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下成长的大马青年:“2020宏愿”已逝,但箝制学生言论自由的法令犹存
对于许多马来西亚的90后来说,“2020宏愿”并不陌生,在校园里,老师会在道德课上讲
解其概念;上美术课时,学生对此主题发挥创意,画幅上可以看到设计前卫的高楼大厦、
先进的科技设施等;在作文考试时,学生则会以此口号为结尾,以让作为价值“升华”。
领袖们希望“2020宏愿”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及爱国精神的口号,让人民对国家未来充满无
限想象,进而培养出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但是对于学生,其形式重于意义,只是学生答
卷的好题材,对于其内涵也是含糊无法回答。
“2020宏愿”是时任首相马哈迪于1991年推出的治国方针,设下马来西亚在2020年成为高
收入先进国的目标,同时建立自由、民主、开放、包容的多元社会。来到了2020年,(前
)首相马哈迪宣布宏愿失败,其执政团队 —— 希望联盟也将之归咎于前朝政府的贪污腐
败,并推出“2030年共享繁荣愿景”(此前纳吉时代,国阵就提出“2050国家转型计划”
)取而代之。回头去看,喊得再洪亮的口号也只不过是政治宣传(propaganda),成败与
否并不是重点,宏愿失败了,政客会不断提出新的口号愿景,利用人民对国家的未来憧憬
,华丽包装政府的无能及失效。
不止马哈迪时代的2020宏愿计划失败, 马哈迪的执政团队 —— 希望联盟也失去江山。
部分来自执政团队的国会议员叛逃,伙合在2018选举败下的旧势力国阵,以及保守的伊党
,组成 “国民联盟”,谋划一场非选举的政变 。来自朝野的马来政治精英成功组成大马
来人政府,这些机会主义者掀起的政治权利斗争,其精彩程度堪比美国政治影集《纸牌屋
》。
此次的政局波动或将导致马来西亚民主化工作前功尽弃,威权主义再次复辟。三月,由于
政客们忙于勾心斗角,错失了武汉肺炎防疫的黄金时间,确诊病例一夕之间飙升,“后门
政府”(backdoor goverment)才设下限行令以阻止疫情再次扩散。长达两个月的限行令
让马来西亚国内经济急速放缓,对许多将在今年踏入社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未来几
个月恐都得面对失业的风险。四个字概括马来西亚在2020年上半年的遭遇:祸不单行。
https://image3.thenewslens.com/2020/2/l05xcch34lf1uoy6scmzjg85w924gj.jpg
图为现任马来西亚首相慕尤丁,与前首相马哈迪
公民在2020角色
而此时此刻,对当权者抱持怀疑的马来西亚公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反思“2020宏愿”,
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未来怎样做得更好,应该如何抑制威权复辟,突破现状,推动更自
由多元的社会,是当代马来西亚公民社会迫切寻找的答案。
要成为所谓的先进国,衡量标准除了国内生产总值或者摩天大楼的高度以外,更不可或缺
的是国家公共文化体质。台湾政治学者吴叡人就举例,美国人的共享的公共文化是美国的
宪法。即便族群之间有再多的矛盾,各族之间依然信仰宪法精神,因为他们相信宪法能保
障不同种族的平等。那么,马来西亚的公共文化又是什么?又该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共
文化呢?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列出马来西亚政治土壤的缺失,并提出一些建议。
笔者认为种族政治是马来西亚当代政治最大的挑战,其历史脉络与社会结构复杂程度远远
超越其他议题,也经常引起国内紧张情绪。马来西亚政治学者黄进发曾形容马来西亚为“
双峰社会”,即马来穆斯林及非马来穆斯林社会各占一峰,两者对于国家的想象也完全对
立,也因此形成极大的内部张力。前者多认为穆斯林社会应掌握政治的主导权,以及保留
宪法下的特权,后者则认为各族待遇理应平等。所谓的种族和谐其实是各族群政治精英互
相协商,通过分配利益资源,达到暂时性的政治稳定。
在政治生活上,马来西亚人民也对政党高度依赖,意识形态和立场也常和政党一致。对议
题的思考方向多依赖政党所灌输的论述,缺乏理性思辨,也欠缺好的公共说理土壤。政党
为了讨好各自的基本盘,往往选择在政治,经济甚至教育议题上制造排他情绪,导致种族
对立,人民也不假思索,照单全收。2018年5月9日的首次政权轮替后,前执政党巫统为了
重新执政,不惜右倾靠拢昔日政敌,与保守的伊斯兰党合作无间,泛政治化各种议题,引
发社会矛盾。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短短的半年,两党联合煽动民众反对政府签署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及“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辩称签署国际公约和
规约将导致马来西亚丧失国家主权,并剥夺马来人在政治及经济上一直享有的特权。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8/12/oj470clidson9s4r3wzsfow3m4v3we.jpg
2018年12月8日,官司缠身的前首相纳吉与夫人参与反ICERD的集会。
笔者认为,若要突破现状,马来西亚人民应逐渐走向积极的参与式民主,其公民角色不只
是局限在登记选民及在选举时投下一票,或者更进阶一点的上街示威来表达诉求,而是公
民可以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如商讨选区拨款用途、贡献社区建设。这不但可以增加民
众的政治效能,并逐渐去除对于政党服务的高度依赖,确保施政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公民
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公民社会可以继续施压政府,恢复地方选举,还政于民,让民主在社
