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为FB/推特,则文章标题须为来源名称。(ex:人名、粉丝团名…etc ) ※
1.转录网址︰
※ 请附上有效原文连结或短网址 ※
https://whogovernstw.org/2023/08/16/yanwanling1/
2.转录来源︰
※ 推特/FB 须为 FB人物名称、FB粉丝团名称 ※
※ 转录社论请附上完整标题 ※
菜市场政治学
《台湾地方政治读本》总论:为什么此刻我们尝试理解地方政治?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删减 ※
我们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这本书原本预定于2022 年底出版,正是全世界被生成式AI华丽登场给震慑的时刻,而当
时的我想不出导论的开头怎么写,于是拜请了ChatGPT,问它“请解释台湾地方政治”,
第一次问,AI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回的内容大致是说我只是AI,无法回答这么复杂的
问题。第二次再问,它勉强给出个答案,虽指出台湾的中央与地方分权,但没有实际分权
内容,虽提到民主制度与选举,却仍相当粗略。
后来书的出版时程拖迟,过了半年多,2023年7 月出版前夕,我再问了AI相同的问题,一
样请它跑两个答案,这一次回答的内容已经可以分出一版是解释中央地方分权的现状,另
一版则是解释与民众互动的治理面向,而且内容已经有充分细节也没有太多错误。这就是
AI学习的速度,也是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时代的速度。
先不要被上面的文字吓到,这虽然是已经抵达的未来,但面对的方式却得先从此刻回望过
去。
前年开始规画本书的写作概念及作者时,我有次驻足在台北诚品信义店的书柜前,书柜的
分类标示写着“政治”,但整柜的书找不到一本解释或描述台湾地方政治的书籍,每当大
家提起台湾的地方政治,想到的总是社会新闻里的那些词汇:黑金政治、官商勾结、土地
开发利益、派系、家族等等。可喜的是,去年终于有一本以50个关键字解释台湾地方政治
史的专书出版,写作者也都相当年轻,这本书从社会关系的观点来解释地方政治的种种现
象,希望从关键字切入,让读者比较好亲近,但并未触及对政治结构的思考。
那么,出了首都台北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政治结构?90年代到现在对台湾地方政治
的主流解释——恩庇侍从体制及其所分析的地方派系,至今仍是相同模样吗?基于这个疑
问,我找了一群年轻的写作者共同讨论、书写出这本书。
这群作者出生的年代大约集中在解严前后(1980年代后半至1990年代前半),这个世代成
长的三十几年间,正是台湾民主化、台湾主体意识成形的时代。
这个世代上幼稚园前后,总统是李登辉(1988-2000)。在野百合学运(1990)的推波助
澜下,长达四十几年任期的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终于退职(1991),立法院也全面改选(
1993),民意代表终于全由在台湾投出的选票所产生。隔年,直选出史上仅有一任的台湾
省省长(1994)。
这个世代上小学前后,学校已经开始教授“乡土教材”(1996)。而台湾省与中华民国领
土高度重叠,只能有一个人是透过直接民选掌握最高权力,所以台湾省被冻结了(1998)
。随后,出现第一次政党轮替,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当选中华民国总统(2000)。
这个世代上中学前后,国民大会进行了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修宪(2007),内容对地方政
治最大的影响就是立委席次减半,选制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这也确立了直至今日两党政
治难以撼动的基础。隔年,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当选总统(2008),政权再次轮替。
这个世代上大学前后,学生参与社会运动变成他们的时代洗礼。从陈水扁时代开始的乐生
院保存运动(2005-)、野草莓学运(2008)、反国光石化运动(2009-2011)、反媒体垄
断运动(2012)、土地与居住正义相关运动(2010-)、反服贸运动(2013-2014)、左翼
劳工运动(2012-),这些运动的现场总会见到学生身影,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也多少会
