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林慧贞
摄影/杨子磊、余志伟
设计/黄禹禛
核稿/方德琳;责任编辑/黄钰婷
3.完整新闻标题:生态冲突篇
野外栖地谁的家──犬杀频传,游荡犬与野生动物冲突下的生态与公卫危机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vntuekn.jpg
游荡犬咬伤野生动物的事件频传,不仅造成生态冲击,学者更担心扩散传播狂犬病。(摄影
/杨子磊)
游荡犬在野外数量增加,从北部的阳明山、中部的石虎栖地,到高雄的寿山,穿山甲、石虎
、山羌等台湾原生野生动物,都传出遭游荡犬攻击的案例。阳明山上的野生动物甚至为躲避
猫狗攻击改变日常作息,寿山的山羌更是锐减9成,出现区域灭绝可能。
游荡犬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在这5年开始获得重视,但尽管研究人员用各项数据、影片
、照片,证实游荡犬的威胁,上从中央,下到地方政府,对游荡犬管理还是束手无策。
研究人员担心,除了生态浩劫,人畜共通的“狂犬病”病毒长期流通在台湾野生动物身上,
若放任其和游荡犬冲突,届时狂犬病若传到犬只身上,甚至出现变异,受影响的将不只是动
物,人类也难逃一劫。
对林裕杰来说,寿山是他和儿子大自然的启蒙。有一次他带着小学三、四年级的儿子爬寿山
,遇到一只迷途的小山羌,绕着他们的脚,小小的山羌身上斑点未褪,就像卡通里的小鹿斑
比,可爱极了,儿子兴奋得大叫。他们流连在寿山一起观察山羌、猕猴,走遍寿山各个角落
,儿子甚至立志长大后要研究生物。
过了7、8年后的现在,林裕杰儿子已读高二,而寿山的山羌愈来愈少、游荡犬愈来愈多。偶
尔发现山羌时,甚至只剩冰冷的尸体。
当野生动物遇上游荡犬猫
https://i.imgur.com/DuxaV5p.jpg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里一只小猕猴遭游荡犬咬伤,犬齿穿透小猴皮肤伤及肌肉,造成内外出血
,母猴不知小猴已经死亡,仍努力帮牠清理伤口。(摄影/林裕杰)
寿山山羌10年少9成,面临“区域灭绝”危机
根据寿山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处(简称寿管处)委托的调查,寿山地区的山羌相较10年前,大
减超过9成,其中游荡犬是造成山羌数量下滑的主因。
林裕杰住在高雄凤山,喜好大自然的他,每周都往高雄市近郊的寿山跑,骑上半小时机车也
不嫌累。一开始他观察到民众喂食猕猴,造成猕猴过度亲近人类,便开始当起志工宣导禁止
喂食;但6年前的一起意外,让他将目光放到游荡犬:
“看到5、6只狗在围攻一只山羌,我冲进狗群、抱着山羌就往山下跑,送到寿山国家自然公
园筹备处,转送动物园治疗途中却回天乏术。”
事隔多年,他依然清楚记得那些血腥的画面、山羌凄厉的叫声,下山后他发现许多人盯着他
看,才惊觉自己浑身是血──山羌被游荡犬从背后攻击,屁股已经血肉模糊,染上了他的衣
服。这样的场景在往后几年不断上演,林裕杰手机里被游荡犬攻击的山羌、猕猴照片愈来愈
多。
https://i.imgur.com/lXiKylM.jpg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里的山羌,遭游荡犬攻击致死,数量急遽下滑,已出现区域性灭绝的可能
。(摄影/林裕杰)
寿管处曾在2021年委托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颜士清,在寿山地区每500公尺就设
置一台自动相机,共设65台,调查游荡犬与山羌族群现况。2014和2018年中山大学用同一方
法调查的数据发现,2014年山羌是寿山出现指数(又称OI值)最高的动物,2018年微幅下滑
;而狗的OI值,在2014~2018年间大幅攀升。
2018年起寿管处开始对犬只做高强度的TNVR后,在2021和2022年的调查中,游荡犬相对OI值
