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耳机版好几年了,
这个版一直有很多版友热心分享听感心得。
但觉得这个版应该要有一个深入浅出、易于遵循的Starter Guide。
否则在理解不同的情况下,
很难消化资讯,并且容易被混淆。
以下我将新手可能会有疑问的点,采用Q&A的方式回复:
===============================
【问题1】
器材和耳机有哪几种?它们是用来干嘛的?
器材主要分成以下几种:
A. 讯源(拨放器、PC等)
B. 数位类比转换器(DAC)
C. 类比扩大机(耳机扩大机)
D. 以上三者任选混合的一体机
大家都知道,数位档案是0和1组成。
但是人类只听得到类比声波。
因此会需要一个翻译机,将01的数位语言翻译成人类听得见的类比声波。
这个重要的机器,就叫做DAC。
而翻译后,还需要将音量放大到人类听得见的程度。
也就是扩大机。
由于IC产业的进步,它体积很早以前,就缩到极小。
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使得我们注意不到。
(手机里面就同时有DAC和扩大机喔!)
耳机主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 动铁(耳罩耳机基本上没有动铁)
B. 动圈(音染重、个性强、定位细致)
C. 平板(少见、优点多多,大多低阻)
D. 静电(大多缺少低频,声音细致)
E. 混合型(少见,大多动圈尬静电迸出新滋味)
基本上大家第一次接触耳机都是入耳动铁,
第一次真的入坑耳罩,高达87%都是动圈。
动圈、平板、静电各有优势。
你要各种音染或五花八门的声音,一定要多听动圈。
耳扩也好处理。
平板耳机通常中、低频非常饱满,
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听一次Abyss 1266,是其中的指标耳机。
静电的话,声音细腻飘渺,如果要有更健康的声音,耳扩会先伤透脑筋。
混合型的分音和制作难度上较高,以耳罩耳机来说非常少见。
另外,并没有某一种类型一定比较差的道理。
个人就看过有人从动圈跳到静电再跳到平板,最后又全卖掉回归动圈过。
所以我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地球动圈出拜耳,动圈赞啦!
顺带一提,一体机不见得不好,
甚至本版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个迷思:
‘有内扩的DAC就是比较菜。’
https://i.imgur.com/GsdNceQ.gif
但这...只是狮子鬃毛。
https://i.imgur.com/9KF38GE.png
【问题2】
该如何试听耳机和器材,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有,首先你最该注意的是:聆听音量。
人耳是相对不可靠的测具,
另一方面,通常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听觉是如何产生的。
一般来说,人们会更加偏好响度(loudness;即音量)更大的声音。
因此当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器材聆听音乐时,
可能因为音量的不同,导致你认为声音比较大声的耳机比较好听。
https://i.imgur.com/tpxaEAG.jpeg
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影响同一个时间、地点的试听结果。
例如说:
试听两支不同灵敏度、不同阻抗的耳机,
这导致两支耳机发出的响度不同。
若没有测量两只耳机是否同样大声,就会产生误判。
比较简单的作法是:
使用手机的APP(Sound Meter),
并且透过拨放器,让耳机播放1khz tone。
贴近耳机中单体,转动机器的音量旋钮,
确保两只耳机发出的音量相同。
比较严谨的做法是:
A. 确保两个耳机的阻抗相近,
同时都是低阻抗或高阻抗。
B. 使用的机器,尽量是低失真的器材,
以避免混入更多声音变化。
C. 使用录音前级或人头麦克风,
测量两只耳机相同声压(响度)。
D. 使用两台一模一样的耳机扩大机,
避免时间差异带来的心理变化。
※ 延伸阅读:
A. 响度战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udness_war
B. 等响度曲线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qual-loudness_contour
上文说的响度会影响的知觉变化,问题可能比你想的复杂。
人的听力范围坐落在20Hz~20kHz。
声音在不同响度时,我们对它的敏感程度不同。
这会影响到我们对于耳机、器材所呈现出来的声音的价值判断。
【问题3】
是否我现在听到的声音,就是耳机本身的声音?
