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专栏/曹铭宗】
台湾中部的能高山(能高山主峰,海拔3262公尺),虽然很有知名度,但很少人注意
山名由来。
属于中央山脉的能高山,列入台湾百岳,虽然高度只是中上,但因山名有个“高”字
,在日本时代与“新高山”(玉山)、“次高山”(雪山)并列“台湾三高”。由于
日本时代还设有台湾中部原住民行政区“能高郡”(涵盖今南投县埔里镇、国姓乡、
仁爱乡等),所以一般常以为“能高”是日本人命名,而未进一步了解名字的意义。
然而,日文汉字并没有“能高”的用法,在日本似乎没也有“能高”的地名。事实上
,台湾在清代末期由钦差大臣沈葆祯倡导的“开山抚番”政策,为了开发“后山”(
台湾东部),在打通前后山联络通道时的调查纪录中,就出现“能高山”的地名。
在中研院数位文化中心的“数位方舆”网站,可以找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清代“
台湾前后山全图”,此图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制,并说明全图可与清同治十三
年(1874年)钦差沈葆桢在台湾抚番开路的奏报互为参証,而地图上就有“能高山”
,证明这是清代就有的地名。
但是,中文字的“能高”又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并不是华语的用法。
在进一步讨论“能高”之前,我要提一下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翁佳音与我合著的《
大湾大员福尔摩沙》(猫头鹰出版,2016年),书中谈到探讨台湾地名的方法学。
台湾先有原住民族,四百年来历经荷兰、西班牙、明郑、大清、日本、中华民国的统
治,由于政权经常更迭,加上族群非常多元,使得地名源流变得十分复杂。现在以中
文书写的台湾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语音译、欧洲语音译、汉人的闽南语、客家语、福
州语、潮州语、明清官话等,以及日本语的音读或训读汉字。
因此,探讨台湾地名的由来,不能望文生义,必须听音辨义,还要有历史知识。例如
野柳,从字面上看是野生的柳树,但野柳是海岬,哪有柳树?回到十七世纪历史,西
班牙人在基隆和淡水建城,航行两地经常在途中的海岬触礁,故在地图上标示Punto
Diablos(魔鬼岬角),西班牙文的Diablo魔鬼,正是台语“野柳”(音iá-liú)的
语源。花莲县万荣乡红叶村地名,其实不是源自满山枫红。当地最早本是阿美族部落
,地名是阿美语Koyo(野猫之意),清代汉人以台语音译“高药”(Ko-ioV)
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的冻顶乌龙茶名气很大,但“冻顶”什么意思?古早赤脚“冻著
脚尖上山顶”采茶的说法,完全没有说服力啊!这要从早年南投也有很多客家移民的
历史来看,才能找到答案。原来,台语“冻顶”是当地客家语“崠顶”的误写,崠顶
就是山顶,指种在山顶的茶,与冷冻无关。
以此来看,“野柳”是隐藏的西班牙语地名,“红叶”是隐藏的阿美语地名,“冻顶
”是隐藏的客家语地名。
南投县埔里镇有个地方叫“生番空”,被解释为原住民被杀光,但如果知道当地有客
家人,客家语“坑”与台语“空”同音,就是山谷的意思,那么客家地名“生番坑”
就可以合理解释为当年原住民居住的山谷。
南投县中寮乡有个地方叫“番仔吧”,由于台语“吧”(音pa)指烤干的食物,所以
地名由来被说成原住民在这里被烧焦。其实,当年客家人称这里为“番仔垻”(垻与
吧同音,指溪边沙地),就可以合理解释为当年原住民居住的溪边沙地。
屏东县高树乡的地名由来,一般说是日本时代命名,传说因早年村内有一棵高大的木
棉树而得命。但日本时代1904年“台湾堡图”上已有“高树下”,可见这是清代就有
的地名。
此外,形容树木高大,在中文和日文会说大树、巨木,并没有“高树”的用法。
如果以当地移民是闽客混居,而当地又有台语“龙眼脚”的地名,可以推测“高树”
可能是客家语“果树”的误写,因为客家语“果”与“高”同音,而且客家语有“果
树”的用法,台语没有。
回到正题,是否可以用客家语来解释“能高山”?我们想像当年清代官方为了“开山
抚番”政策前往台湾中部山区调查,问到当地的客家人(台湾山地确有很多客家人)
,客家人说此山叫“乳菇山”,但记录者不懂客家语,就写成谐音的“能高山”。
客家语“乳菇”(nen-ku)指女人的乳房,所以“乳菇山”就是像乳房的山。“能高
山”像乳房吗?我们看维基百科“能高山”词条中的照片,真的就像乳房!
其实,台湾客家人以乳房为山命名已有例子,最有名的是桃园龙潭的“乳姑山”,山
形像单个乳房,当地主要居民是客家人。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说“能高山”就是客家地名“乳菇山”,但这是目前对“能高”由
来最有根据的解释。
由此可见,台湾除了有明显的客家地名,例如“屋”(房子)、“坜”(山沟)、“
坑”(溪流)、“湖”(洼地)、“窝”(山谷)等,还有很多隐藏的客家地名。
============================================================================
作家简介
曹铭宗
东海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北德州大学新闻硕士。
曾任联合报记者及主编、东海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中兴大学驻校作家。
现从事台湾文史写作、演讲、导游。
出版《台湾史新闻》、《大湾大员福尔摩沙》等三十种著作。
本文网址: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10241/275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