在网络、媒体上看到相关的新闻、讨论。
与此同时,台湾的地方政治制度也持续有重大变化,2010年台南、台中县市合并升格为直
辖市、高雄县并入原高雄市、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2014年桃园市升格,台湾地方政治进
入六都竞逐时代,非六都(十三县、三省辖市)的县市因人口数及产业未能与直辖市竞争
,从中央取得的资源及自筹财源均相对弱势,发展被严重边缘化。但县市合并的直辖市内
部也面临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另一方面,当我们说作者群成长在台湾民主化时代,他们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1991
年,从教育部电算中心设立学术网络(TANet)开始,台湾进入互联网的世界,从拨接
到ADSL、宽带、光纤到无线网络与智慧型手机登场,改变了世界的运作方式,从资讯传递
到知识建构,过去坚不可摧的结构一再被拆解、碎裂再重新组建。媒体与出版首当其冲,
传统媒体、出版业式微,自媒体、新型态内容产制兴起,这个看似解放的状态,由于资本
的介入,制造了更多孔洞罅隙,让权力者得以操作政治风向,但社会运动也相应地有了全
新的网络发展、串联模式。
初出社会的作者们面对这样的时代,在各自的领域里开始思考地方政治是怎么回事?本书
的作者群包括记者、政治工作者、历史学研究者、社运工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地方政
治的提问与观察,有些着眼在讨论地方政治发展的共同现象,有些则深描特定地方的肌理
,甚至向学界前辈提出对理论的叩问。
本书无法穷尽所有地方政治的议题,但至少呈现出十个当下(2023)的地方政治观察,让
读者借此得以思考架起地方政治结构的钱与权是如何运作,从而产生探索、讨论地方政治
的兴味。就先从去年(2022)底的选举结果谈起吧!
以下的篇幅我将顺著书的章节安排做介绍,除了简介文章内容外,也试图把该篇文章所谈
到的议题继续延伸,跟目前社会上发生的事做对话,希望读者可以不只是阅读这本书的内
容,也能去连结生活中的经验。
选战中的空气与陆地
受过传统媒体训练、现在从事社群数据分析工作的赵维孝所写的〈空气票在哪?社群媒体
为地方政治带来的质变〉是篇十年前不可能出现的文章,毕竟在2012年的中央层级选举,
脸书(Facebook)还只是选战中聊备一格的宣传工具。但到了2014年之后,社群媒体、网
路声量突然成为左右选战的重要因素,空气票开始有新的受众,过去努力在报纸、电视等
传统媒体上搏版面的候选人,现在无不认真经营粉丝专页,柯文哲的胜利就是最好例证。
但网络社群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不同年龄层的选民、不同层级的选举甚至不同得票取
向的候选人身上起的作用都一样吗?维孝在文章中以数据资料做了精采的分析。
除了脸书,Line OA的出现,使得候选人可以同时处理过去看似分众的空气票与组织票,
让粉丝产生黏着度,甚至进一步转换成选票,线上与线下的经营不再是水油分离的两种概
念,而是转换成必须更细致处理的顾客/选民关系经营。而Youtube、Podcast、IG、
Tiktok等等更强调影音内容的社群媒体、平台明显更获得年轻世代的青睐,接下来会如何
影响选举,尚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都市人虽然每天都吃著由农村生产的蔬果畜产,但鲜少有人了解农产运销体系
的流程及其与农村社会的嵌合程度,而这种嵌合正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地方政治。记者出身
的陈宁所写的〈组织票与它们的产地:农村中的钱与权〉具体描绘了农会运销体系如何从
点(农民)到线(单一供应链)到面(共同运销体系)的成形过程。
2018年前后沸沸扬扬的北农风云,正是因为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掌握了台湾半数的蔬果运销
体系,操控著农民的实质收入,也成为政治权力的兵家必争之地。有权控制地方金流的农
会选举本身就是地方政治重要事件,间接选举所导致的弊端至今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
篇文章试图梳理出农产运销与地方政治紧密的关系,再点出问题所在,让读者了解其中因
果,而不再雾里看花。
至于农田水利会,过去因掌握地方灌溉水权与农会相生相伴,是左右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
角色,然而,原本具有公法人身分的全国十七个农田水利会,在2020年遭改制为农田水利
