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那天夜里,中印边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6-23 23:56:44
标题: 那天夜里,中印边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p.dw.com/p/3eD0r
作者:叶宣(综合报导)
中印边界发生严重流血冲突已过去一周。对事件的缘由经过,中国方面始终闭口不谈,甚
至对伤亡人数也不予证实。外界获知的讯息大多源自印度官员。本周,有更多当事人的讲
述见诸媒体。
(德国之声中文网)
在中印一周前发生边境冲突的背景下,本周二(6月23日)中、印、俄三国外长举行了视
讯通话。中印双方表示同意缓和紧张局势。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22日
中印在第二次边防部队军长级会谈中,“同意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事态降温”。但他依然
没有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中方具体伤亡人数的问题。
据《华盛顿邮报》援引印度军方人士和冲突当事人的讲述,6月15日晚18点30分,印军上
校巴卜(Santosh Babu)带领20名士兵前往加勒万山谷一处地点巡查。
多家印度媒体报导,根据中印军方代表之前的协商结果,双方同意"缓和对峙",中方将从
印方控制区内撤出。巴卜的任务是确认中国军人搭建的两个帐篷被拆除。地点位于据印军
大本营9公里处,在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的14号巡逻点以南1公里。也就是说,中国军人无
疑是越过了实际控制线。
印度士兵到达中方扎营地后,后者拒绝拆除帐篷,双方发生口角,并施以拳脚。印度军官
向《华盛顿邮报》回忆,作为指挥官的巴卜也被打了一拳,引起印度士兵的愤怒,他们将
多名中国士兵按倒在地,但巴卜下令不得继续伤害这些中国士兵。余下的中国军人撤回控
制线另一侧,印度士兵则动手拆除帐篷。
据《今日印度》(India Today)网络视讯新闻,印军士兵放火烧毁了帐篷,并在指挥官
带领下,深入中方一侧查看。
有备而来
到了21点,印军发现中国士兵回到14号巡逻点。这次人数增加到大约300人,穿着橡胶防
护服,一边下山一边捡石头。一名在场的印度军官对《华盛顿邮报》表示,"这绝对不是
狭路相逢,他们是准备好来打一架的"。巴卜向基地请求增援,40名印军士兵前往对峙地
点。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按照一名印度士兵的说法,"不仅奸诈,而且愚昧和野蛮",他说,中
方的所作所为是"世界上任何一支职业军队都做不出来的事"。由于双方在实际控制线2公
里范围内不允许使用枪械,中国士兵就使用自制武器:木棒、石块、铁棍以及布满铁钉的
木杵,这种被中国人称为"狼牙棒"的武器的照片后来流传到社群网站上。在黑暗的混战中
,巴卜上校的头部被钝器击中,坠落山谷至少20英呎,也有目击者称他是被推下山的。
印度士兵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几十人对阵中方的两百多人。当夜间的温度降到零度以下,
夜黑路滑,又有石块从山上落下,几名印度士兵失足坠落到加勒万河中。印度媒体News18
此前援引亲历冲突的印军士兵称,中国军人在山间追杀印度士兵,包括赤手空拳者。
这天夜里,印军损失了20人。《华盛顿邮报》的报导称,此前被俘的几名中国士兵也趁乱
逃脱。多名印度军官称,有12名解放军士兵丧生,其中包括他们的指挥官。今日印度的报
导则称,当夜从加勒万河中打捞起16名中国士兵的遗体,并交还中方。
当天夜里,印中双方的高阶军官通了热线电话后,冲突才告结束,中国时报撤退时带走了
10名俘虏的印军士兵。破晓时分,中方派出直升机再次到14号巡逻点运走了物资设备。又
经过了60多小时的谈判后,中方才释放了被俘印度士兵。
───────────────────────────────────────
中印关系:道路不平 方向不变
https://bit.ly/2BC7cyE
撰文:郑瑞 最后更新日期:2020-06-23 22:33
中印两国在达拉克边境地区的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印度方面目前已有20人死亡。这次冲
突是1975年以来中印边境对峙中首次出现人员伤亡,至今仍然在舆论中发酵。
6月22日,中国南疆军区司令柳林少将与印度第14军司令哈林德・辛格(Harinder Singh
)中将在丘舒尔(Chushul)-摩尔多(Moldo)汇合点举行边境会谈。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方面呼吁中国遵守两位将领6月初会谈中达成的撤离加勒万谷
地及其它争议地区的承诺。可能涉及的议题还包括解放军在拉达克附近接近印度领土处部
署空军设施,包括战略轰炸机的举动。类似谈判在未来一段时间料将继续。
中印冲突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中印双方的表态、印方死亡士兵引起的国内抗议活动
、双方在军事和外交层面的继续对话磋商都持续发酵。目前,除了关于中国解放军伤亡情
况的猜测不断,外界的舆论也开始聚焦这次冲突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
