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魏扬FB:关于公共领域如何谈‘性’的笔记

楼主: winnerme   2014-12-24 11:23:15
https://www.facebook.com/dennis.wei.90?fref=ts
从“太阳花女王”到“小熊为廷”:关于“公共领域如何谈‘性’”的笔记
.
2014年12月23日 22:45
这次“陈为廷自爆袭胸”的事件,继上次的“太阳花女王疑似援交”事件,再次引爆台湾
大众舆论当中的争论。
针对这个议题,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台湾社会整体而言已经浮现数量可观的讨论,激烈
地争论这样的事件是否会冲击到陈为廷的选情、陈为廷为什么要选择“自曝”、诚实是否
本身就值得肯定,等等。
我认为,在此情况下,没有必要再对“个人”去作更多的批评或护航,因为就“行为本身
”来说,陈为廷所自我陈述的行为已经很清楚了,该接续讨论的是这个行为背后的性/别
结构与权力关系之问题。
我自己本身曾经在清华大学担任过性别平等委员会的学生代表,我相当清楚这个体制处理
性平案件的程序,亦了解在这种处理过程中,真正的性/别压迫是如何在诸如“保密协定
”、“调查程序”等需求之下,被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地带过。
因此我想要分享一下自己这几个月来的观察与想法,包括九把刀、阿基师、刘乔安乃至于
陈为廷这些“公众人物”所带起的议题,尤其是后两个被大众媒体与社会舆论标签、定位
为“太阳花运动公众人物”的人物,接续地成为一波“性/别议题争议”的主角,实际上
是相当值得探究的现象,这对我们揭示了“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等概念,是如何与
“性/别”作为一种结构,产生了矛盾与紧张关系。
1.“性”如何被讨论?
在这几波议题讨论的过程中,“性(sex)”被谈论是确定的事实,但是“如何被谈论”则
是重点。更细致地说,“性”确实是“被公众讨论(discussed by the public)”或是“
公众地讨论(discussed publicly)”,但是否是被“视为公共议题而讨论(discussed as
public issue)”,则值得商榷。
公众人物的“性(sex)”成为议论焦点,无论是“性”的协商与交易,或是“性”的压迫
,或“情欲”的流动与当中的“性实践”,都紧紧扣著这些“公众人物”的知名度,浮现
为许多媒体、大众的议题。然而,虽然看似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些“性”的议题,“性”却
仍然被视为是“不登公共之堂”的话题,被划归为相关“私德”的陋事/小事/甘你屁事,
与“公共议题” 画出界线。
有些人认为讨论这些人的“性”是“转移(公共议题的)焦点”,有些人认为这些人的“
性”是他/她们自己的事,至于“为什么”会有人“需要”性交易,为什么各种亲密关系
中的欺瞒、背叛等的现象如此普遍,为什么性骚扰等性压迫行为持续存在,都甚少被视为
与“公共”相关的议题而讨论。
事实上,虽然说“公共领域”看似对参与讨论的人或讨论的议题毫无限制,但这个概念并
不认为所有的议题都可以作公共讨论,通常只有被认为“事关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
”相关的议值得被严肃讨论。在这种脉络下,“性”以及“性/别”等议题常常被以“这
是个人问题”、“私领域”、“私德”而被切除在公共领域之外。
2.公众的“避性”与“逐性”
但这并不代表社会对“性”没有兴趣,并不代表“公众”不喜欢讨论“性”,实际上“性
”总是被讨论,总是被挖掘。这就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矛盾状况:
公共领域中趋向“避性”,媒体与整体阅听大众则表现出“逐性(追逐“性”)”的欲望。
如此共构了“性”的暧昧,神秘与矛盾性。这种状况使“性”往往脱离人的真实情欲脉络
、社会关系与压迫/被压迫境况,而平面地呈现为小道八卦、耳语、二元化的道德论、花
边新闻等,或者是“性”成为“扒粪”的对象,用来作对“工众人物”的“斗争工具”。
“性”,或者被放置在“私领域”,让大家用揭密、扒粪、嘻笑怒骂、“站内信1000p”
的方式讨论,或者被当成一把从“暗处”射往“明处”的暗器,用“私德”去作“公共”
的斗争,本质上不被视为具有任何揭露“公共问题”的价值。