区生根。“编按:马国曾一度有村选举、市议员选举,如今村长与市议员为委任制”
公民社会可以自发推动“民间教育”,客观讨论马来西亚的民主发展史,打破官方垄断的
主流,避免学生受党国意识形态控制而形成的认知偏差,推动“公民教育”介绍基本政治
哲学或法律知识,让民众理解自身权利及义务,从而唤起公民意识,发起由下而上的改革
运动。
被“大专法令”箝制的大马青年
此外,马来西亚年轻人在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中长期缺席。纵观世界各地的民主进程,多
是由年轻人推动的。就如台湾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反送中运动,都是由一批敢于挑战权威,
批判社会的不公不义的年轻人所主导。其实在70年代,马来西亚大学生也具备这些能力,
甚至动摇了国阵威权政府的统治正当性。
1969年,马来西亚举办第三届全国大选,马来亚大学学生会就借机推出了“大专生宣言”
(Student Manifesto 1969),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核心价值,提出八大议程,
分别是:捍卫基本民主权利、提倡国民团结、教育改革、全民保健、员工最低薪金、农业
革新及国际政策,当中还包括要求政府解放政治囚犯、赋予人民结社及集会自由、建立扶
弱政策来缩小贫富及社会阶层差距。同时,马大学生会还举办多场大型群众演讲,要求民
众支持认可其议程的政党或人物,最后成功动摇当时的执政党——联盟(Alliance,国阵
的前身),令其首度失去国会三分二议席优势及多个州政权。为了消除“威胁”,国阵政
府也因此推出专门钳制学生言论及结社自由的“大专法令”,先是剥夺学生会的自主权,
再大规模逮捕学运领袖,将之一网打尽。此后,任何参与政治活动的学生及团体都会被对
付,轻则被纪律处分,重则被吊销学籍及学会注册。这一打压便持续了40余年,也就是为
何相较于其他民主国家,马来西亚年轻人在政治社会表现不积极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马来西亚人民应该重新定位并加强年轻人在政治社会里的角色。确实,2018年
,马来西亚实现首次政党轮替,开明派政党首次执政,大专院校的校园风气有明显开放的
趋势,国内学生运动在各大专院校遍地开花,但这不足以证明学生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
大专法令还没被废除,奉行威权主义的旧体制仍然存在,所谓自由论政的空间依然存在随
时崩塌的风险。
因此,笔者建议废除恶法并恢复学生会的自治权,才能保障学生的结社自由,学生也能意
识到自己也是大学社区的其中一员,必须负起相当责任。这些经过熏陶的大学生在踏入社
会后也自然有公民意识。社会舆论都会质疑学生掌管校园的能力,会否把行政管理弄得一
塌糊涂。但笔者认为,学生和成年人一样拥有理性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学生也能够为其
决定或行动或负责任。即便失败也没关系。大学本来就是学生接受学术熏陶的场域,让学
生累积经验并逐渐达到全方位的人格发展及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试验场。
成败与否,都是让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的宝贵经验。
最后,马来西亚缺乏一个健康及健全的公共舆论空间。根据笔者在网络上的观察,多数网
民无法理性论政,更多是诉诸情绪煽动,对不同立场的其他公民进行人身攻击或嘲讽。虽
然活在同一个国度下,华人社会及马来社会的观点却像是活在平行世界。同时,作为信息
及舆论的输出中心,马来西亚媒体素质一直受人诟病。61年国阵统治期间,传统媒体几乎
都遭国阵朋党垄断,加上各种恶法的箝制底下,新闻媒体成了政府的喉舌。政党轮替后,
媒体素质并没因为相对宽松的报道自由而有所提升。相反的,为了冲更高的点击率,多数
媒体宁可沦为标题党,如以断章取义、譁众取宠的方式进行报导,传播道德伦败的色情或
其他没营养的内容,还有未经作者允许盗用文章来做报导等专业伦理问题。
笔者就此拟出以下图表,解释大众传媒报导立场及素质、政治人物言行举止及素质、民众
批判能力及深度之间的互生微妙关系。三者之间,我认为媒体最具有公信力及也有最大的
主导权,有能力打破恶性循环,提高公民社会的素质。媒体更应该积极报导且深入探讨公
共政策的辩论,提供平台并让民众发表意见及进行批判,迫使政治人物提高自身能力以收
人民支持。反之,譁众取宠的报导只会让普罗大众困在无谓的谩骂或低层次的讨论,政治
人物也只会顾著如何登上新闻头条,搏取选民目光。由此可见,唯有提升媒体素质,才有
望建立一个健康及健全的公共舆论空间。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20/5/06jrky1g0wz8o3alyobaw8ccg675vh.png
无论如何,马来西亚人民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共文化并不容易,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
和考验,也需要公民社会不断地摸索,更何况当代社会还有许多未解决的历史包袱。这不
是一两代人便可完成的事,就连英国和美国也需要花上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建立一个成熟
的民主社会。或许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时代的螺丝钉,认清首要任务是建立合适的环境
及条件,才能推动社会前进。与其期望政客发起改革,不如公民社会先自强,推倒改革的
第一张骨牌后,再给旧制度致命一击,才有望实现属于人民的“马来西亚2020宏愿”。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wawasan2020/13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