署辖下的公务机关,此一变局可视为是中央试图介入、改变地方原有政治结构的强力作为
,未来对地方所产生的影响及农会是否会依例改制,成为农村政治的热门讨论议题。
那些残存与不再存在的
曾担任多场选战辅选要角的青年政治工作者简年佑,则以第一手观察写出〈牢笼之内还有
牢笼:从2022年地方选举观察台北市平地原住民的政治结构〉,他以台北市平地原住民议
员候选人吴郁瑾Sawmah Kawlo的选举过程为例,解释现有选举体制是先划分“一般”选区
与原住民选区,后者再区分为平地原住民与山地原住民选区。一般选区是在该县市内以相
近的人口数再等分为数个选区,但原住民选区的地理范围就直接等于该县市的地理范围,
这会如何影响选举结果?由于本文中的候选人是挑战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在没有选民
名册的情况下,不知道选民在哪里,当选民面貌模糊,不但组织战难以执行,连文宣战也
无法投放。
这一篇是台湾极少数以个案描述让读者理解原住民选举操作方式的文章,应该也有不少读
者看过去年的金马奖得奖影片《哈勇家》,片中呈现的则是山地原住民竞选行政区域首长
的选举样态,与台北都会区的民意代表选举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面貌,两相对照或许可以
丰富我们对原住民选举政治的想像。近年来已开始出现改革原住民选制的呼声,本文正足
以佐证现在仍停留在“保障席次”的过时选制带来的不可行之处。
目前就读政大历史所博士班的罗国储,是科班出身的历史研究者。他的文章〈乡镇市选举
的未来:从省辖市及直辖市消失的“区”自治谈起〉取径回顾地方自治史中关于区长存废
的讨论,提出当下主政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地方政治的最小选举单位应该是什么?
日治时期仅有部分台湾人民可以体验选举的滋味,1945年之后进入中华民国体制,国民开
始可以选出区民代表、区长,这也是让人民理解如何透过选举表达自己意见的初步尝试。
但在1959年,不顾省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民政厅仍送出废除区长选举的修法草案,自此区
长一级不再选举,但同一层级的乡镇长、乡镇代表仍以选举产生。
这套制度沿袭数十年之久,直到2010014年间的合并升格,自此台湾的基层选举形成明
确的双轨体制,即直辖市与县市,直辖市在地方基层选举上少了乡镇市长层级,过去的乡
镇市全数改制为区,而区长以官派方式产生,仅原住民自治区以选举产生。有论者谓此举
可消除乡镇市一级的地方势力的金权关系,本文爬梳几届选举结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近
半的地方型政治人物仍会循其他管道以选举取得政治角色。
数年前,天下杂志曾以专题方式讨论此一议题,前台南县长苏焕智也曾以恢复区自治作为
竞选政见,可惜并未引起更多讨论。本文以史料提醒当代选民,区自治曾经出现过,也运
作良好,不妨作为未来思考基层选举的一种方向。
中台湾政治风景
前面几篇所谈的都是地方政治的共同现象,但接下来三篇,我们要聚焦在中台湾的三个县
市,分别是彰化、台中及云林。
志业与职涯摆荡在台湾文学与地方政治之间的江昺仑,曾于彰化县溪州乡公所担任秘书,
他的〈地方的黑雾:从彰化基层政治谈起〉,先以当地设置动保园区引发的政治事件开场
,让读者明了所谓地方政治的实况很可能违反一般人所谓的正常逻辑,而荒诞的场面其来
有自。继之,他解释了南彰化发展的背景,浊水溪八堡圳的修筑带来彰化长达两百年的富
庶,同姓村庄的型态显现了地方网络的紧密程度也成为地方派系的雏型,但日治之前兴旺
的政商家族并未延续到战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与经济型态的转型产生了新的地方豪族,例
如溪州谢家,至今家族成员仍有现任立委、议长。有趣的是,溪州有像谢家这样的政治家
族,但也出了吴晟、吴音宁这样非典型却也介入政治甚深的家族,使得地方并非毫无改变
的可能,但整体结构仍然使改革之路困难重重,昺伦最后指出了问题,也提出可能的解方
,邀请大家一起思考。2023年,吴家的吴音宁投入彰化第三选区的立委选举,挑战现任立
委谢家的谢衣凤,两人性别相同、年纪相仿,但从政经历与价值观却迥异,或许读者在看
完昺仑的分析后会更能理解这场选战的醍醐味。
接下来,我们转换视野,看看中部最重要的大城台中市。从学生时代即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2018年投入家乡台中市议员选举当选、2022年连任的黄守达,从议员及候选人角度观察
他的选区,写出这篇〈现身、服务、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观察报告〉。本文分析2018