冲突之后的中印关系
中印边境1962年发生的战争直到现在还是两国关系的一道阴影。同样,2017年发生的洞朗
对峙,也曾让两国关系陷入低谷。此次中印冲突发生军人伤亡,更让一些舆论认定,这将
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有三种说法比较突出。
第一种说法提醒中国不应低估中印冲突的长远影响。英国《卫报》6月21日报道以《习近
平很强硬,可是中国能够付出把印度变成敌人的代价吗?》为题,在承认中国经济与军事
规模是印度5倍的同时,指出中国“咄咄逼人”低估了这场冲突的负面效果。
报道援引美国国务院前高级顾问泰利斯(Ashley Tellis)表示,“由于这场冲突印度普
通民众和政客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这可能会在经济和外交上产生长期的分歧。”
另外还援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印度项目负责人马丹(Tanvi
Madan)指出,“我怀疑中国在印度失去了一代人,其中许多人原本将中国视为机遇。基
本上,现在他们会说不能信任他们(中国)”。
第二种说法是中印冲突可能将印度进一步推向美国。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21日刊文《
边境冲突后,印度将权衡更紧密的美印关系》,称曾经坚定保持中立政策的印度,不仅在
近年来和华盛顿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还扩大了和日本、澳洲等其他美国盟友的防务合作
。文章暗示美印已经稳步扩大了经济和军事联系,印度在冲突过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三种说法是中印冲突可能促使其他民主体制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中国的威胁。6月19
日,美国前国防部官员弗洛诺伊(Michele Flournoy)在英媒发表文章,其中指出“世界
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崛起”将塑造不再容易定义的国际体
系。
文章称虽然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常被描述为中美竞争,但是实际上一批民主国家的利益日
益趋同,这些国家会加强多边合作以应对中国。文章还把中印冲突和中国对香港、台湾问
题的态度联系在一起,暗示其对民主世界的威胁。
“中国咄咄逼人”难以成立 双方逐步降温
中印冲突的影响被低估了吗?此次冲突是否将影响两者的合作,又对印太地区的格局有和
影响?分析这次冲突事件对两国关系的真正影响,首先还是要回到这次冲突的本质。
中印的这一轮边界对峙从4月印度在拉达克加勒万谷建成一条公路和桥梁开始,双方加强
边境兵力之后,也进行了军长级别的谈判。尽管对冲突的原因各执一词,但是双方没有破
坏此前互不开火的协议,造成人员伤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冲突地区地势陡峭、气候恶劣,
双方军队决策层纵使料到会一如往年出现斗殴事件,但恐怕都未能料到会酿就重大人员伤
亡。
要注意,这场冲突虽然严重,但是本质上是边境争端。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印双方都表
现地相当强硬,印度防长辛格(Manmohan Singh)已将死亡的士兵称作英雄。边境问题事
关国家领土完整,任何国家也都不会轻易退让。可是从后来中印官方的反应来看,显然都
不愿意看到事态升级。
中印外长6月17日的通话,最终也表示“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
态,共同遵守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从印方整体的表态来
看,对抗的姿态和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有很大差距。
因此,中印此番冲突从事件本身来讲,很难上升到地缘政治和战略层面。洞朗对峙之后,
中印就边境问题摩擦以及双边关系的管控显然已经有了更深层更长远的认识。两次“习莫
会”的共识,当下也并没因为这场冲突而打破。双方处理这次事件的态度,特别是中国低
调处理伤亡情况的态度,很难说是在 “咄咄逼人”。
前路不会一帆风顺 前行方向并未改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舆论之中的很多说法就出现了漏洞。从中印关系的本身来说,民间的民
粹主义情绪高涨的确对政府有所压力,但这种情绪对两国商界合作和政治关系的影响,更
可能是暂时的。美国媒体CNN在6月19日刊文指出了中印之间科技企业的相互需要,也说明
当前印度民间的反华浪潮,对这些合作的长期影响并不大。加之印军近期已经开始宣称印
方“反败为胜”,也有试图浇灭民粹情绪的目的。
至于“印度将更加倒向美国”的说法,则可能低估了印度对自身的定位。美国总统特朗普
(Donald Trump)上任之后,将“印太战略”正式搬上台面,也把印度作为在印太地区美
国地缘战略的支点。但是,印度的自身定位则不止是南亚大国或是美国在南亚的盟友,这
一点从莫迪试图推动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做法就可知晓。印度并不愿成为美国的抗华代理