却没有明显减少,山羌的OI值则大减92.6%,相较2018年的研究,现在剩不到1成,推估数量
仅剩50~63只。
https://bit.ly/41HpaGY
“我们看到数字也很讶异,多方交叉验证,寿管处在2013~2022年有41件山羌遭狗攻击通报
案件,但2020~2022年总共只有3件,”颜士清表示,这显示山羌的数量的确大幅下滑,也
有许多每天到寿山的在地人,不约而同地指出山羌变少了。
虽然还无法直接验证原因,但以现行资料来看,游荡犬的空间分布或活动时间,都和寿山的
野生哺乳类动物明显重叠。狗的OI值在2014和2018年变高,2022年些微下滑,“这就是一种
猎物跟掠食者的波段关系,两者的指数会有一点点时间差,”颜士清解释,猎物很多时,掠
食者也会因为吃得饱而数量变多;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掠食者太多,猎物变少,掠食者跟着
变少,推估游荡犬是造成山羌数量下滑的主因。
根据自动相机分析推估,目前寿山约有411~444只狗;若是由研究人员徒步或骑车记录,分
析出来的犬只高达419~806只。若进一步细看寿管处的犬只攻击伤亡通报,2013~2016年间
,山羌通报案件合计13件,但2017年零扑杀政策上路后,通报数量单年就来到新高11件,20
18年也有11件,随着山羌族群数量下滑,2019年后通报量才锐减。颜士清在研究报告中建议
,游荡犬对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山羌已出现区域性灭绝的可能,必须加速对犬
只数量的控制,除了搭配高强度的犬只绝育政策,更应积极移除当地犬只,“若还要再等待
多年,野生动物族群很可能再也无法恢复。”
https://infogram.com/1p7vpzyxgmg7k1czv9ev29vq2ean75wm1z0
阳明山小型原生哺乳动物,为避开犬猫改变作息
游荡犬不仅造成野生动物伤亡,也影响到牠们的作息。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
与中兴大学的多位学者,2012~2017年在阳明山国家公园架设自动相机,并在2019年将此长
达6年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颜士清也是其中一
员。
研究团队比对9种台湾原生哺乳类动物(水鹿、山猪、山羌、穿山甲、麝香猫、白鼻心、鼬
獾、台湾猕猴、台湾野兔),与游荡猫、犬的活动时间,发现在4~7月时,部分动物和游荡
犬活动重叠时间明显下降,而这时间正好就是野生动物繁殖季节,不过水鹿、山猪等体型较
大的动物就没受到影响。这是台湾首度有人以长期的科学化研究,证实游荡犬猫对原生哺乳
类动物的影响。
颜士清推测,或许体型较小的动物们,需利用这种暂时性的回避策略,降低幼兽被捕食的可
能;但根据国外研究,野生动物改变作息,可能导致牠们错开原先适合取食的时间,进而可
能内分泌失调、长期饥饿,甚至因为和其他个体距离过远,降低繁殖机率。
犬只攻击已成穿山甲最大威胁
https://i.imgur.com/sGScpou.jpg
特生中心统计,2018年后,大约每两只救伤的穿山甲,就有一只是受到犬只攻击。图为救伤
治愈后,在特生中心内受训等待野放的穿山甲。(摄影/余志伟)
综观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简称特生中心)野生动物急救站统计的野生动物遭犬只
攻击案例,2014年之前,每年大约仅有10只出头,但之后却一路攀升,到2020年已超过40只
,被攻击最严重的就属珍贵稀有保育类动物穿山甲。
《报导者》在2019年曾撰写穿山甲保育议题,造访特生中心野生动物急救站时,兽医师正在
喂食一只出生仅45天的小穿山甲,牠的母亲就是遭游荡犬咬伤,拚命生下孩子后却不幸死亡
。当时急救站留置的7只穿山甲中,有5只都是被犬只攻击,研究员詹芳泽忧虑地说,犬只攻
击已经取代兽铗成为穿山甲最大威胁。
特生中心分析1993~2022年穿山甲被送到急救站的原因,受“犬只攻击”的只数在2018年后
