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经济学人 为何那么多国家发生大型示威

楼主: mlkj (￾N )   2019-11-06 23:35:53
原文
https://tinyurl.com/y6j4c9q9
翻译
https://mlkj24.pixnet.net/blog/post/33009787
Economist Nov 4th 2019
对想追踪世界各地抗议行动的人来说,很难跟上速度。在这几个星期中,各大洲都发生了
大型反政府示威游行,有些和平、有些则否: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加泰隆尼亚、智利
、厄瓜多尔、法国、几内亚、海地、洪都拉斯、香港、伊拉克、哈萨克斯坦、黎巴嫩及其他。11
月1日巴基斯坦也加入了,成千上万的群众聚集在首都伊斯兰马巴德,要求总理伊姆兰·
汗(Imran Khan)在四十八小时内下台。
也许这是继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期席卷亚洲、东欧的“人民力量”之后,全球愤怒情绪
再度同时爆发。在那之前,仅有60年代后期示威活动所牵扯的国家跟人民数量能相比拟。
但即使在那些时候,这两股全球示威的风潮,看起来关联也较紧密,不像近期的是毫无连
结和及自发性的。许多国家的抗议群众有着类似的不满和目的,近期的抗议,不可避免地
会出现一些主调。巴基斯坦正好说明了其中的三项:经济上的不满(通货膨胀及IMF要求撙
节);认为官员腐败;指控选举舞弊(去年伊姆兰·汗胜选组成政府的那场选举)。
但这些,看起更像是巧合而不具有一致性。抗议的起因各有不同:黎巴嫩是因为将针对诸
如WhatsApp的语音服务课税;香港则是因为准备立法将犯罪嫌疑人遣送中国;在加泰隆尼
亚,则是因为独立派被判长期徒刑;在英国,群众则要求举办第二次脱欧公投。虽然不能
代表世界各地的抗议者,但如果他们要有一句共同的口号,应该会是马龙白兰度1953年那
部在英国被禁的电影“飞车党(The Wild One)”。当马龙白兰度被问到在反抗什么时,他
回说:“那你又得到什么?”
虽然辨别抗议的模式很困难,但并没有让专家因此停手。广义来看,成因分为三类:经济
、人口和阴谋论。
经济解释论认为,即使对生活水准影响很轻微的因子(比如说智利把地铁票价上调4%),对
努力活在分配不均社会的人民来说,也诚如最后一根稻草。而对左派来说,这是失能、注
定失败资本主义的最新力作。比如澳洲社会主义期刊红旗“Red Flag”就以这样的观点看
事情:“四十多年来,新自由主义政策蹂躏了一个又一个国家;这些政策就是设计来让广
大工人、穷人为此制度中日益加重的危机付出代价。”
即使自由市场的信徒,也看到各国日益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而一同不满。他们指出,智利
一直以来是拉丁美洲的避风港(但其实以某些指标来看,智利是OECD中分配最不均的国家)
,现在局势不稳到必须要取消两场在圣地牙哥举办的国际会议。
人口解释论则认为,大抵上抗议活动是青年所发起,人口组成非常年轻,中位数不到30岁
,三分之一小于20岁。这样看起来,这些人在青少年或20岁初期时,目睹了2007-08年的
金融危机。用人口统计学来说,这可能是造成大萧条的原因。历史学家星期日泰晤士报
Niall Ferguson更进一步,将现在与60年代相比,说由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两段时
间都有“过剩的高教青年”,让毕业生比工作机会多。
至于阴谋论;政府当然会认为抗议活动是由险恶国外势力所煽动跟操纵的。中国外交部在
7月时说,香港的抗议活动是“美方作品”。拉丁美洲则有一种理论说,骚动是古巴、委
内瑞拉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背后煽动,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问题的注意力。
经济论、人口论,甚至是外界介入论,也许在某些抗议活动中扮演了某种角色。但真的要
一致解释的话,却没有任何一种理论站得住脚。全球经济的确面临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
跟十年前世界经济在萧条边缘、失业率陡升比起来,还没那么严重,当时上街的人都还没
那么多。抗议的主导者是年轻人没错,但一些活动令人吃惊的特色是,许多示威者 — 从
伦敦的“留欧”到香港的反中 — 中老年人也一同走出来。至于外国势力干预,除了那些
网络上最疯狂的边缘人以外,没什么人真的相信有某种全球力量在背后操纵。
因此,追求一个统一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当你观察更早期的抗议浪潮,你以为的相
关性其实也只是一种虚幻,这些浪潮也比假设地更多样化。60年代晚期的全球动荡,包括
以追求毛泽东个人崇拜为他赢得党内斗争为目的的中国红卫兵,以及留长发、吃迷幻药、
性滥交的西方年轻人。这中间还有反越战的示威、反苏联对东欧统治的示威,以及大学中
不愿意上课的无聊坚持。即使是二十年后发生的人民力量革命,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跟类似
之处一样显眼。比如说菲律宾马可仕、韩国全斗焕的右翼强人,跟东欧的希奥塞古
(Nicolae Ceauseseu,罗马尼亚强人)、贾鲁塞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波兰强人)就