人,莫迪对“印太战略”也一直保持谨慎,强调其开放和非排外的性质,侧重点和底线始
终清晰。在中印具有诸多合作潜力的背景下,“美印一致对华”的想象成分居多。
中印冲突的本质和印度的战略定位,决定了这和所谓的“中国与民主世界”之间的冲突联
系很小,更和中国以国内事务的眼光处理香港、台湾问题时的态度无关。或许,在冷战时
期的眼光之下,中国和周边其他国家的任何分歧,都是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斗争,但是这
种看法在当下多极化的国际社会已经不太合适。这次冲突真正提醒中印两国的,或许是双
方在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道路上,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前进的方向并未因此改变。
───────────────────────────────────────
【中印冲突】“我军胜了”:新德里正在为冲突画上句号
https://bit.ly/3eqJJPC
撰文:茅岳霖 最后更新日期:2020-06-23 12:13
6月19日至23日间,新德里当局面对中印西部边境对峙的动向,又有了些许新动作。
首先,《今日印度》、《印度斯坦时报》等主流媒体突然开始宣传印军在加勒万河谷(
Galwan Valley)所取得的战绩,他们借印度国防部“南栋”(即印度海、陆军办公区)
匿名官员的情报,称印军突袭了解放军哨所,落入水中的印军官兵也消灭了些解放军。到
23日,《今日印度》等媒体还借匿名印军军官之口称“解放军至少阵亡一名军官”。
新德里这种转进的态势较之此前大不一样。如果说6月中旬的印媒战地秘辛,都在间接吐
露“我军败了,且伤亡不小”的叙事。那么,此番新德里就在集中精神,统一思想,要让
所有印度人立即接受一个新结局:“我军胜了”。
对熟悉印度当局操作的分析人士来说,这种操作的真实意义,其实正正是印度正在退出中
印西段边境地区的争斗。
环顾2017年中印在洞朗前沿“解除接触”(discharge)后的印方舆论,就是一片“中国
败了、印度胜了”的声音。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印度第四大报《不灭之光报》(
Amar Ujala)的报道,即“中国最终向印度低头”。
尽管截至6月22日,环顾《今日印度》、《印度时报》等媒体报道,外界可以发现中印两
军仍在加勒万河谷前沿瞠目相见;印度全境底层还掀起了“不买中国商品”的热潮;部分
非人民党执政地区,如马哈拉施特拉邦甚至出现了撕毁与中国企业签订的合同的风波。但
总的来说,媒体的风向标仍然能暗示一些情况。
事实上,印度当局可能已经在6月19日就展现出了对中印西段边境冲突的真实立场:即印
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6月19日被印度媒体低调处理的发言。
据《印度斯坦时报》披露,在莫迪当天举行的集合了印度16大党政团体的“全党大会”上
,这位印度最有权势的强人亲自强调,解放军既没有闯入印度国边境,也没有占领任何哨
所,印方还有“20个士兵(jawans)殉职”。
这种坦诚战况,并希望印度全体政要接受现状的态度,对普通民众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莫
迪的表态,甚至也暗示印度高层间接接受了1962年控制线。这句嗣后被印度媒体低调处理
的发言,涵着颇具爆炸性的信息量。它意味着新德里方面试图结束对峙的态度,或有所
显露。
的确,到6月22日,仍有部分印度边缘党派鼓吹中印一战,如新德里执政党平民党(AAP)
即是如此。该党不仅强调对华强硬,散布“中国病毒”论,更强调要“打赢对中国的战争
”。这些强硬党派大都没有得到6月19日“全党大会”的邀请。
必须承认,印度各界人士对华强硬、对华开战的想法是有原因的,他们仍沉浸在莫迪当局
对巴基斯坦的两次“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胜利”中,它们分别是2016年帕坦科特(Pat-
hankot)袭击事件后的乌里(Uri)战斗和2019年普尔瓦玛(Pulwama)袭击事件之后的巴
拉科特(Balakot)空袭。很多普通印度人希望莫迪能以同样的方式在中印西部边境对解
放军“还以颜色”。
可中国与巴基斯坦终究不同,印度如以上述方式对中国采取行动,这将意味着对华战争。
这种前景无疑是新德里不希望看到的。
对此,《不灭之光报》在6月21日的一篇通讯中认为,印度目前仍没有做好备战准备。且
不说中国在其他印度经济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更不用说遭遇新冠疫情的印度需
要时间以及外力支持才能重回正轨。因此,印度任何试图挑动战争的行动“既不合逻辑,
也不符合深远的国家利益”,还会让该国树立侵略者形象,并破坏其“博爱”的传统国际
形象。
新德里在边境问题上难以与中国握手言和,加勒万河谷一战印军损失较大的结果,更让印
度各界短时间内难以平复情绪。幸而,以莫迪为核心的印度执政党系统确立了回避冲突的
意图后,印度的国家机器和暴力机构仍能基本贯彻其意志。当新德里明确表现出了回避冲
突的意愿,且新德里高层也展示了对1962年控制线的默许时,印度隐藏在谈判桌下的立场
就显得逐渐明晰。
而新德里的新动作,对于两国尤其是印度而言,可能都算是件好事。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