大幅成长,连续5年每年都有20只左右,是过去的3倍,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陷阱”。在20
18年后,大约每两只救伤的穿山甲,就有一只是受到犬只攻击;而一只穿山甲遭犬只攻击后
,疗程动辄2个月以上,消耗的救伤人力与资源非常庞大,甚至出现野放后,再度因为狗咬
被通报入院的悲惨案例。
种种迹象都显示,2017年推动零扑杀政策后,游荡犬只对穿山甲造成巨大影响。穿山甲生活
在台湾的中低海拔浅山地带,几乎和游荡犬分布地区重叠,遇到危险时会蜷曲成团,原地不
动,以身上坚硬的鳞片保护自己,但遇到拥有利齿、成群结队的游荡犬们却莫可奈何。许多
进入特生中心的穿山甲都被咬断了尾巴,鳞片底下柔软的身体布满一个个被利齿啃咬的小洞
。
https://infogram.com/1p1q2rrjr3r601bmz62q356vgpt6nzvv5nd
穿山甲的命运,反映了台湾中低海拔生态普遍面临的游荡犬只威胁。自从2013年在鼬獾身上
验出本土绝迹50年的狂犬病毒后,农委会林务局从2015年起,在鼬獾主要栖息的中低海拔广
设自动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族群量。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教授翁国精,2020年
曾受林务局委托,分析全台183个长期监测样点,发现在其中142个样点都拍到狗的踪影,比
例高达77.6%,且从2017年后显著上升,正好是零扑杀政策上路第一年。
狗在中低海拔与许多小型哺乳类动物如石虎、穿山甲“共域”的情形相当普遍,其中濒临绝
种的石虎甚至达到100%,也就是每个拍到石虎的自动相机也都会拍到狗,不过石虎和狗的OI
值并未有显著相关。穿山甲与狗的共域也不遑多让,达到85%,而且穿山甲的OI值与狗明显
成反比,狗愈丰富的地方,穿山甲愈少。研究团队特别提醒,石虎和穿山甲与游荡犬冲突必
须特别注意。
林裕杰观察,游荡犬除了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还会争夺资源,例如寿山较缺水,附近的台
泥蓄水池是少数水源处,吸引许多游荡犬,甚至喂食者也会去那边装水给猫狗喝,无形中也
与山羌和其他野生动物竞争水源。
零扑杀、收容量能不足,生态敏感区也难“清零”
https://i.imgur.com/f9UuByP.jpg
位于屏东的台湾爱狗人协会,协助寿山国家自然公园结扎、安置游荡犬,但自家收容所已经
满满都是狗,不时还要承接非法繁殖场救援出的小狗,能安置游荡犬的空间有限。(摄影/
杨子磊)
游荡犬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已不是新鲜事,随着社群平台发达,野生山羌、石虎,甚至鸟类
遭受犬只攻击的画面才终于呈现在民众眼前,也让过去隐身在山林中,长期不受关注的游荡
犬生态问题浮上台面,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保育人士的对立亦愈趋严重。
不过在去年(2022)12月28日农委会主办的游荡犬只管理策略会议中,动保和野保人士虽然
依旧在喂养游荡犬只、恢复扑杀等问题上针锋相对,但对于移除生态敏感区的游荡犬,却难
得达到共识。
2017年零扑杀政策上路后,TNVR成了农委会和全台地方政府的重点政策,然而颜士清曾调查
,寿山地区犬只结扎率虽高达85%,但若要族群消亡,仍得花上17年,而且每年需维持85%高
强度绝育率,且只要每年有50只个体移入就会失败;不过若加入移除安置策略,假设每年持
续新移入100只个体,但也移除100只,同时维持85%绝育率,8年后就可成功控制族群,每年
仅需持续移除新移入个体。颜士清说:
“TNVR是不得不的方法,但不能是唯一方法,要搭配移除,否则野生动物可能等不了那么久
。”
许多专家学者,甚至动保团体都建议,可以针对生态较敏感的区域优先移除游荡犬,例如国