相去甚远。
要找寻答案,也许要回到第一个大原则并问:是什么让人们带着怨气上街头?有两个原因
很少被提及,由于有法律、身体上的危险,抗争比乏味的日常生活更刺激,甚至更好玩;
且当其他人都在做这件事时,团结俨然成为一种风气。每波抗议风潮,都有模仿要素在内
。但智慧型手机的普及,改变了抗议行动组织、传播及持续的方式。诸如Telegram的加密
app服务,让抗议者的资讯传播速度,比政府当局快一步。新的符码、技术则像野火一般
传播。香港抗议的主题曲上线后没多久,几间购物中心就因为大规模的自发合唱而瘫痪。
第三个明显的示威理由是,传统的政治渠道已经失效。在80年代的抗议行动中,目标通常
是最多只能进行假选举的专制政府。在无法投票的情况下,街头是唯一展现“人民力量”
的场所。今年的一些抗议活动,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抗议阿尔及利亚的包特夫里卡
(Abdelaziz Bouteflika)或苏丹的巴席尔(Omar al-Bashir)。但显然一些运作良好的民主
国家也受到影响。
在今日的环境下,民众可能会因为许多原因而有很深的无力感,认为他们的投票没有用。
其中一个例子是,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环境议题,特别是气候变迁这块(虽说有些抗议行动
是因为要课征某些环境税所引起,比如说想减少能源消耗而增加的税)。要解决碳排放的
议题,需要全球合作。单靠一国政府不够,更何况是一张选票了。第二个,必须再度提到
社群媒体。社群媒体倾向于放大那些同意你的声音,意见不同则会被静音,进而让人们变
得更加相信“不倾听”的力量。第三个原因,则跟不宽容的情况越来越多有关,这也是西
方民主制度核心的弊病 — 通常胜选者并不一定在普选中拿下多数票,而输掉选举的人,
在下次选举前必须接受赢家制定的规则。
但这不是什么特别令人感到有希望或有帮助的结论。没有什么迹象显示这样的趋势会缓解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这个第三波抗议风潮都不太可能是全球革命的前兆,只会是一种新
的现状。
作者: kwei (光影)   2019-11-07 01:27:00
只要民众仍旧自满于普选制度,仍旧于数年一次的投票日乖乖投票,仍旧在资本运作出的政客选单中圈选,此事就无解。
作者: cangming (苍冥)   2019-11-07 09:59:00
楼上的言论跟中共巩固集权的说法还真是87%像啊好笑的是这种国家连选举也没有更不要提20世纪初的纳粹就是用同样的理由翻掉民主政府
作者: ssarc (ftb)   2019-11-07 12:19:00
至少可以有抗议的自由,不会被消失
作者: cangming (苍冥)   2019-11-07 12:32:00
事实上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除了普选外还有一狗票 某人将之简化为只有普选 然后再说民主好坏坏 也是蛮可笑的
楼主: mlkj (￾N )   2019-11-07 13:45:00
我个人觉得这篇结论有点弱,还有中间抗议是时尚那边我不认同但探讨成因的各种说法还是值得一读
作者: cangming (苍冥)   2019-11-07 15:24:00
其实我认为一楼根本没仔细看内容 只是想表达他的信仰而已 文内也提了很多抗争的地方没有民主可言 包括他最爱的中共辖下的香港
作者: kwei (光影)   2019-11-08 02:18:00
谢谢译者评论。因追寻风潮、寻求刺激而抗议,有例可寻。请参考纽时网站的这篇报导:https://tinyurl.com/y34hhcu2视频中年轻人将上街抗议当成实境GTA游戏 (约从2:25开始,注意他们回答问题的神情和语气)。只是这种情形有多普遍,需要更多证据支持。文中介绍了三种理论,又说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作一致解释,在这种情形下,将抗议活动分成四类---用这三种理论各别为主因的三类,以及其它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类---才是科学方法。然而文中提出的观点却是“追求一个统一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打模糊仗,对理解真实世界没有帮助。另外将外国势力干预说成只是网络上最疯狂的边缘人的见解,这样强烈的论断需要更多证据支持和更严谨的推论,而不应该轻描谈写说出。这种将可信度不一的推论穿插呈现,试图混肴的写作方法,也是阅读时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推荐郑永年对社会抗议的分析,值得再读。https://www.ptt.cc/bbs/IA/M.1567438380.A.42A.html
作者: cangming (苍冥)   2019-11-08 08:38:00
楼上大了一大串 然后最后又来传教... 先不说郑的立场好了 他明显没参与过群众抗议 只是流于想像...说好的科学方法呢?更不要提欧洲国家的公民教育 一直都是跟群众运动密不可分的 这也是为了弥补间接民主的不足而存在的建立与群众运动之后的NGO与社群更是推动民主进展很重要的要素一味认定群众运动对个人是无效的 最终只是又落入共产党宣言中 人民素养不足的规臼然后给予国家镇压并拒绝分享统治权力的理由罢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