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台铁的定位是什么?

楼主: chipher (紫星)   2021-04-07 11:13:05
1.转录网址︰
https://reurl.cc/l0Ade9
2.转录来源︰
3Q 陈柏惟 FB
3.转录内容︰
【你觉得台铁的定位应该是什么?】
台铁408次列车撞击入侵工程车事故已经第三天,我们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检讨,从随便
停车与拉手煞车的文化,到台铁的组织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剧发生之际,我们都想
找到一个罪魁祸首。待调查责任与事故原因,必定持续监督。
而今天想谈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台铁的定位?
■交通革命,却革了台铁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书,会这样写,台湾史上几次空间革命包含:
1. 1908年纵贯线全线通车,西部交通从相距数天变成南北12小时内可抵达。
2.2007年高铁全线通车,西部主要都市90分钟内可达,成为一日生活圈。
在一个世纪的空间革命中,台铁已从“领导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长距离联络的
优势,那么台铁应该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更细致的回顾1908~2007年之间台湾的交通史,粗略来说,前50~60年,是台铁优势的
时代;而后40~50年,则是台铁吃土的时代。
■大公路主义兴起,击垮台铁也荼毒台湾五十年
关键的转变就在1970年代,虽然台铁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干线电气化,然而在同时
期,随着南北高速公路通车,经济成长带动私家车辆普及,在政府采取公路建设与汽车工
业发展优先的“大公路主义”下,铁路的优势快速被侵蚀。
在货运方面,货车取代铁路运输,侵蚀了台铁长期的稳定收入;在都会区通勤方面,台铁
设备改善落后,客运支线不是废线改公路,就是改为系统不相容的捷运,也未增加通勤路
线或列车,在台湾都市化最快的年代,台铁完全分不到这块市场;而在长距离运输方面,
台铁的优势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蚀,最后又被高铁重击。 在货运、短距离客运、长距离客
运 连吃三拳,注定台铁本业难以翻身。
■台铁定位朝向中短程捷运化发展,为何难成功?
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动各都会区的台铁立体化,往往打着“城市缝合”、“减少平交道
交通壅塞”的理由,已经完全是以公路的思维着想了。尽管后来推出“台铁捷运化”政策
,但在号志行控未改善、列车车型性能差异过大、缓急不分离甚至缺乏待避线、营运人力
不足等状况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会区,也和捷运系统的发车能力有相当差距。
事实上,所谓的“传统铁路”在号志升级,闭塞机制改善,列车性能提升下,其实和“钢
轮钢轨高运量”捷运系统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是JR山手线可以做到11节车厢编成的电联车
尖峰相隔2分钟发车,日运量400万人,超越任何一条捷运路线。
然而,台铁在西干线,并未以这样的思维“力拼捷运化”,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奇怪的,例
如台中虽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车站都没有待避线;通勤电车的调度不是在台中与高
雄这些大都会区密集发车,而是从台中开到高雄;以至于离峰还是20~30分钟一班车,完
全称不上“捷运”。
另外,适合台铁竞争优势区间的城郊铁路,包含机场捷运、林园东港延伸这些新线建设,
出自于对台铁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宁可采取全新系统,或尽量延伸现有捷运系统,而
不采传统铁路建设。这和德法的RER系统,或日本近郊铁路+直通运转的模式大相径庭。
这并不完全是台铁的错,毕竟台铁无法主导建设规格(铁道局才能),盖出来的东西不一
定符合营运需求。加上台铁还必须负担许多政治要求,例如这站也要停莒光、自强号,这
都让台铁的经营举步维艰。
另外,由于台湾被大公路发展荼毒已久,各大都会区大众运输与行人自行车道发展极度落
后,就算有车站,车站外的接驳,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都很难满足TOD发展的方向。虽
然台铁手握都会区黄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铁缺乏自行开发能力,二来就算是要开发恐怕也
会被说成炒房炒地图利财团。不论政府或民间,似乎都还没有城市发展重回“轨道导向”
的真正决心。
■在东部台铁为何无法把握优势?