家公园、寿山国家自然公园等,寿管处过去委托动保团体结扎游荡犬后,通常仍放回寿山,
但近年由于山羌数量锐减,加上颜士清的研究,去年寿管处找上经营民间收容所的动保团体
“社团法人台湾爱狗人协会”,要求他们结扎后安置收容游荡犬,不要再放回原地。
“但一年安置不到百只,就算一年安置40只好了,要10多年才能完全移除,”寿管处副处长
洪启源相当无奈,归根究柢是收容量能不够。他表示,零扑杀政策上路后,收容空间不够,
像高雄市动保处就不收寿山送过去的狗了,千拜托万拜托,收容所就是没位置。协助寿管处
的爱狗人协会理事长颜杏娟也同样无奈,狗园里已经满满都是狗,有时还要支援紧急收容受
虐动物的案件,量能实在有限。
台湾山区型的国家公园都位在高山,寿山是台湾国家公园体系中,第一个以浅山为定位的地
方,当初设立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为了保护浅山生物,但讽刺的是,寿山山脚下就有好几处空
地、停车场,长期聚集游荡犬,寿管处一移除辖区内游荡犬,迅速又有其他狗补上位置,承
办人员形容“就像持续注水的水缸,不断舀水,水却不会变少”,已寻求市府动保处合作,
希望区外也能做好结扎、收容,避免源头不断增生,但动保处受限人力和收容位置不足,态
度并不积极。
国家公园体系的寿山尚且如此,其他完全在保护伞之外的浅山地区,保育状况自然更差。例
如仅少数分布在苗栗、台中、南投一带的石虎,主要栖地不隶属任何保护区,仅能依靠地方
政府,用一般行政程序管理游荡犬,但地方政府不积极,游荡犬攻击野生动物事件仍频传。
颜士清认为,对于已经划定为特殊保护的区域,可以用更强的法条管理,但许多浅山地区就
得仰赖保育类动物如石虎和穿山甲,作为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保护栖息环境,
也保护其他物种。
林务局曾在2014年企图在苗栗划设近3万公顷石虎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但牵涉许多私有
地,当地居民担忧影响未来开发,强烈反对,至今仍未划设,未来预计将保护范围先限缩到
国有林约6,000公顷以下。2020年台湾之心爱护动物协会也与台湾石虎保育协会合作,在石
虎出没区执行母犬绝育计画,不过结扎后仍以回置为主,并未收容。
这也是目前保育政策遇到最大的难题,即便划设了保护区、针对特定物种执行游荡犬管理措
施,最后仍卡在收容量能不足。经常参与地方政府、国家公园、林务局会议的台湾动物保护
行政监督联盟祕书长何宗勋认为,要打破这个死胡同,必须精准设定优先级,例如生态热
点优先清查当地游荡犬数量,设定移除2,000只狗,就要制定2,000只狗的收容计画,盘点公
立与民间收容所量能,政府机关工作犬需求,加强民众认养计画,例如广设领养站、里办、
校庆认养等等。
不过这些都需要跨部会、中央和地方合作,何宗勋认为,现在从地方到中央政府本位主义都
太重,导致移除成效不彰,像是农委会内部就没有整合好畜牧处和林务局:林务局呼吁在生
态敏感区不要喂食、回置犬只,但畜牧处补助地方政府猫犬结扎后,却没有依照当地生态、
游荡犬身体状况,制定回置的指标或SOP,地方政府仍将结扎好的狗放回生态敏感区。
法规工具有限,野保、动保冲突难解
https://i.imgur.com/sZsxbAN.jpg
农委会畜牧处动物保护科科长郑祝菁认为,地方政府动保人力有限,人犬冲突就处理不完了
,面对动保和野保冲突,保育机关应协力合作。(摄影/杨子磊)
《报导者》实际访问畜牧处动物保护科科长郑祝菁,她不断强调要给地方政府弹性,让地方
考虑自己的区域特性,判断适合的回置地点。对于犬只和野生动物冲突,她则认为应该要回
归《野生动物保育法》(简称《野保法》):
“野生动物发生问题,应该是当地主管机关、当地林管处要说出来、制定策略,《野保法》
明文规定他们要保育濒危动物。”
她无奈地说,地方政府和保育机关也要协力合作,不能都只寄望动保处来抓狗,动保处光处
理人犬冲突,人力就有限了。
