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特朗普台灣觀的根源

楼主: citi (citi)   2016-12-08 19:15:48
標題:特朗普台灣觀的根源
新聞來源:金融時報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0480?full=y
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關系學系研究員、中國南海研究院兼職教授、盤古智庫高級
研究員。平衡觀點,請謹慎理解。
12月2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與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通話,是1995年5月22日克林頓政
府批準李登輝入美簽證以來,臺海局勢的最大震動,也是中美於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在
台灣問題上操作手段的最大變動。
這次與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通話,是1979年以來美國候任總統或總統破天荒地第一次,打破
了美國兩岸政策的操作傳統,也破壞了中美自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以來達成的美台領導
人、高級官員不直接交流的默契。
但是,雖然特朗普打破了美國對台政策長期堅守的領導人不直接交流的重要原則,這是否
意味著他將改變美國對台政策本身,放棄“一個中國”立場,從而導致臺海局勢發生翻天
覆地的變化呢?
其實,與其說特朗普在改變美國對台政策,還不如說他正在向美國對台政策的歷史根源回
歸,特別是從實質上回歸到里根時期的對台政策。認識到這一點,需要理解美國所謂的“
一個中國”原則的本質。
在1972年2月簽署的中美《上海公報》和1978年12月發布的《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國“
承認中方關於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但關鍵在於,美方只是“承
認”(acknowledge)中方的這一立場,但卻從來沒有“同意”(agree to)或“接受”
(accept)這一立場。
這就是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實質:認識到大陸關於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但並不
同意,無意接受,更不願去促成這樣的“一個中國”的事實。
這一實質在里根總統的台灣觀里表現得至為明顯。里根對台政策的核心並不是1982年8月
17日簽訂的錶面上限制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而是在“八一七公報”快要簽署前的
一個月對當時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做出的所謂“六項保證”,即不設定對台軍售的終止
期限,不修改《與台灣關系法》,不事先與大陸磋商對台軍售,不在兩岸之間扮演調解人
,不迫使台灣與大陸談判,不正式承認大陸對台灣的主權。這最後一項保證——不正式承
認大陸對台灣的主權,正是美方“承認”但不“接受”大陸“一個中國”立場的體現。
美方在“八一七公報”里承諾:“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
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
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中方抨擊美國源源不斷的對台軍售,總是以這段話批評美方的背信棄義。美方卻強調,這
段話需通過“語境”去解讀,因為它暗含了大陸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條件。
在“八一七公報”發表的同一天,里根授意發布了一個保密總統令,強調美國減少對台軍
售需絕對建立在大陸和台灣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主權之爭”的條件之上,同時指示,美國
必須確保台灣應對大陸“威脅”的軍事防禦能力。
可以說,從1972年尼克鬆訪華至今,美國對台政策的實質一直都是承認但不接受大陸的“
一個中國”原則,共和黨政府尤其如此。1998年,民主黨的克林頓總統在訪華時闡述了美
國對台政策新“三不”主張,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
;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這是美國對台立場的最大松動,
但克林頓表示了美國反對什麽,卻沒有說美國支持什麽,尤其是沒有作出支持中方“一個
中國”立場的承諾。即便如此,克林頓的“三不”表態還是受到美國國內親台派的抨擊。
總之,美國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能等同於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關鍵的分歧
在於,美國並不認同大陸對台灣的主權。雖然美國沒有正式承認過台灣的“主權”,但它
也沒有正式否定過台灣的“主權”。準確地說,美國的立場是台灣主權未定論。
特朗普對台灣的真實看法以及其後續的對台政策實質如何,目前只能猜測。但認清了美國
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本質,就可知道,特朗普雖然在操作程序上打破了美國對台政策的
傳統,但並未推翻這一政策的實質。
實際上,可以說,特朗普及其共和黨右翼智囊是在延續里根對台政策的精髓。據《華盛頓
郵報》報道,在7月共和黨全國大會時,特朗普的智囊就把里根的“六項保證”加入到共
和黨選戰綱領里了。可見,特朗普團隊醞釀美國對台政策調整為時已久。
而里根“六項保證”的核心也是台灣主權未定論。既然台灣的主權未定,美國官方又從未
接受過大陸“一個中國”原則,那麽未來美國的對台政策有著巨大的演變空間。從延續克
林頓的“三不”到美台建交、支持“台獨”,都是可能的。美台建交當然是對大陸“一個
中國”原則的公然藐視,但卻並不一定違反自尼克鬆以來的美國政府一直自認的“一個中
國”原則。這是共和黨右翼的觀點,在美國主流政策界也不乏支持者。
約翰·博爾頓——著名的共和黨“鷹派”人物、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駐聯合國代表、特朗
普的外交顧問——已經公開表示,美國可以逐步升級美台官方關系,直至重建外交關系。
其他共和黨右翼和親台派也大受特朗普-蔡英文“電話事件”的鼓舞,紛紛表示美國新政
府應對華強硬,以美台建交來恢復台灣作為美國在東亞的意識形態和安全利益盟友的地位
。
特朗普上臺後,臺海沖突是否將迫在眉睫?樂觀者可以里根時期的中美關系為例,認為經
過一段時間的摩擦,中美關系將恢復階段性平穩。畢竟,里根時期的中美關系是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後最好的一段關系。里根在1984年成功訪華後,改變了對中國的偏見,中美
關系因此得以穩健發展。
也許,中國邀請特朗普進行一次成功的訪華,也能改變特朗普對中國的看法,引導中美關
系出現第二個“里根時期”。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中美關系的根基和國際國內環境已經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里根時期,中美有共同遏制蘇聯的戰略合作基礎;現在不僅沒有這種戰略合作基礎,反而
戰略競爭和沖突的潛在因素越來越多。同樣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是個弱國,根本無力挑
戰美國的戰略利益;現在的中國則是實力愈發接近美國的崛起大國,美方日益感到中國對
其亞太領導地位的挑戰。
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是中美在對台問題上對峙的一個關鍵過渡性事件。那次危機也是
由於美方越過對台政策的“紅線”(同意李登輝入美)而發生的。美國派遣兩個航母艦隊
駛近臺海,當時解放軍並無太多軍事應對的選項。20年後,中美兩國在臺海的軍力對比已
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美軍介入不僅沒有勝算,還將冒著霸權終結的風險。
當然,特朗普也許只想以台灣問題試探一下中國,或者以此對中國在其他問題上(如貿易
、朝核等)進行施壓,以便掌握美中關系的主動。但是,特朗普身邊確實有不少信奉“美
國至上主義”並親台的右翼人士。他們似乎極想在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檢驗一
下“美國至上”的教條是否還名下無虛。關心臺海和平的人只能希望,共和黨內部還有頭
腦清醒的戰略家,向特朗普指出在臺海“玩火”、挑戰無可置疑的中國核心利益的巨大風
險。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