在
中国这一方,而中方只能希望其他国家尽可能保持中立。
他补充,美方将继续攻击、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人,贴上独裁及集权的标签,借此
给中国施加压力,诱发内部矛盾、分裂,再施加军事压力,以诱发中国犯下战略性失误。
不过他指出,必须注意的是,美国仅会进行军事施压,而非触发军事冲突。此举旨在破坏
中国安全环境,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急需安稳的外部条件。有分析指出,得益于过去数十
年相对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才能实现经济腾飞。
被问及能源领域会否成为中美新战场时,黄靖直言不太可能。他指出:“目前世界能源生
产大于需求,况且中国与委内瑞拉、俄罗斯、伊朗和沙地等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关系都很好
,预计不会出现能源安全问题。”
不过他警告,唯一隐忧是美国在运输路线上“掐脖子”,特别是在海运方面。
中美建交41年 经历3大转折
国与国之间关系理应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但碍于利益冲突、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世界上不存在长期一帆风顺的两国关系。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不仅改善了两国的外在环
境,也确立了亚太及世界日韩的政治经济格局,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1年来,中美关系如同航行在浩荡洋面上的巨轮,时而畅通无阻、时而暗潮汹涌。两国都
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具有广泛的共同利
益,更肩负着重要责任,故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黄靖点出,中美建交41年来经历3个大转折。第一个转折点为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和苏联
垮台。出于对中国镇压民运和“纠正”中国重返正轨(中国成了唯一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
主义国家),美国率领全球围堵中国,一直到1994年时任总统克林顿将人权与贸易“脱钩
” ,以及1998年宣布“三不”政策。两国关系才趋稳。
他指出:“当时中国某角度上满足了美国的要求,让中国得以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
下去。”
第二个转折点在于1990年代末中美一系列的军事碰撞。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前南
斯拉夫出现人道危机为由,展开对该国的军事介入,期间美国轰炸机击中中国驻南斯拉夫
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逾20人受伤。另外,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以及大搞新保守主义
的小布什上台,喊出全力保卫台湾和制衡中国的围堵政策后,两国关系转向冷淡。
不过黄靖指出,同年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战略重点。华盛顿事后视中东伊斯兰激进主
义为头号威胁,而中国也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使得两国暂时抛开分歧,携手对抗恐
怖主义的威胁。
至于第三个转折,黄靖认为这是最重大且属于“本质上”的转折点,因为美方意识到中国
不仅会挑战美国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还会挑战所谓的美国模式。
他表示,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对中国挑战以美国为主
导的国际秩序的担忧。
纵观近现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历史,主导型大国一般被认为是“现状维持国”,而崛起中的
大国会被认为是“现状修正国”。美国如今将中国定位为“修正主义国家”,使得美国的
“中国威胁论”更具合法性,并在大国竞争战略中获得国际支持。
不过黄靖表示,美国并非在特朗普主政后才对华强硬,实际上美国早在奥巴马时代的“再
平衡”战略就已转向与中国对抗或竞争,只是特朗普上台后针对性更为强烈。
───────────────────────────────────────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白宫若易主可稳局势 专家:中美未必修好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355989.html
4年前,政治素人特朗普入主白宫,他任内制定出一系列颇具争议的外交政策,一堆即兴