当然,在东部台铁相对有竞争力,讽刺的是,这来自公路建设的困难。
1980年完成北回铁路,1991年完成南回铁路之后,环岛铁路网完成。然而,东部运输存在
平假日落差极大的问题,通车不久,北回运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开始双轨电气化
,2005年全部完工,接着又引入太鲁阁、普悠玛等倾斜式列车,尝试再增加运能。
但在东部运能提升的过程中,花东电气化先于双轨化,车站缺乏待避线,与货列排点上的
冲突,树林作为始发站导致树林至南港间密度过大等这些问题却仍然存在,也影响了发车
密度的提升。修改机电与月台设施,让列车编成扩大,理论上比倾斜式列车能带来更高运
能,但却并未被优先考量。
当然,铁路的建设成本、安全性、效率与环保性理论上都远高于公路,继续扩大铁路运能
,仍比扩建扩宽公路效益更佳。但花东城镇或观光区的“无缝接轨”转乘系统,某种程度
上却付之阙如,若要畅游花东,自驾便利性仍然较高。季节性波动的游客,带来商机,却
也排挤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东部铁路具备的相对优势,和大量的观光资源,理论上政府与台铁推动铁道观光,与
补贴客运+共享/租赁运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运输体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样成为集团
金鸡母。
■未来的愿景是“西高铁东快铁 ”吗?
在2020年环岛铁路电化完成,以及高铁确定延伸屏东后,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铁、东快铁
”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台湾铁路网定调。
然而,高铁到底要延伸到何种程度,西高铁与东高铁的分界线在哪里?能否将转乘最佳化
?都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不论是南港或屏东,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东快铁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时速(也是日本窄轨在来线的最高时速)以外,同时
也仍须负担区间车、货列等不同需求,路线规格要改善到何种程度,也有待厘清。
由于东部极度仰赖长途客运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铁延伸东部,剩下的台铁并不具西部还有
捷运化与中短程城际运输的需求,可能沦为政府的经营负担,这都是在要求速度与品质以
外,也需要考虑的。
■组织再造必须配合国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后,台铁的公司化与民营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强调的是,台铁的定位与利基若不能确定,在运输本业钜额亏损的状况下,再如
何改造,经营都很困难。
国家政策必须确定的是:
1. 在西部,远距离高铁,中短距离台铁,短距离捷运、公共汽车的完整大众运输网建构。做
好无缝接轨,逐渐取代私有运具,提升市占率。
2. 在东部,轨道运输先于公路运输发展。提供观光客区域内接驳机制,释放联外公路满
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轨道产业与验证机制,确立本土需求,并减少重置成本。
我们会看到,前瞻基础建设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轨道发展取代大公路主义,扭转过去台湾
的长期发展失衡。前瞻预算的问题只在投资优先级(包含优先升级到ETCS level 2的闭
塞控制等机电更新),以及增加运量的效率问题(包含优先进行缓急分离与增设待避轨,
并改善调度区间问题),而不在总额投资过多。
如果我们并不愿意推动轨道为主的都市发展导向,不愿意让台铁透过土地开发与都市更新
获利与获得运量,地方与中央无法推动大众运输系统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铁做这做那,都
只是凌迟已经被砍到见骨的台铁。
而由于台铁是全台覆蓋最广的轨道系统,负担了城乡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
:民营公司才不需要优先卖票给花东乡亲);要提升经营弹性,公司化(维持官股)是比
较可行的方式。
铁道局-台铁公司的关系,就会变成类似捷运局-捷运公司的关系,由铁道局兴建,政府持
有轨道所有权,并交给公司管理营运。若公司化经营顺利,远期可再考虑“车路分离”之
民营释股模式,确保轨道兴建与维护之持续。
以上这些政策面的方向,说来容易,也早有人提过,但遭受的阻力却是无比巨大。
我们都知道台铁不论在组织管理、内部部门的协调上,都有问题,但如果是推动改革,要
给轨道发展一个看得见的未来,让台铁足以生存与茁壮,这应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
https://i.imgur.com/aETQvdW.jpg
4.附注、心得、想法︰
3Q对于台铁定位的文章,还满值得讨论的
台铁在货运、短距离客运、长距离客运,被高速公路和高铁所取代
想走中短程捷运化,又卡在号志行控等一堆问题无法解决
(ex高雄铁路地下化新盖了好几个车站,想作为捷运通勤,结果30分钟才一班)
营运定位无法厘清,陈年问题又一大堆
台铁历史比中华民国历史还久,百年老店要改革困难重重
作者: Atkins13 (Atkins13)   2021-04-07 11:19:00
推 不过台铁跟裕隆一样难救
作者: whitenoise (钢铁牧师)   2021-04-07 12:30:00
尽讲空话,3Q你还是敦促政府“大力”改革吧
作者: sampam (sampam)   2021-04-07 12:37:00
很好的分析,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