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潘华生》病毒可能改变世界经济地图吗?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20-04-15 21:23:19
潘华生》病毒可能改变世界经济地图吗?
病毒改变世界的历史并不少见。中国许多朝代的更迭、东西罗马的覆灭前夕,往往都是从气候反常、疫情横流开始,王朝治理崩溃后,面临对手的挑战而走向终点。这次的疫情爆发,世界经济的主要区域均受到严重的冲击。几乎已经确定的是今年及明年的全球经济成长将大幅萎缩,甚至进入衰退阶段。
中国大陆首先克服疫情挑战,欧洲多数国家通过了疫情临界点,看似露出了一线希望。全球疫情虽可能即将越过高峰、进入下降阶段,但疫情的长尾效应会延续多久?会不会随着时间推移,病毒快速演化或出现第2次疫情传播的高峰?这将对已经衰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即使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大陆单独克服了疫情,进入了经济再启动的阶段,但全球需求面的萎缩,以及跨国供应链的断链,中国仍难以独自恢复经济的活力。
英、美两个最典型信奉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国家,迄今疫情危机仍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转向。灾难的氛围、经济的衰退、战疫失利带来的优越感挫折,带来更强烈的排外种族意识与高涨的国家主义。只需要有一点想像力,现在的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扑朔迷离的气氛:未来的世界似乎即将产生结构性的颠覆。
首先,“疫情全球化”对现有的全球化分工体系必定发生深刻影响。
二战之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产生了基于各国比较利益的国际分工体系,对现今世界的繁
荣与富庶功不可没。虽然全球化的过程也经过几次危机与后退,但大体仍朝着稳定开放的方向前进。疫情之前,各国在继续全球化的议题上已经累积了深刻的矛盾,美欧贸易战、中美贸易战就是此一深刻矛盾的具体表现。在现有的全球化国际框架下已经摇摇欲坠的同时,疫情的突然爆发凸显了这种高度相互依赖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很多所谓的先进国家连最基本的个人防护装备都无法满足需求时,才警觉自身制造能力的不足。基于国家安全与优先的原则,必须开始恢复自己本土的制造业体系,这就会产生“全球化”是否即将终结的疑问。
其次,全球去中国化的呼声再起。
在2月分中国进入疫情高峰封城,全球产业供应链随之断链时,很多国家都开始思考如何减少制造过度集中中国的风险。然而,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重心,这是基于比较利益的全球化分工的市场选择结果。中国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工与工程师,有无数协作的中小企业形成的制造产业链,拥有世界最大的两个地理产业群聚,随着时间的演进,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类别,全球最大,等于是美、日、德3国总和的工业规模,这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为什么各国的制造业都放在中国的原因。
为了降低过度集中的风险,或至少要有第2生产基地。这也是台湾现今政府在采取南向政策的主要思维。近日,日本宣布将斥资22亿美元,鼓励日本公司迁回日本,或者分散到东南亚地区。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则认为美国应该“支付”每一家想要离开中国的美国公司的搬迁成本。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会掀起新一波的去中国化的进程。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上台阶,制造成本逐渐上升,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全球工业产业链的去中国化也一直在缓慢进行着。产业链去中国化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中国也不可能不往研发与品牌等高附加价值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旦脱离比较利益原则,除非各国重新建立贸易壁垒,例如,组建经济板块,或实施贸易的配额、关税等限制全球化的配套措施,否则势必极难面对来自中国现有制造业的竞争。试想,美国或日本组装的手机、生产的口罩,可能与中国的相同产品竞争吗?因此,全面“去中国化”的前提必须是全球化的终结,这在短期来看仍是极不现实的。
台湾是中型的外向型经济体,经济与中国大陆的产业链深度结合,必须仰赖开放且和平的两岸及全球化环境。值此经济危机期间,一旦全球化趋势终结或两岸经济断链,台湾可能陷入尴尬的长期结构性危机。
(作者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413003765-26210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