言论,一连串违反道德伦理的做法,搞得“国内外烂摊子一箩筐”,美中关系更是降至40
年最低。
如今,部分民众希望在11月3日当天以选票“修正错误”,让美国重回正轨,甚至中国国
内有舆论希望,民主党的拜登若当选有助缓和中美紧张局势,但是分析认为,即便白宫易
主,也无助中美立即重修旧好,但至少新总统不像特朗普不按牌理出牌,世界有望摆脱当
前的不确定局势。
黄靖:特朗普出尔反尔 有损美作为世界领导威信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直言,特朗普对美国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
使得美国在世人心目中作为世界领导的榜样和威信大幅降低。他说:“特朗普的做法违反
了美国立国之本,造成美国下降之余,也搞得全世界不确定和不稳定。”
他进一步称,特朗普对美国和全世界最大的威胁不是糟糕的政策,而是出尔反尔所引发的
不确定性,因此他一旦连任绝对是“一场灾难”。
无论是对华政策,对盟友的态度,以及与朝鲜交涉的做法,特朗普都把“反复无常”这四
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饶兆斌:特政府政策随性引对抗
马大中国研究所代所长饶兆斌分析称,特朗普政府行为倾向情绪化及随性,使得中美关系
倾向全面对抗;拜登则能与中国进行某程度的合作,即使双方处于高度不信任之中。
他认为,民主党政府与中国的合作空间稍晚大一些,包括在环保和伊朗课题上。
不过他坦言,即使最终换了政权,中美关系也不会回到特朗普上台前的状况。
他分析,民主党上台后肯定会加强与盟友的关系,而不是像特朗普走孤立主义,因此民主
党政府预计在形成围堵中国的统一阵线更得心应手。
特朗普上台后舍弃前任奥巴马时代的“重返亚太战略”,并提出“印太战略”取而代之,
随后更重启了与日本、澳洲和印度之间的四方安全对话,围堵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胡秋坪:硬怼中国成两党共识
长期观察美国外交政策的胡秋坪也认为,无论选举结果如何,美国依然会以印太战略作为
其大战略的框架,因为它已超出了选举的范畴,而“硬怼中国”已成两党共识。
特朗普多次批评,拜登对中国太软弱,若当选,美国势必被中国吃死死。但黄靖预测,拜
登主政的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可能会比特朗普时代来得更强硬,惟拜登最大的特点在于他
按理出牌,意味着其行为和政策是可预测的,而世界就能摆脱此前不确定的局势。
黄靖补充,如果拜登上台,预计美国将应用发达国家优势在环保议题上向中国施压,包括
渲染中国是最大污染国,尽管中国近年在环保政策上的表现有目共睹。
他说:“这一场景只会在白宫一旦易主出现,因为特朗普向来不重视环保课题。”
他对拜登上台可恢复美国领导的威信表示乐观,并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是不争的事实。
他提到,目前两个大国的政策随性很强,导致整个世界跟着不稳定。若要突破当前的困局
,关键在于双方的政策必须稳定下来。
拜登顾问:美中也可合作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首席外交顾问布林肯日前表示,美中关系虽有对抗与竞争之处,也
有可合作的地方。他强调,拜登若当选将致力重建与盟友关系,但不赞成与北京完全脱钩。
布林肯称,拜登认为与中国完全“脱钩”(decouple)的想法不切实际,最终也只会带来
反效果。他说:“美国自包含中国等世界各地吸引学生、人才、想法与投资,并从中获得
极大利益,若把这些切断会是个错误,重点应是如何取得平衡。”
北京已不抱幻想
即便长期面对特朗普政府火力全开的攻势,北京仍秉承不介入他国内政为由,拒绝对美国
政局予以评论。
被问及北京较“属意”哪位候选人上台时,饶博士坦言,北京意识到中美关系“已坏到即
使美国政权交替也无法改变的程度”,因此目前已对“换领导就换态度”不抱任何幻想,
而是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应对方式。
他说:“北京基本已不抱任何幻想。要合作就来合作,要对抗就继续对抗。”
成总统候选人措辞改变 拜登誓对中国硬起来
拜登对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中国领导人并不陌生。《纽约时报》报导,作为一名参议员,他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领导层对拜登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与奥巴马政府打交道的经历。当时奥巴马
让时任副总统的拜登负责与当时的中国候任领导人习近平建立关系。
在2013年访问中国期间,拜登曾与习近平合作,以缓和军事紧张局势,并警告后者不要驱
逐美国的驻华记者。习近平站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称拜登是“我的老朋友”。
作为总统候选人,拜登的措辞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近年来两党情绪的整体转变步调一致,
誓要“对中国强硬起来”。他将中国称为“严峻的竞争者”。