我们听到的声音,其实是由很多种变因混合而成的。
这些变因分为:
A. 对消费者直观好理解的。
B. 对消费者不直观、难以理解的。
对消费者直观好理解的部分为:
耳机、器材与线材。
这些由于都用肉眼可以看见,
因此我们会认为这主要影响了声音。
对消费者不直观、难以理解的部分为:
聆听环境是否有接地?若没有接地,
将导致某些器材额外释放EMI/RFI或导致GND loop noise,
透过你整个器材的地线,影响声音的品质。
甚至改变你机器输出的波型。
耳扩接不同的负载(耳机)时,会有不同的失真变化(音染)。
换言之,你在耳机当中听到的变化,其实不只是耳机本身。
还包含机器带来的变化。
那么我该怎么做?
你或许有以下两种方式:
A. 尽量选择低失真的器材,
确保家中电网有安全接地,
让耳机决定声音主要变化。
B. 收购两套以上的器材,
透过不同的测试方式,
找到‘对你来说’失真变化(音染)的甜蜜点。
但是(B)这个方法,
可能会因为家中没有接地,
导致动态变化的EMI/RFI noise改变声音。
也就是说,只要没有接地,
声音就会难以预测且容易改变。
就算你的耳机、器材、线材都没有改变还是有可能出现变化。
要观测这个变化,
除了需要专业背景、专门知识及昂贵测具之外,
还要丰富且深入的经验才能测量、重现的出来。
【问题4】
我可以透过观看仪测来认识耳机、挑选耳机吗?
当然可以透过仪测来认识、挑选耳机与器材。
前提是懂仪测所表现出来的数据、图表后面象征的意义,
以及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例如:
版上有很多人喜欢看Frequency Response (FR;即频率响应)来挑选耳机,
更有些人喜欢酸少部分人只看FR来决定要不要购买耳机太过可笑。
实际上很少被人特地提出来的是──
“仪测就是一种实验;实验的价值在于可以重现,但是大家的实验条件不见得一致。”
也就是说,同一支耳机,使用不同的测具、或不同测具的校正测量;
或是使用不同的target curve评估数据,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因此不同实验条件的结果是不能互相比对着看的。
以下是相同的耳机、相同的测具,
不同的calibration & smoothing产生的结果:
https://i.imgur.com/eeirAMv.png
https://i.imgur.com/HXfDJ0R.png
https://i.imgur.com/pE7ozuy.png
就像统计学可以用偷鸡的方式营造想要的结果。
某些实验结果也可以被“客制化”,弄得很漂亮。
或许有人会反对使用仪测的结果来评估声音,
极端点,会认为仪测结果并不能诠释任何声音。
不过这样的言论,实际上就是在说:
‘我们对于人类如何理解声音,其实一无所知。’
这样的论调,对于:
‘为了工业化大量生产,于是需要制定对料件的规格标准’本身是冲突的。
如果无法利用仪测的各种结果来说明需要的声音规格,
那跨部门,甚至跨公司要如何认知一致并且协作?
出货时又要如何QC并且排除公差问题?
仪测的重点,实际上不在数据本身。
就像透过统计或Google Analytics收集到的数据并不是重点。
“重点在你要如何解读它。”
个人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延伸阅读
-190db 测量结果的秘密
https://www.l7audiolab.com/f/msb-select-ii-90db/
【问题5】
仪测的结果,对于声音来说到底重不重要?
有的时候,人总是需要一点音染。
“高音染、低音染都可以很好听。”
建议必须知道你想要什么,再去购买。
如果预算充足,真的不要管那么多,耳机听起来喜欢买就对了!
不过仪测的结果对于挑选“器材”是很有帮助的,
因为你可以知道它到底有没有“砸锅”。
就算要调音,低失真的机器也是能够调音的!
【问题6】
器材的SINAD是一种音质的指标数据,那么SINAD = 声音品质?
不,SINAD只是单一的数据结果。
若说SINAD = 绝对的声音品质,就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
但此数据可以快速地让我们筛选商品。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SINAD可以决定声音’的话。
那么所有相同SINAD的器材,都应该要是相同的声音。
不过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并非如此。
因为仪测还有分很多类型,我们应当全部都合起来看。
不能只看单一条件的仪测结果决定一切。
【问题7】
线材到底重不重要?讯号线和电源线会影响声音吗?
某些“特殊”的条件下,线材是会影响声音的。
实际上有让线材几乎不影响声音的做法。
(也不应该要有影响才对)
这也是为何业界人士,有时和音响、耳机玩家见解有所出入。
建议还是把钱多投入在耳机上面比较实际。
因为耳机本身是变因最大的地方。
大到你有很多变化都无法运用耳机发出的声音来验证。
(变化被耳机本身的失真给淹没)
【问题8】
平衡重要吗?是否我的发烧终点一定需要走差分(平衡)?
