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观点] 2020宏愿,马来西亚人拥有过的“先进国”

楼主: MafuyuShiina (椎名真冬)   2020-05-11 22:43:21
从“2020宏愿”到“新马来西亚”,族群与宗教问题终究是屹立不摇的政治主轴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zu697sae4cjoqfq8di2d0kz4dp946a.jpg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在九零年代初期提出了“2020宏愿”(Wawasan 2020),并希望打造“马来西亚民族”,接着时任副首相安华提出“新马来人”和“文明社会”(Masyarakat Madani)的概念来呼应,但这些看似美好的概念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后开始被忽略。
1998年的“烈火莫息运动”掀起改革浪潮,“新政治”的呼声响起,但旧有势力和思维仍挥之不散。马哈迪在2003年10月首次卸任后,分别在2003年、2009年接棒的阿都拉和纳吉,在任期内分别提出了“文明伊斯兰” (Islam Hadhari)和“一个马来西亚”(Satu Malaysia),但这些看似兼容的概念都因为抵挡不住各股保守势力的反扑而被遗弃。
希望联盟(以下简称希盟)2018年5月上台后,虽然有些领袖提出“新马来西亚”的呼声,而前首相署宗教事务部长慕加希(Mujahid Yusof Rawa)则提倡相对兼容的“仁爱伊斯兰”议程,但却面对“马来人被边缘化”和“伊斯兰被打压”的保守舆论反击。今年二月,希盟垮台,国民联盟(以下简称国盟)政府以“马来穆斯林团结”的姿态执政。
相对兼容的概念被提出后,遭到排他势力的反扑,然后有人再去推动进步议程,接着又再面对保守势力的反击;进步与保守力量,兼容与排他势力周而复始的拉锯,是这些年马来西亚政治的写照。
从“马来西亚民族”,“一个马来西亚”到“新马来西亚”,这些概念都是“一个口号,各自表述”,不同的马来西亚人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诠释和期待,这也反映他们对国家不同想像和要求。然而,这些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族群和宗教群体之间,也包括内部的分歧和角力。
https://image3.thenewslens.com/2020/5/6m01yckwgzsb2tb90al2jkt4obddkm.jpg
纳吉与其提出的“一个马来西亚”宣传口号看板。
马来政治的变与不变
马来西亚这些年的政局发展反映了马来族群政治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活跃的马来裔和穆斯林党团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再重组和洗牌,也有更多不同的论述在交锋。不变的是马来族群政治的两大元素,仍旧是伊斯兰政治和马来民族主义。
伊斯兰政治和马来民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当然两者的光谱是广阔的。它们之间有交集也有冲突的地方,他们内部也有不同的思潮和路线争辩。马来人当中也不乏自由派和左派,他们亦能带领社会舆论,但是基层相对薄弱。
马来西亚目前的另一大挑战是伊斯兰政治遇上马来政治,现在演变成穆斯林多数主义或民粹主义的现象。就算不是伊斯兰主义者也会举起“捍卫伊斯兰”的旗帜,来争取马来人的选票。原本宗教立场对立的巫统和伊斯兰党可以在走在一起,原本和伊斯兰党意见相左的一些传教士也可以同仇敌忾,因为他们塑造了共同的假想敌,也就是被视为对伊斯兰不友善的民主行动党。
希盟执政时,尽管意识形态不同,伊斯兰党、巫统和其他反希盟者仿佛很有默契地不断散播“行动党主导希盟”,“马来人被边缘化”和“伊斯兰被威胁”等言论,来打击希盟的马来人支持率。
我不觉得大多数马来人是种族主义的,他们愿意分享政权,但认为马来人必须主导政局。同样的,大多数马来人不是宗教极端分子的,他们愿意与其他宗教群体共存,但可能不认同政治与宗教完全分离。希盟的一些领袖和支持者可能没有认清这个政治现实,而高喊遥不可及的“新马来西亚”,再加上没有回应反对者以族群和宗教议题来攻击和分化的对策,让敌方成功在社交媒体营造“马来人不安”和“伊斯兰危机感”的观感,以合理化希盟政府垮台。
喜不喜欢也好,以马来西亚目前的政治现实和选举制度来说,希盟如果要重新执政,就必须兼容国内多股不同政治势力:相对温和的伊斯兰政治势力、相对兼容的马来民族主义、相对世俗的马来人、当然还有不同背景的非马来人和非穆斯林,在这些不同但还可以互相包容的政治势力中,寻找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如今“马来人主导”的国盟执政后,有人担忧右翼分子的气势会不会大涨,排他的仇恨言论会否更广传。其实,答案可能是反之,因为反希盟者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成立了一个“没有行动党的政府”,因此他们可能暂时不需要那么频密和激烈地挑起族群和宗教课题来攻击希盟。巫统和伊党的一些领袖当权后,也减少了发表可以引起族群猜疑的言论,特别是在疫情蔓延的此刻。
