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晚报╱社论】 2014.03.12 09:10 am
电影KANO(嘉农)成了热门话题,有感动有争议,却提醒了台湾社会:我们对自己的过去
历史,有多么陌生。
历史,在台湾社会被呈现的方式,向来都是没有血没有肉的。大部分人学历史,是在学校
中被迫背诵一些人名、日期,一些简单的归纳统称,例如“日治时期”或“日据时期”。
很少人认真意识到,在这样的名词背后,有活生生的人,过去活过、爱过、奋斗过、迷惑
过、痛苦过、快乐过的人,许许多多人的生活才组成了历史。
因为缺乏这种对历史“有血有肉”的感受,所以虽然有些人看KANO看到流眼泪,也有人听
到KANO里的日语台词就产生厌恶感。其实,不管喜欢或不喜欢,那是历史事实的一部分。
也因为对历史感的缺陷,所以KANO电影中许多史实的考据,从台词、服装到甲子园棒球赛
的规则与过程,出现不少错误。电影制作单位能动用的历史考证资源有限,但既然存在着
重现历史的企图心,就不能简单用“戏剧效果”来搪塞过关。
KANO引起的社会反应,说明虽然才过了不到一个世纪,很多人对当年的历史已经很陌生了
,连藉著电影重现那个时代的种种面向都无法很称职,更何况不同族群存在不同的集体记
忆和历史诠释。但正因为如此,当前这个时代的责任,是以不同面向来完成历史拼图。就
如同对于美军和日军对决的硫磺岛战役,出现了同是由克林伊斯威特所执导的“硫磺岛的
英雄”与“来自硫磺岛的信”两部观点完全不同的电影。“来自硫磺岛的信”也是充满大
量日语对白,但获得了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协会2006年的最佳影片奖,有人说克林伊斯威特
因该片而值得留名为一个伟大的导演。
台湾至今有多少资源、有多少学院人才,愿意以并非出于政治立场,而是还原历史的热情
,去投注于那个时代的研究?没有这样的基础,只从当代政权成王败寇的角度去争辩那个
时代称作“日治”或“日据”,有什么意义?
台湾有使命感的电影人、艺术家、学者,希望能以克林伊斯威特那样对不同族群、甚至战
争对手的同理心,继续参与建构历史的拼图。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540130.shtml
一下子还原史实 一下子戏剧效果 都快搞不清楚是双重标准还是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