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晚报╱社论】
2013.04.27 02:20 pm
历史走到今朝,恰逢辜汪会谈的20周年。辜汪二老皆已羽化多年,哲人其萎,但典型安在
否?
辜、汪逝去的年份,是在两岸对峙已濒于绝境的时刻。辜振甫去世之后两个月,北京制定
了“反分裂国家法”,为可能的军事行动铺陈法律依据,也有人解读是为遏制陈水扁喧嚣
激昂的制宪莽动;汪道涵则于当年年尾登仙而去。
那是2005年,当时的两岸关系可谓严霜骤至,急景凋年,以当时情境,双方一举一动都可
能擦枪走火;是否一发不可收拾而终于干戈以对,绝不仅仅是杞人忧天而已。幸而,那一
年亦有连胡会面,在肃杀的冻土里重埋了一颗和平的种籽,方始逆转了当时的格局。
把20年当成一幅画卷展开可见,辜汪之后,只有两年缤纷的段落,其后是长达13年的浓黑
色块。这段期间两岸曾数度进入紧张状态。而观此13年的变局,实是“一中”与“两国”
这两种主张之间的反复冲撞与拉扯,而几至断裂。
台独建国主张,在今日台湾走到连亲绿人士都不能不承认已失去主流市场的境地;但所谓
“台湾自主”的文化意识却也生根蔓延。可见政治操作不可能长久有效,而社会的集体意
识却似有机体一般汇集出自主的方向。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与陈水扁直陈“一边一国
”,假当时的执政权力欲强度关山,但并非实际可以操作的国家战略。李登辉的两国论最
后被迫以一篇国庆谈话,回到一中各表的政治叙述;而陈水扁则是政毁人息,制宪正名连
昙花一现都谈不上。然则,两岸在这样一场风暴中,将九二共识与当年辜汪会谈的成果冰
冻十数年之久。在千折百回之后,回首再看辜汪,应该叹息不该当初?还是庆幸终于可以
再度看山是山?
辜汪是在“各自以口头表达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之下互动,二人各自形成君子典范。辜
汪会谈后的20年漫长岁月之中,两岸关系几度起伏与祸福得失,在如今蓬勃出现的“辜汪
会谈20周年纪念”各种讨论中多已详细臧否。辜汪已乘黄鹤去,两岸几经柳暗花明才终于
形成的和平互动模式希望能深耕扎根。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859812.shtml#ixzz2RjF6ZsaJ
2005年两岸逼近战争?这岂不是造谣?
再者1996年李登辉当选总统,2000年政党轮替,就被说成是“13年的浓黑色块”,这是怎
样?只有大中华主义者才有“缤纷的段落”?又在造谣?
整天战争威胁论...2005年连战去北京"沟通",岂不落实了北京制定反分裂法的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