耳机是不是用差分(平衡)线一点也不重要,
甚至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如果今天end-game是绑定差分(平衡)的话,
那么所有耳机厂商的旗舰耳机,
出厂默认线材应该要是差分(平衡)线,而不是单端(非平衡)线。
不过机器与机器间的接驳,
使用差分传输讯号存在压倒性的优点。
【问题9】
RUN耳机重要吗?
不,一点也不重要。
新品和旧品耳机最主要的变化,
来自于海绵是否完全贴合你的头型(低频)。
或单体没有对准你的耳道,导致声音变化(高频)。
因此戴久了,自然就是RUN好耳机了。
※延伸阅读
Is Headphones Break-in Real?
120-hour Burn-in Test
https://www.rtings.com/headphones/learn/break-in
【问题10】
是否价格等于声音?
大概是最多人的问题了,
部分消费者会希望投资的金额,能够换取这个物品的最大‘成本’。
‘希望价格这个的数字,可以对价换算成声音的音质等级。’
https://i.imgur.com/QUo0v5n.jpeg
人类对于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
总是本能地换算为‘数字’来类比,方便快速估算优劣。
但除非你是资深业界人士,否则您要如何预料成本比重?
大笔采购可压低料件成本,
开发的人事成本该算在这台机器的成本当中吗?
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广告成本...等
还没提到在售价其中,每一手预期获利的比重抓了多少。
这样的言论本身就是荒谬的。
【问题11】
别人的心得,参考价值高吗?
我们上面所说的大多问题,
着重在客观条件上是否可以重现。
实际上不要忽略客体主观意识和条件带来的差异。
以Todd Welti and Sean Olive的研究为例,
男性或50岁以下的人(约占64%人数),喜欢他们实验设计的target curve。
女性或50岁以上的人(约占21%人数),更喜欢低频少些的声音。
而一部分男性或青少年(约占15%人数),喜欢300Hz以下的低频多些的声音。
你很难评估大家是否使用同一套器材、环境是否正确之外,
也不知道对方的性别、喜好、美学见解。
这些主观带来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很难参透的。
甚至可能有严重听损,其实你也并不知道。
所以人家叫你自己去听,
其实有点像干话但又没那么干话。
https://i.imgur.com/gt6MTqd.jpg
实际上听感心得还是能参考参考,但绝对不要当盖棺论定的‘正解’。
自己去试听时,要是碰到难听的东西,记得也是当暂时的小结论就好。
日后碰到,还是要给人家一个机会。
https://i.imgur.com/YNKkx1H.png
当然这种哈味言论,也有可能只是单纯在装B。
【问题12】
是否老耳机很值得买来聆听?有可能碰到任何问题吗?
不同年代背景下,对于声学研究的理解和目标是不同的。
因此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声音呈现。
若预算允许,何乐而不为?
https://i.imgur.com/bjctUzW.jpg
要注意的是,老耳机可能因为年代久远。
声学材料会发生劣化,会严重影响声音品质。
导致最后听到的结果和当年截然不同。
===============================
本周每天只睡四小时,其他时间都在工作。
好好地星期六假日还睡了整整20小时。
我一定是吃饱太闲才打一堆......。
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是可以被提出来讨论的,
例如建立环境的Guideline,或是线性电源是不是万灵丹?
甚至是版上Pinna Filtering Effects、
Free Field Response、Diffuse Field Response...等议题族繁不及备载。
以后有时间、有能力的话再整理一篇详细一点的吧。
最好的状况下,应该是和有热情的业界人士一起处理共笔才对。
当然前提是讲了那么多异端邪说,还没被版友绑起来烧掉的话。
附带一提,
认真推荐版主买套JDS lab ATOM西装,很香。
在日本也不用担心地线问题。
从低阻到高阻都通吃,也好卖二手。
买来先专心确认要用哪几只耳机后,再来挑匹配的器材。
最后,还是得说:
‘只要找对方法,不必花大钱也可以有超棒绝美好声音!’
钱钱适度省下来,买个单眼去旅游或和重视的人们一起吃大餐也不错!
我自己估算20k就夭寿够用了啦...。
耍废去,各位有缘下次见。
===============================
以下给google的关键字
#新手教学 #指南 #入门 #新入坑 #起手式 #guide #教学 #懒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