在今年2月的一场民主党辩论中,拜登表示,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他与习近平相处的时间
比当时任何世界领导人都多,如果能当选,他也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人。
打着“国安”旗号 中美争科技霸主地位
特朗普大举向中国科技公司开刀,威胁祭出封杀令和经济制裁,搅乱了两国的经济关系。
白宫近期下令封杀颇受欢迎的中国应用程式TikTok和微信,以及禁止政府部门采购中国产
品,包括对华为实施严厉制裁,突显出全球两大经济巨头在国家安全的幌子下争夺科技霸
主地位的斗争。
美中贸易委员会发言人巴里认为,这是一场主宰新兴技术的斗争,胜出的一方将获得巨大
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
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韦斯特向法新社表示,特朗普对付TikTok等中企的手法
将破坏世人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信心。
他解释:“在几乎没有涉及和按照任何程序的情况下,这些中企被迫出售给美国投资者,
给其他国家开了一个坏先例。这可能会促使中方未来对美国企业进行报复。”有分析指出
,苹果公司极可能成为中方的报复对象。
美国定位中国“竞争对手”后,采取最严厉措施打压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和国别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说:“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就是与世
界经济联系在一起,而美国恰恰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施压,
那么中国经济势必受到影响。”
特朗普政府开启关税战、贸易战,再到围绕中国通信巨头华为和5G网络的科技战,已逾2
年之久,至今不见结束的迹象。美国围堵和抑制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言而
喻,更凸显出中美双边的矛盾和战略竞争较劲的问题。
2015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
国制造2025”的宏图大计,通过“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
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以及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
界制造强国前列”三步走策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旨在让中国从低端产品制造商转型为高端产品制造商,从制造大国迈向
制造强国。然而,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已经引发美国的强烈反弹。
黄靖说,美国不只是阻止中国达成目标,还要达到3个目的:制定一个新的游戏规则,迫
使中国接受有利于美国的游戏规则;透过贸易战来凸显中国经济并非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
;通过贸易战孤立中国,在世界上建成一个统一的反华阵线。目前来看已达到一定的效果

黄靖受访时坦言,中国如今要按时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中国官方如
今对“中国制造2025”已只字不提,显然反映出计划已受影响。
美一直在经贸上和中保持距离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频频提出中美经济脱钩的观点,并暗示如果中美两国不再做生
意,美国将不会蒙受损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接受本报访问时提醒道,“脱钩”这一主张和类似的词
汇一点都不新,实际上在美国的智库、政界、商界早就存在。
他坦言,其实美国在经贸政策上一直和中国保持着距离,美方在军民两用技术、高科技产
品出口方面一向对中国实施高度控制。
不过查教授认为,在评论美方打压中国企业议题上应就事论事、“case by case”,并强
调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纯粹指责美方打压中国企业不能准确的概括出事实的全部。
他进一步解释,两国间日常的经贸和人员往来,根据各自的法律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合法或
者违法的案例,不论涉及公司或者个人,如果在事实认定、定罪的法理和处理程序上有合
作的规则和积累,就不至于上升为结构性问题。
不过他坦坦言,不过中美之间的司法合作程度一直都非常低,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个案与全
