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两本书单:
王柯 ,《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
王明珂,《华夏边缘》
这两本书就有提到"中国"与"华夏"的形成演变,大抵来说就是:
1. 形成华夏的关键因素为"文化"而非"血统"。
2. 边族与华夏之间的界线并非固定,成员既可进、也可出。
3. 边族会假托中原历史来增加自身族群入华夏之流的说服力
1的解释就是,古早区分华夏/非华夏的方法就是是否为定居农业,
只要是采定居农业、或是弃游牧行农业的人就算是华夏一份子。
2的古早观念则是呈上题,相反来说,如果一个华夏人弃农业改行游牧,
那么此人便不再是华夏一份子,例子有某汉朝人,名字忘了,
不过到了今日,这条界线的决定因素已经变成是地区人民自决惹,
像是台湾与香港等,纵使与中国都属于大中华文明,
但是这两地的多数人民早已发生"结构性失忆",不再认为自身属于华夏,
且现在的中国也不许成员出华夏,让这条边界变得更加僵硬。
附带一提中国的民族主义发展其实很晚,要等到孙中山之后才出现,
同时,"疆独"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到晚清才出现,
不过这个之后有机会再提了。
至于3,《华夏边缘》一书中有提到,现代中国羌族很以华夏一份子自豪,
甚至还标榜他们自己的祖居地为"大禹故乡"(不过实则不可考),
而现代羌族的此主张就是"假托中原历史"的例子,
再古早一点的例子有春秋吴国借"太伯奔吴"之名义来让吴国入华夏之流,
不然在那时的吴国其实是被称为"荆蛮",白话就是"长江下游的野蛮人",
因此吴国才需要假托此一历史事件穰增加自身正统性,
虽然太伯奔的吴,跟吴国基本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惹。
先写这样吧~ 虽然还有很多细节没写到,不过太长一定没人看,
于是就只好压一下写洨论文的欲望惹,等等该去吃午餐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