年及2022 年地方选举中,市长与议员选举结果的差异,提出议员选举的“现身”效果较
市长选举有效的假设,也对所谓的“选民服务”做出更详细的解说。在观察、蒐集成功的
候选人形象后,他提出勤快、有范、亲和力三点,足以作为有志参选者的参考范本。守达
最后提到,有别于一般认为选举就是操作意识形态的说法,他认为其实意识形态在地方选
举可以作用的空间极少,但对他而言,这样并不是问题,他反而可以借此来达成自己的目
标,例如打造地方的共同体意识,而且把议题操作设想成一个运动而非一次对决。
去年底结束中研院农村调查计画的工作、进入立法院担任国会助理的林鸿扬,改写他的台
大地理所硕士论文,成为本书的〈企业财团与地方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六轻与麦寮为例〉
,写的内容正是他从小长成、挚爱的家乡云林麦寮。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乡始终有头大
到不能倒的企业巨兽与乡民共生息,那就是台塑六轻。1991年六轻确定落脚麦寮,至今三
十余年,提供上万的就业机会,每年也有上亿的回馈金补助乡里,乡亲们看似获得许多大
型企业进驻的好处;但在2010年前后,这个情况开始发生转变,先是台大詹长权教授证实
了六轻污染与癌症的关系,而2010、2011年间多次的工安事故也导致了乡民对六轻的不信
任。环团、政府、居民亟思改变现状,六轻也据此做出回应。然而,2022年的现状却是环
团退出当地、政治人物与六轻更形紧密,居民则是态度暧昧。这十年发生了什么事?这篇
文章勾勒了一个巨型企业如何动态收服人心的事件轮廓。
提到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很难不想起台积电(TSMC),这几年,凡台积电计画设厂之
处,附近地价马上应声而涨,包括台南、高雄、苗栗等地的地方政府,不分蓝绿都积极争
取设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例如营运后的工业用水、用电与民生水电之间的竞争关系该
如何解决却鲜少有人讨论。本文或许可以作为思考企业与地方政府、居民、环团之间关系
的参考。
离岛与后山
我们现在所想像的台湾共同体中,除了台湾岛,中华民国辖下还有澎湖、金门、马祖等岛
屿,它们与台湾的关系深浅不一,例如澎湖,其近代历史命运一直都与台湾紧密相系,但
金门、马祖则是因为同在中华民国框架下,才被视为与台湾一体,各岛与台湾都有显著的
历史记忆差异,也有着大不相同的地方政治样貌。而在中央山脉的另一侧,台湾东部的地
方政治也呈现出与西部显有不同的差异,许多人甚至笑称到花莲是出国,究竟是地理的阻
隔还是生活经验的差异,使得东部的政治风貌如此特异?
本书特别邀请了三位作者来书写离岛跟后山。
从高中开始就投身环境运动的花莲青年蔡中岳,关心的不只是地球、台湾的环境,他还实
质参与了他的家乡花莲的政治改变。〈后山、移民、拼观光:花莲国是如何铸成的?〉几
乎就像一篇简短版的花莲政治史。文章从一百五十年前的移民开始谈,原住民、汉人、战
后的大陈岛岛民甚至近年的新住民,不同时代移入的族群成为影响花莲政治的重要因素。
战后,国民党操控闽客族群及政治家族在选举中所能获取的利益,以此作为政治平衡的方
式。但1990年代之后,政党政治的影响日深,民进党开始在东部开疆拓土,但成果短暂,
难以持续。以亲民党籍初次参选的傅崐萁则以能获取花莲乡亲认同的争取苏花高等交通建
设政见,在2001年站上花莲的政治舞台,从此与其妻徐榛蔚以各种令人惊奇的方式打造所
谓的傅氏王朝直至今日。中岳也分析了为何民进党在花莲始终无法取得县长大位的原因,
并点出东部公民社会,包括公民团体、大学师生及在地公民,才是推动花莲政治改变的主
要力量。
曾任职媒体的何欣洁与曾任国会助理、NGO工作者的吕伊庭都有着强烈的澎湖认同,但生
命中大部分的时间其实住在台北。作为心心念念的故乡,她们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为澎湖做
点事,包括成立了海产公司“澎湖海鲜皇族”,卖的是海鲜,想推的却是澎湖学及海洋教
育的理念。在本书中她们合写〈军港、甲头、观光赌场:不同于本岛与金马的澎湖地方派
系〉一文,爬梳澎湖的移民史,往前回溯至明清时期,试图告诉读者为什么澎湖的军公教
群体远早于中华民国政府统治之前即存在。而战后澎湖因具有离岛战略位置,虽不似金马
实施战地体制,却也实质形成军高于政的地方政治结构。解严之后,地方政治开始有轮替
可能,但影响选举的议题也开始与经济高度相关,赌场提议成为地方政治的主旋律,而前
述的军公教群体却在此时发挥作用,挡下了赌场公投,使得澎湖后续的发展走上不一样的
道路。2023年的澎湖在发展观光多年后,已出现了大型的观光饭店投资与开发案,对当地
政治造成的影响还未可知。值得庆幸的是,观光也带来了另一批喜爱澎湖的年轻新移民,
他们又会把澎湖带往何方呢?