回到我本文一开始的提问,在这种谈论“性”的方式中,呈现出怎么样的性/别结构?这
种“避性”与“逐性”的共存,如何允许某种压迫性的性/别结构持续存在。
3.性/别结构中的单一叙事的压迫性
在性/别相关的议题中,“谁能说?”、“谁说了什么?”、“怎么说?”等问题,是相
当关键的。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检视当前各种性/别议题的讨论,呈现了相当单一的叙事
结构。陈为廷是能够对他所参与的性/别文本进行叙述与诠释的人,就如同阿基师、九把
刀也是能够对特定性/别文本叙述与诠释者,然而在他们的各种陈述之外,由于某些性/别
主体的缺席与“被缺席”,则依然存在着叙事的空白。而这些叙事的空白,使最终的诠释
权则落到特定性/别主体、媒体、“公民社会”的手中,造成了不均的、单一的性/别叙事

就性/别作为一种结构而言,女性及性/别弱势者如同志、跨性别者,在面对性压迫时,时
常沦为沉默的一方,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本身不愿意去言说,更多时候可能是因为“言说”
会带来---或者“被认为会带来”---二次伤害。
例如,对同志而言,公开地谈论自己因性倾向而遭受的性压迫,可能意味着被迫出柜,乃
至承受遭到整体性/别结构后续压迫的风险。或者,对女性而言,当前的社会舆论倾向检
讨压迫情境中的受害者,例如女性是否因“穿着打扮”,或“特定的言行”才招致性压迫
。或者是,在多数的婚外情案例里,具发言权的行动者往往同时也位处于性/别结构中具
高能动性的节点(往往是异性恋霸权与父权结构的叠合)。种种因素,使位居于性/别结
构中弱势节点的主体,往往在性压迫事件中成为沉默者,他们的叙事根本不成为叙事。
以这次陈为廷所自述的事件中提及的“性平会”为例,相关的司法过程或协调过程,更是
另一种不断呼吁受性压迫者沉默的机制。无论是何种性主体,都被迫在此过程中把自己的
发言权交给“调查委员”、“调解委员”等人,在此情况下,任何形式的公开自我陈述都
被认为是不妥的,因为“事实还没调查清楚”,或是会造成任一方的伤害。我认为正是在
这种过程中,性/别弱势的沉默被创造出来,并且被维持。
因为公共领域的“避性”倾向,使得弱势性/别主体的叙事以各种方式被压抑,或者被认
为“无涉公共利益”,或者被认为“公开讨论会造成二次伤害”,总之整个“公共”倾向
于不谈“性”这个议题中各种敏感的、压迫/解放性的、政治性的面向。而“逐性”的倾
向,则用破坏性的讨论方式,操著各种歧视言论与价值规范,批评、议论特定的人事物,
其目的不是要使性/别结构的压迫性成为公共议题,而是要维持特定的价值观、公共领域
纯净性或达成政治目的,如污名化援交、护航或丑化特定公众人物等。
而弱势性/别主体既已在“公共领域的避性”之下被噤声,在整体社会“逐性”的声浪中
,他们也就更难以在话语权的斗争中取得优势了。
所以,无论是这次陈为廷的事件,或是之前任何涉及侵害、偷拍、“偷吃”的议题,真正
的问题都不是“该讨论”或“不该讨论”,真正的问题是“谁能发言?”、“被怎么讨论
?”。刘乔安是少数能坚持自己作为性/别主体的能动性,而为自己陈述的人,即使如此
,她也承受极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因为积极地为己发言而被批评“作秀”。
回到这次陈为廷的袭胸争议,为什么是由他出来谈论、诠释那样的“性压迫”?又为什么
是由“媒体”与“公众”来接续讨论,沿着“陈为廷的私德”、“参选公职者的道德条件
”来讨论这件事?
4. “性” 被私德化,其“政治性”被“更公共”的价值给掩盖
有些人会说陈为廷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自曝”,是因为若是由媒体爆料,则对受害
者所造成的伤害更大(对陈为廷本人而言亦是?)。因此,剩下的争论似乎就导向“诚实
就是一种勇气”、“他都诚实承认了,就不要再挖掘这件事了,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
害”,或是“这是为了选举才进行的策略性发言”,甚至回到“私德有问题”的论点。
至此,整个议题的讨论逐渐走向“避免媒体爆料、追踪报导而造成进一步伤害”的是非争
议,甚至是“陈为廷是否还具有参选资格”的私德争议,但在上述公共讨论中缺席的关键
问题却是:
为什么“性”总是必须以这种型式浮现于公共讨论的地景之上?为什么能决定议题走向的
是“陈为廷”、“媒体”、“公民”,而不是“结构下的弱势性/别主体”?