此外,亲巫统和伊斯兰党的网军也开始收敛,让社交媒体的“反行动党华人”仇恨言论有缓和的迹象。当然,极右派如穆斯林联合会会继续炒作族群和宗教议题,但他们只代表极少数的马来穆斯林。这不是要说国盟政府会变得“开明”和“进步”,而是他们明白若要长期执政,就得顾及多元社会感受和确保经济成长。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20/5/oqlrtlebqgjglpqfk3bixonc02a4ve.JPG
2018年12月8日,万人集会反对希盟政府欲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突显了马国保守势力的存在。
国盟执政后,“马来穆斯林团结”的口号仿佛被搁置,马来人内部的分歧一再浮现。国盟各成员党是临阵走在一起,难免会有内部矛盾和利益之争,其中土团党和巫统因为意识形态和选票基础重叠,两者之间的角力肯定会很激烈。除了政党内部斗争,马来人在宗教界和商业领域的互相竞争也更加备受关注和获得网民的讨论。
另外,在对抗疫情的此刻,一些马来人领袖和不少网民发表反罗兴亚的难民言论,如此排斥“同是穆斯林,但不同肤色和国籍”的罗兴亚难民,让早前高谈的“穆斯林团结”口号沦为一些人的笑柄。吊诡的是,那些反希盟的党团在他们认为马来人最分裂的时候,高举团结的口号;然而当马来人“团结”在一起后,他们却是在互相争斗和自闹分裂。
无论如何,虽然早前网络上充斥“反行动党华人”的舆论,让政局充满不稳定性,而尽管有些人尝试在对抗疫情期间制造族群猜疑,但马来西亚社会相对平和以及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的冲突事件,显示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可能并没有很糟糕。这也显示网民的叫嚣不一定代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想法,社交媒体的喧闹不一定能代表真实生活的面貌;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网民网军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和政治走向。
尽管面对政治动荡,尽管对有国盟不信任,不过马来西亚民间社会在对抗疫情的时候却展现一定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尽管社交媒体有不少污名化和排外情绪,各族人民在线外的真实生活却是相对自律,也有不少团体为不同族群和国籍的弱势群体提供援助。
抗疫期间也让两位“华人穆斯林”成为热门人物,一位是被马来人家庭领养的卫生部总监诺希山,另一位是皈依伊斯兰的传教士Ebit Lew。前者因为他在领导卫生部抗疫工作时表现平稳和卓越,获得各族人民爱戴。后者在限行令期间,全国各地四处走动去提供援助,包括协助贫困的非穆斯林,得到很多人包括非穆斯林的赞赏。
撇开负面的新闻报导和喧闹的社交媒体,现实生活中的马来西亚或许并没有太坏,尽管也可能没有太好。我不大认同有人指马来人“排华”,但我不否认马来西亚有种族歧视;我不大认同有人指华人“反伊斯兰”,但我不否认马来西亚有宗教偏见;我不认为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很“极端”,但我不否认保守化趋势的存在;我不认为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很“紧张”,但我不否认族群之间存有矛盾。
比较世界各地,马来西亚可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国家”,世俗和伊斯兰法律同在,多源流学校共存,不同语言和宗教群体有不同跨国的连接,也有内部的复杂多元。马来西亚就是这样多元分歧地存在着,无论是“马来西亚民族”,“新马来西亚”还是现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马来西亚都是一个不断在演练的“进行式”。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wawasan2020/134712
作者: chernenko (我马上来,安德罗波夫)   2020-05-12 10:46:00
马来西亚因马来人太多而注定无法强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