局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本来只是一些个案,结果演绎成了双方整体上的“缺乏互信”
,进一步又成为“脱钩”说的一种支撑。
他叹称:“纠纷可慢慢解决,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双方的谈判和接触的渠道已中断。即便没
有疫情,双方的交流空间已严重萎缩。加上缺乏政治互信,使得猜忌越来越严重。”
脱钩与封杀或起副作用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高新科技产业的态度并不好,从2018年开始,硅谷的科技企业
就是反对“中美脱钩”的主力。
微软创始人盖茨9月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主张支持中美接触,原因是中美之间可以因美
国生产的“喷气式发动机、娱乐产业和昂贵的芯片”而相互受益,而芯片能为美国“创造
高薪工作”。
他说:“一旦美国强迫中国自己制造芯片,则美国会因为中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不仅丧
失相应高薪岗位,又遭遇产业损失。”
美国科技领袖和特朗普的右翼幕僚们决心维护美国在产业链上游的有利地位,但方式却大
相庭径:华府所采取的方式是“脱钩”和“封杀”,认为这将斩断中国企业所依赖的芯片
供应。
但在盖茨等人看来,脱钩和封杀只会逼得中国在数年后自给自足,既会令美国公司丧失全
球最大市场,也会为美国自己培养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饶兆斌:或能保住贸易特殊地位 别太早判香港“死刑”
香港被视为中美角力的第一线战场,今年6月30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员会通过《港区国安
法》后,进一步收紧对香港的管治,有人指“一国两制”承诺已名存实亡,甚至担心香港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复在。
马大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博士说:“我们不应该不应太早判香港‘死刑’,说不定5年
后外资回流,只要其他国家继续承认香港的特殊地位,那其特殊地位还是存在的。香港将
继续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基地。我想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为反制中国人大强推《港区国安法》,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7月14日宣布签署《香港自治
法》,授权美国政府以金融制裁方式惩罚损害香港自治的中国、香港官员和实体,同时取
消美国给予香港贸易上的特殊地位。有分析认为,美国撤销香港的贸易特殊地位,将严重
损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饶博士在受访时表示,目前还断言香港能否保得住其国际金融城市的地位还言之过早。
他说,无可否认的是,取消这一特殊地位将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投资活动,各大跨国公
司基地,在短期内势必受到负面冲击。不过他认为,在5年、甚至10年后,若香港仍维持
稳定的局势、中国仍在改革开放路上前行,而香港在国安法落实后仍依然是进入中国的重
要窗口,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稳健的金融体系将使得香港继续吸引外资的青睐。
至于中国的“一国两制”的承诺是否已荡然无存,饶博士指,香港97年回归中国后,中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提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北京所谓的高度自治,其实
并不那么的‘高’。中央过去对这一‘高度’未有具体的定义,加上过去未出现什么大事
件,因此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大家继续在一个灰色地带生活下去。 ”
他指,一直到去年《逃犯条例》引发的“反修例”运动,导致香港政治和社会陷入动荡,
迫使北京此时不得不“说清楚”了。
去年6月,香港爆发回归中国后最大规模的示威浪潮,抗议香港政府修订《逃犯条例》,
抗争运动也从最初的“反送中”演变为追求“更多的民主和自由”,香港社会历经历动荡
,6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港区国安法》,以堵住香港国家安全的风
险漏洞。
饶博士坦言,香港议题已发酵成为国际热议话题,但对北京而言,香港始终更适合作为一
座经贸城市,而不是政治城市。
《国安法》或能推进民主进程
在《国安法》重锤之下,香港民主派活动范围大幅受到限制,未来动向和出路一直备受外
界关注。饶博士建议,民主派理想的做法是成为忠诚反对党,即可能反对现任政府的行动
,但仍然忠于政府权力的来源。
他表示,中共从未期望会赢得香港民主派会的认同,但中共认为民主派至少要认同“香港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的香港”。“如果民主派能重新认识此定位,我认为他们依然可以在