提问、反思兼小结
以上的九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地方政治的各种实况、现状,最后一篇则要对当代
主流的地方政治解释架构进行反思与提问。清大社会所硕士程天佑的文章〈“威权遗绪”
?民主化脉络下的地方政治叙事及其反思〉改写自他的硕论,以文献考证的方式检视由政
治学者吴乃德所提出、已经成为地方政治论述主旋律的恩庇侍从体制,是如何在时代的需
求下出现,而又经过了那些挪移、借用甚至经典化后,成为直至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台湾地
方政治解释架构。
本文并非全盘否定这个架构的解释力,只是透过这个梳理提醒读者,现在已经是2023年,
距离理论提出的1990年代已经过了三十余年,当时所要解释的党国威权体制虽仍有遗绪残
存,但两党政治的架构也已成形运作二十余年,如果我们仍持续使用这个架构解释地方政
治,那就是政治学界乃至于社会大众的怠惰,同时也会发现据此而来的论理解释与预测将
离现实越趋遥远。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也看到作者有使用这套理论来解释地方政治的部
分运作内容,例如昺仑的文章,但他仍观照到其他在地所独具的因素,才能做出完整的诠
释。
一般在谈论像苗栗、花莲、台东等长期由国民党或亲蓝势力主政、民进党从未取得执政权
的县市时,论者常谓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较差,国民党政府长期以补助政策施以个人
小惠拉拢所致,这样的解释就忽略了每个县市的在地独特性。台湾中南部农业县份的政治
发展及浮动的政党倾向,如云林及彰化县长都曾多次政党轮替,即可证明地方的经济发展
与政治立场之间并非简易、直观的因果,若未能辨明族群、人际网络与利益的运作机制如
何形成,则难以发现撬动改变的关键。
本书也不乏爬梳历史的篇章,但都是为了回应当代的问题意识,例如想知道为什么澎湖的
赌场公投会输、想知道为什么区长是官派而非选举等等。诚如本文开头所述,新时代已经
来临,而寻路未来,要先理解我们这群人、在这里、如何走到此刻。本书对台湾地方政治
的讨论只是想起个音,希望接下来在大学的政治系课堂上、电视的政论节目里、街巷庙口
的谈话间,还有互联网的各种社团、群组中,都能听到、看到更多关于地方政治的真切
讨论。
对了,本书封面也是以Midjourney生成的底图做修改,当时我对设计师许的愿是飞翔的鲸
鱼,上面承载着人造的建物。图像生成后,建物与鲸鱼接合之处尚能看见血肉,那更像是
某种隐喻,关于赛博格与现实之间的短兵相接。图像或许不是那么写实,但却提供我们更
多想像台湾地方政治的空间。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其实台湾地方政治脉络很简单
一是党国鹰犬地方派系包山包海
二是党国公教佯称基层胡作非为
就是党国遗孽横行,然后在失意之下倒向中国
拉拢无政党的威权戒严余毒与失意分子
应该除其户籍送中国定居或干脆一发子弹射下去
※ “Live”、“新闻”、“转录”、“旧闻”及 转录他方内容之文章
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