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穿了还不就是台湾史的老梗问题:“内地化”vs.“土著化”,“奠基者论”
vs. “台木论”
比较“本土意识”的人对清末刘铭传的新政一向都是没好话评价不高的,而对
日治时期诸如后藤新平这些人给予比较高的评价。
ps.
(一) 内地化
1978年,李国祁在台大历史系举办“台湾史研讨会”上,提出<清代台湾社会
的转型> ,指出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台湾的近代化设施,是学自中国,因此
认为台湾的近代化是向中国的内地化。
(二) 土著化
陈其南在〈土著化与内地化:论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发展模式〉(《中国海洋发
展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 1984 年)则认为认为清代台湾社
会乃是逐渐发展出一套异于中国本土的本地文化。整个清代的台湾史演进可以说是
来台汉人由移民社会走向“土著化”变为土著社会的过程。
(三) 奠基者论
民间台湾史学者杨碧川在民国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五月在党外杂志《生根》
上以笔名“高伊哥”发表了<后藤新平:台湾现代化的奠基者>,介绍日本殖民统
治台湾的代表人物--于明治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西元1898-1906年)间担任台湾
民政长官的后藤新平在上任的八年间奠定日本殖民统治基础的各种措施和政策。杨
碧川借由介绍后藤新平在台推动的各种统治措施和政策,肯定他为日本帝国主义的
发展及台湾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并在结论中提出台湾人被迫现代化的论点。
杨碧川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打破当时原有官方的抗日史观对于日本统治台湾
史实与全盘否定,正式提出了对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之肯定论以及台湾人被迫现代化
的历史观点。只是作者在文中过份凸显后藤新平“现代化”基础建设的理性和文明
面向,较为忽略了日本殖民统治手段的暴力方式,加上文章副题以“奠基者”这类
的称誉之词评价后藤新平,不免引发学者对文中呈现的“统治者史观”以及“被殖
民心态”的争论。
(四)台木论
民国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三月,《夏潮论坛》杂志刊行了旅日台湾史学者
戴国煇的<研究台湾史经验谈>,文中介绍他长期批判的战后日本殖民地统治歌颂
论,特别是“后藤新奔驰台神话”,进而抨击部分台籍知识份子的崇日言论与心态
。他在文中特别强调清末台湾的社会经济与洋务运动作为日本治台“前史”的历史
重要性。他认为清末台湾本土社会经济的基础,特别是刘铭传的新政设施为日本殖
民当局提供了“台木”,方便其在台湾“移花接木”,开展了“台湾式殖民地型态
的经济成长”并获得成果。文中戴氏更是批判日人的“统治者史观”。
戴氏的论点对于修正日本史学界及舆论的台湾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可惜的是“
台木论”在“台湾近代化论争”中往往成了具中国意识论者批判日人“殖民统治神
话”与台人“被殖民心态”的主要修辞策略,而未能落实在研究与实证分析中。
当然,讨论这些东西时,要不牵涉到或受到自身政治立场或意识型态的影响,
就跟要求McLaren的车又快又稳不会掉东掉西一样的困难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