香港政治制度下发挥作用。”
另外,饶博士也谨慎看待《国安法》对香港前景的影响,包括认为国安法或能在促进香港
民主进程起到作用。
不过他提醒道,所谓的促进香港民主进程,指的是北京政权所容许和认可下有限度的民主
化。
他解释称,国安法稳住香港局势,让北京相对安心,说不定放手港人推动普选。
“北京过去一直担心,普选可能会生成一个反北京的香港政府。民主派还是有推动香港政
治进步的空间,但必须重新定位争取自治的限度,切勿走火入魔,将一些价值绝对化,触
犯了中央的一些底线。”
本土主义近几年在香港兴起,这些所谓的“本土派”正在重塑香港的政治格局,也引起了
北京方面的注意。
饶博士指出,类似民主国家尚且不能容忍分离主义,更何况是中国。民主派和本土派必须
警惕,一旦走上离心主义之路,就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他说:“对北京而言,明晰的港独可以是假的,但离心主义是真的。离心主义不灭,以后
的港独主义就是真的。北京在这种思潮萌芽前斩草除根。”
───────────────────────────────────────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中美角力 大马不选边、两强间游走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356696.html
“大像打架,草地遭殃”。正值中美交恶,小国恐被卷入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和军事大国
之间的斗争,沦为两大超强对抗的牺牲品。不过,即使在大国角逐的环境下,小国往往以
平衡外交尽可能保持中立,以期左右逢源。不过随着两大势力的对抗越演越激烈,双方逼
迫中立国家选边站的意图将越来越强烈,意味着留给小国的空间越来越小。
黄靖:无论倒向哪一方都不利
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和国别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认为,中美角力对大马是坏消息,因为大马
属于“不大不小”的国家,而自身又存在众多问题,因此大马必然希望中美不会发生冲突
他解释称:“以前世界处于'美强中弱'局面的时候,美国不会太在意大马等国家与中国越
走越近。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大马的立场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无论大马倒向哪一
方,都会给另一方带来不利。”
大马内部须保持团结
曾在新加坡任教的黄靖认为,随着中美角力激烈上演,大马自然成为双方的拉拢对象。倘
若大马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技巧的话,就足以为自己找到更好的回报。
不过他警告称,要在两头大象之间游走,前提是大马内部必须保持团结,才有能力保持中
立,即可维护自己利益。
他指出:“在如此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如果此时大马出现分裂,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一
旦分裂,大马可能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困境,最终落得两头不到岸的下场,甚至在中美对决
前恐怕就先垮了。”
郭清水:对冲行为谋取更大空间
对于许多国际关系学者而言,当前国家不外乎“制衡”(Balancing)及“扈从”(Band-
wagoning)二分法式的战略。不过国大(UKM)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所(IKMAS)亚洲研究
中心主任郭清水副教授认为,类似大马等国家更倾向采取对冲(Hedging),即游离在制
衡与扈从之间,借此保持战略模糊性,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活动空间。
他指出:“在中美对抗愈来愈强烈的高风险局势下,对冲成了小国的保险做法。一旦情势
有变,它们即可通过有意模糊的政策为自己找寻后路,以期降低风险。”
大马2020年对外发布的首份国防白皮书反映出我国对地区形势变化的担忧。白皮书以“占
领及军事化”、”激进行动”来描述中国近年在南中国海的活动,这对于一向保持低调的
国家来说并不寻常。
他解释称,作为南海主权声索国,大马选择了轻度对冲,以轻描淡写的方式淡化与北京之
间的政治或安全问题(有时甚至予以否认)、以外交和协商优先于对抗、注重经济务实主
义,但同时也保留必要的应急措施。
“拳中喏沙,自己先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国家的对冲行为是国际格局高度不确定性下的一种必要的自救手段。
中美角力越是激烈、大国意图越是不确定,较小国家越是感受到采取对冲的迫切性,坚持
不选边站、致力在两强争霸的夹缝中求存。郭清水坦言:“毕竟,弱小国家即不想当任何
大国的棋子、也不想沦为任何国家的附庸、更不想无端卷入大国冲突变成炮灰的下场。”
