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农会的人士来为例吧。
在农会理事长、农会常务理事这个问题上,黄仁姿作了相关的研究,并出了专书讨
论。一个比较精简、能在网络上找到的版本,是他与薛化元合写的〈战后台湾精英的
连续与断裂:以农会精英为例(1945-1953)〉。他们的研究发现是二二八事件对地方
农会菁英的影响较低,而是1953年农会改革,国民党掌控农会理事长的动作,造成了
农会菁英的大量退出。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对农会菁英的运作模式:他们以守住
原地方农会事务为主,进一步则是参选民意代表。
国民党的接收模式很简单,就是“一切照旧”:台籍法律人士过去当上地方法院判
官,现在就让他接管地方法院;如果以前在农会组合有势力,那就承认他的权力。大
部分的地方菁英,也就依循着相同的模式,以维持、保住既有的领域为首要目标,之
后逐步累积一些能量后向上攀行,以地区性的民意代表、民选首长为目标。
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逻辑,哪个权力更替时不是这样做?就算是现在民主时代的台
北市长选举,柯文哲接手市长之后,也没有提拔什么郝龙彬的人,不是吗?
现在回到很残酷的现实上。请平心静气地看完下面这段话:
由于日本人在统治上对台籍人士的打压,当日本人走了之后,高阶文官的位置都是
空的,没有“台籍行政人才”在附近的位置上。陈仪接手台湾后,很开心地把他信得
过的人都放了上这些位置,只不过他的眼光真的太差了。
请诚实地告诉我,换成是你,你会怎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