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面试时,人资容易中几枪?

楼主: min1119 (你好我是老吴)   2018-10-31 16:14:08
原文网址:https://wp.me/p9OPpl-87
职场观落阴/DT
毕业季已过一段时间,也代表各大企业对于新鲜人的招募活动暂时告一段落。由于从事人
资职务的关系,常可从其他人资伙伴的口中听到关于求职者面试时的各种“特殊事蹟”,
除了增广见闻外,也互相如何应对这些“特殊事蹟”。
但难道只有求职者会有特殊事蹟,人资就不会有吗?当然不是!在网络、社群高度发达的
现在,有关人资的吐槽/中枪点只会比求职者多。以下试就个人亲身体验及参考网友经验
分享几个面试时人资容易中枪的地方。
第一枪,专业度不足
邀约面试不专业:
当人资好不容易在茫茫履历海中找到合适的求职者,正准备进行面试邀约时,最容易被开
的第一枪就是在邀约时不专业的表现。常见的状况有提供错误的应征资讯,或是错误的面
试时间/地点。例如求职者明明是应征研发工程师,却在Email中写着“感谢您应征本公司
人资专员的职缺…”。看到这样的低级错误,求职者心中的OS应该会认为找阿嬷来当人资
都比较强!另外,错误的时间/地点虽然可以靠着及时更正弥补,难免还是会给人不专业
的印象,要是太晚更正,导致求职者需要调整行程,更是会让人对这间公司的专业打个问
号。
面试问题不专业:
在面谈前,正常都需要对求职履历做一番准备,才能针对履历中的疑点或需要更深入了解
的地方进行题问。避免询问一些履历上已经写得清清楚楚的事情,给求职者一种“你有认
真做功课吗?”的疑问,或是问些和职务完全不相关的内容,让求职者搞不清楚今天到底
是来面试还是来相亲的。
和面试问题不专业相反的,就是面试问题太过刁钻,以考倒求职者为乐,而不是真的想要
测试求职者的能力。或是明明可以请用人单位协助面试专业能力,人资硬要帮着出考题,
这样也会让求职者认为公司对这个职缺不重视而打退堂鼓。
第二枪,面试三长两短
所谓面试三长两短,就是投履历后等待回复时间长、等待面试时间长、面试后等待通知时
间长,以及通知面试时间短、实际面试时间短。既然都叫三长两短,可想而知要是有这样
的状况,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投履历后等待回复时间长和面试后等待通知时间长的状况类似,就是让人不晓得究竟是有
没有机会,就算资格不符或遗珠之憾,至少也要有个Email通知,而不是像石沉大海一样
渺无音讯。不过现在的求职者同时至少都会有两间以上的公司投递履历或邀约面试,所以
延迟回复的时间,也就是让求职者更容易琵琶别抱而已。
比较常招致求职者批评的是等待面试时间长,明明只是一两个小时的面试,却让求职者等
上三四个小时。或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才告知求职者因主管临时有会议,需要另外安排
面谈时间。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而人资就成了第一个中枪的对象。
撇除真的有紧急状况非本人处理不可,这种已经预先安排好的行程,除了设定提醒外,主
管本身对面谈的重视程度也是关键。毕竟求职者的时间也是同样宝贵,若不重视面谈,则
人资安排再多提醒、流程再缜密都会因为主管的不重视而徒劳无功。
至于两短的第一短,通知面试时间短指的是邀约面试的时间和实际面试的时间间隔太短。
本鲁曾经在上午接到一个面试邀请,对方居然询问我当天下午是否能够前往面试(而且我
还没有投递履历给这间公司)!这固然有可能是个测试临场反应的好方法,但就像工作中
临时要约会议一样,没有事先通知,谁有办法整天没事就为了等你的电话呢?
第二短-面试时间过短,代表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挖掘出求职者真正的状态。以行为
事例面谈来说,一个询问过去行为的问题通常会跟随着至少二至三层的追问问题,若这个
职缺需要观察的面向不只一个,则所需时间只会增加。个人经验至少都要花个三十分钟才
有办法有初步的结论。除此之外,每一次的面试都是双方挪出时间才能有交集,同时求职
者也必须多花额外的交通时间才有办法进行面试,在双方时间都一样宝贵的前提下,又如
何能只凭十分钟的交谈就断定一个人适不适合呢?(当然不否认还是有天赋异禀、看人奇
准的大师,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枪,威~没礼貌
基本礼仪没做好
人资是求职者接触公司的第一道关卡,若连基本的礼仪都没有做好,会让求职者认为公司
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员工,即便录取了,也很有可能因此而打退堂鼓。
在求职者抵达后等待面试时,递上一杯水,如果等待的时间较长,送上一两本杂志期刊,
面谈结束后感谢求职者抽空前来并送他至大门口(或电梯口),都是非常基本且常见的行为
。被和善对待,求职者在面谈过程中自然就能放松心情,避免产生防卫心,对面试的问题
也较能放开心胸回答。
面谈时不尊重人
这和基本礼仪有点类似,但是在面谈的方式或问题给人不尊重的感觉。有的人资在进行面
谈时,对求职者的回答有疑虑,或是想要针对求职者的回答做追问时,态度过于咄咄逼人
,或是求职者明明已经面有难色或不方便回答,还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虽然在行为事例
面谈中需要追问细节,若问题太过刁钻或为难,轻则无法得到真实回答,重则有可能让求
职者将公司列为黑名单,接下来就等著在PTT或爆料公社看到公司曝光了。
除了问题刁钻外,也有的主管喜欢用压力面谈法来测试求职者的抗压性。这种方式固然有
一定的效果,但操作得不好也有可能引起求职者反感,下场同样是等著公司上PTT或爆料
公社了。
其实面试就像相亲一样,彼此都要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借此获得对方的青
睐。若在互动过程中摆架子、装高冷,甚至不尊重对方,结束后应该立马就会被列为拒绝
往来户。尤其在社群媒体发达的今日,各种靠北社团林立,一个不小心,隔天就会成为乡
民议论的焦点。这样不仅无益于对人才的招募,更损害公司的形象。表面上是求职者有求
于公司,实则双方还是站在同样的高度,唯有保持平等,以客观的态度面对求职者,才能
避免不必要的问题产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