学者:中美不会在南海开战
东南亚许多国家对南海岛屿主权的争端已持续数十年,但随着北京提出“九段线”的领土
主张,并在有领土争议的区域填海造地、修建军事设施、设立行政区等,引发声索国抗议
,以致近年来紧张局势升级。
美军船舰近期频频在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挑战中国南海主张,严重激怒北京,南海
被认为是中国和美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可能擦枪走火、爆发军事冲突的高危区域。
《南华早报》8月27日引述接近中国军方的匿名信息来源称,中国军队当天上午在南海海
域发射两枚中程导弹,作为对于美国的警告。南海局势骤然升级。
料中未来将全面控制南海
不过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亚洲海事透明倡议主管波林认为,美国海军和解
放军选择在南海开战的机率“极低”。他指出,如果发生暴力事件,估计将会是中国海岸
警卫队或民兵船只与菲律宾等声索国之间的碰撞所引起,而美国随即卷入其中。他也预测
,中国未来将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全面控制南海海域,从海面至海底。“这就是当
前的趋势。”
今年7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曾表示,中国在南海的领土声索“完全不合法”。这是美国
政府首次在南海领土争议问题上表明立场。他称,美国会支持凡认为南海主权主张遭到中
国侵犯的国家。有舆论指出,此举将使得与中国卷入南海主权纠纷的声索国更敢于向北京
表达立场。
美急套具体和实质政策
波林认为,由于区域内大多数国家都持观望态度,因此美国急需一套具体和实质的政策。
他表示,美国的严正声明是在外交上的“重重一击”。未来中国若骚扰邻国的油气开采或
捕捞活动时,美国官员也将更加明确地表达立场。他说:“我们目前已见到一些国家作出
积极的回应,包括菲律宾、越南、澳洲和日本,惟大马仍保持沉默。”
波林也提到,在确信美国会提出实质政策之前,这些国家将会保持谨慎态度。
美国商务部8月宣布,制裁24家中国企业,并针对涉及其中的相关个人与直系亲属实施签
证制裁。这是美国首次就南海争端制裁中国。波林解释,此举是为了为了向中方施压,在
不引发军事对峙的前提下引导其作出让步。
一带一路受挫 推“重质不重量”再出发
2014年,中国提出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但却遭一些人质疑是“债务陷阱外交”
,背后另有战略目的。
黄靖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除了可以解决经济产能过剩问题之余,同时也能
扩大其政治影响力,然而在美国与盟友的围堵下,使得“一带一路”发展进程受到影响。
他说:“相较于经济产能问题,美国更重视中国扩大影响力的手段,而类似印度和澳洲等
志同道合的盟友肯定会联手加以阻挠,继而加大推动一带一路的阻力。”
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严重遏制了“一带一路”发展速度。例如印尼因应疫情
实施的封锁措施,使得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建设已经停工了很长时间,而在巴基斯坦、斯
里兰卡和孟加拉的情况与此类似。
投资规模覆蓋面积已变小
黄靖坦言,欧美围堵和冠病疫情重创“一带一路”进程,但这不意味着北京会放弃多年来
苦心经营的策略。他指出,目前来看,一带一路的投资规模和覆蓋面积已变小,但同时也
更加扎实和集中。
他进一步解释称:“中方目前更聚焦在政治稳定(的国家)、仅投资具有工程潜力的项目
,以及确保回收投资资本的要求会提升。”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
关系,同时给新兴市场国家提供高水平基础设施的机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
有银行一般会给中国企业的建设项目提供几乎所有资金的贷款。借款国随后被要求偿还贷
款,通常是用石油或其他自然资源。
然而,打从2017年开始,国际舆论频繁地使用“债务陷阱外交”描述中国“一带一路”,
其中,欧美官员批评“一带一路”具有掠夺性,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包装下,中国通过
使东道国陷入债务危机达成自身的政治目的。已有一些国家已表明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北
京为其减息,甚至减免和取消债务。
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也提高戒心。 2018年,大马便因耗资巨大一度叫停的东铁项目;而
由于无法偿还贷款,斯里兰卡将其主要港口让给中国。同年,澳洲宣布为太平洋岛国提供
总值30亿澳元的资金援助与低息贷款,协助他们兴建基础设施,以抗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
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