我们必须问,当“性压迫”成为议题,而关于性压迫的一切陈述与言说,为何都呈现为“
受压迫主体的缺席”?当关于“性”的“自我揭露”(自曝、坦承)或“被揭露”(爆料
),不断成为性/别结构中具有高度能动性者的“策略性行为(strategic action)”时,
紧接着我们所迎来的便是弱势、边缘性/别主体的被抹灭、被代言与被噤声,而各种“性
”在其发生当下所镶嵌的情境、脉络、社会关系与情欲多样可能,则都因为叙事结构的单
一化而被取消。
整体而言,这即是一种性/别结构:
一方面,“性”被塑造为不容于公共领域的“私德”问题,然而又因为“性”被“私德化
”,使社会一方面在将“性”排除于公共议程的时候,另一方面仍以意淫、窥探的方式满
足自身的好奇心。如此造成性/别结构的“不被检讨(因为“非公”)”,以及整体社会在
性/别方面的持续猎巫与私刑。而在猎巫与私刑过程中,占主导逻辑的仍然是保守道德价
值观,以及“异性恋霸权”跟“父权结构”的合谋。性/别弱势作为性主体,被取消发言
权,无论是愉悦,耻辱或伤痛,都被迫消匿,或者说不出口,或者说了也不被认为值得聆
听,或是被以更切合“公共”的“价值”给压下去,例如“为了台湾的民主”、“为了不
要转移焦点”。
性从来都不只是私德,“私德”的概念就如同某种结界,将某些压迫与失声的痛苦框限与
特定的范畴。一方面阻止了这些边缘主体“公开地”解放自己的可能,另一方面这些主体
依然无法抵御它者奇观式的窥探与议论。
5. 走向“性”的除魅
因此,简短地评论这次的事件:“性主体”为什么在这次的争议中消失了,不仅是被“偷
摸”的“女性”,“感到偷摸欲望的陈为廷”也被“勇敢诚实认错的陈为廷”所遮掩了。
可能具有“主体欲望”或是“处于经济困境”的刘乔安消失了,被“可能说谎”、“可能
想要搏版面”、“可能转移焦点”的“太阳花女王”给遮蔽。似乎一切“性”议题的讨论
,最终都需要回归到这个议题对“公共议题”的贡献或伤害,来决定是否值得大众讨论。
“性”所具有的压迫性、解放性、政治性、社会性面向,一概臣服于“性”的“公共冲击
”或“八卦价值”。
唯有对“性”的“除魅”,使其中的压迫性、解放性、政治性、社会性等面向被正视,才
能避免与“性”相关的一切议题持续被用贬低、避讳却又八卦的方式存在于“公众”的认
知视界。正是借由这些既“避性”又“逐性”的讨论方式,寄居于性/别结构中的单一叙
事倾向被复制与强化了,性/别议题的讨论最终无可避免地终止于“评判道德是非”、“
重申传统性/别价值”、“不要模糊公共议题焦点”等论述节点上,而个别性/别现象(偷
吃、偷拍、性交易、性骚扰等…)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则未被探讨。当最终尘埃落幕,只剩
下一次次的“记者会”、“声明”与“公开道歉”、身败名裂的“公众人物”以及依然沉
默的边缘性/别主体,与他们未曾被听闻的叙事。
作者: ben108472 (ben108472)   2014-12-24 11:24:00
一个陈为廷,让他写了那么多关于性的文章
作者: kurt1980 (大K)   2014-12-24 11:25:00
讲这么多屁话,只要不是对方同意就是错把作者名字遮起来还以为他在为吴育升和王世坚辩护哩
作者: kayama (天山)   2014-12-24 11:27:00
别在秀下限,真丢人
作者: neiger (梦见心地)   2014-12-24 11:27:00
写那么多不如去看刘黎儿。
作者: nnkj (井上吃鸡)   2014-12-24 11:31:00
中国体的文章
作者: yevvi (yevvi)   2014-12-24 11:35:00
先抓去关一关再来讲拉
作者: gundam0079 (随意挑选欢淫试插)   2014-12-24 11:37:00
很标准学院派的分析
作者: AwokeN   2014-12-24 12:07:00
不知道该不该认真看完的文章
作者: GreenSoldier (我是绿小兵)   2014-12-24 12:44:00
屁话一堆的低能儿
作者: lunatich   2014-12-24 13:09:00
这次就不写懒人包了喔?
作者: ebi (Prince Siegfried)   2014-12-24 13:13:00
只赞同一点 性平会的内容不要被轻描淡写带过
作者: mindarla (...........)   2014-12-24 16:13:00
假掰一堆文青屁话 就是要大家原谅摸乳鸽zzz
作者: starfury (红茶与西洋棋)   2014-12-24 17:19:00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社会学论文会头痛的原因:用一堆华丽的词汇去唱高调,绕来绕去玩文字及自以为的逻辑游戏全文其实只有一句话:你们不是当事人就别再砲轰陈为廷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