去年7月在“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有民众连署提出“恢复流浪动物安乐死与规范喂养
流浪猫犬”,但是反对方也随即连署“反对‘恢复流浪动物安乐死与规范喂养流浪猫犬’提
案”,农委会在今年(2023)1月15日回应,仍维持一贯态度,认为野生动物冲突应回归林
务局主管的《野保法》,特别指出《野保法》14条规定,“逸失或生存于野外之非台湾地区
原产动物,如有影响国内动植物栖息环境之虞者,得由主管机关迳为必要之处置。”
林务局保育组组长罗尤娟表示,林务局在2022年10月,已将野生动物受游荡犬猫影响救伤的
点位,提供给动保单位,也协调苗栗县政府及台中市政府,在石虎出没热区捕捉游荡犬只、
绝育和移除,并和嘉义县政府合作,在阿里山捕捉和绝育游荡犬猫,另外也通知做犬只结扎
的动保团体、地方政府,不要将狗野放到山区、保护区、河滩地。
然而从实务面来看,野保单位手上的法规工具相当有限,罗尤娟表示:
野保相关法规没有办法处置犬猫,“犬猫一旦被抓起来就要回到《动物保护法》规定”,野
保单位只能协调动保单位捕捉犬猫,后续的收容仍需要动保单位处理,“我们使不上太多力
气。”
跨越边界的病毒,游荡犬的下一个隐忧
https://i.imgur.com/1VvCCyO.jpg
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陈贞志担忧,野生动物身上有狂犬病毒,游荡犬咬
伤野生动物,若狂犬病毒变异,传到狗身上,再到人就不远了。(摄影/杨子磊)
行政机关有属地之分,但游荡犬可不认县市、保护区的界线,当人类还在用法律、区域理清
权责时,看不到的病毒正在悄悄跨越边界。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陈贞志
2018年发布一篇报告,指出猫、狗身上的疾病会传染给石虎。他检测17只遭路杀的石虎,发
现高达82.4%都感染食肉目动物小病毒(parvovirus),进一步检测石虎栖地周遭的猫狗,
发现30只游荡犬猫中,29只都带有小病毒,且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和石虎完全相同。
这项惊人的发现,让陈贞志意识到原来石虎遭路杀不仅是意外,这些罹病石虎都有肠道黏膜
发炎坏死、淋巴球降低等小病毒典型症状,追踪没被路杀的石虎感染小病毒比例仅33%,显
示小病毒可能让石虎身体虚弱、行动缓慢,间接造成路杀。陈贞志进一步解释,小病毒在石
虎幼兽的死亡率更高,但小石虎通常在隐密的窝里死去,不易发现,小病毒对石虎族群造成
的影响可能比目前研究还要广。
陈贞志也追踪石虎栖地附近的游荡犬,发现迁出和迁入的速度之快,“这个月调查看到的狗
,下个月又不同了。”研究团队曾经想找没有游荡犬只出没的地方做石虎调查,却发现苗栗
找不到没有狗的地方。虽然收容位置不够,但他认为,石虎栖地仍应列为犬只优先移除区,
甚至为当地犬猫打小病毒疫苗:
“发现病毒威胁就要先行动,科学研究来不及了,对保育类动物,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除了流通在动物身上的病毒,野生动物学者们内心还有一个更大的隐忧:狂犬病毒。狂犬病
是一种人畜共通疾病,哺乳类动物如猫狗、鼬獾、白鼻心等等都是宿主,发病后可能会攻击
其他动物,人类9成以上都是透过犬只传染,若没有适当治疗,死亡率将近100%。台湾在195
1年曾有238起民众感染狂犬病的纪录,病毒在1961年绝迹,2013年却在鼬獾身上检出。
农委会自2013年开始定期监测狂犬病疫情状况,目前仅2013年一例被鼬獾咬伤的幼犬检出,
其余5,766例犬只皆未检出,但10年来鼬獾阳性比例达33%,而根据翁国精教授的研究,犬只
和鼬獾共域的比例高达77%,特生中心在2020年的数据也显示,因为被犬只攻击而进到救伤
中心的动物中,有6%是鼬獾。兽医出身的陈贞志直言:“我非常非常担心。”全世界狂犬病
传染途径大多从狗到野生动物,再传回到狗身上,台湾现在限定在鼬獾,还可以防御,但如
果病毒变异,传到狗之后,再到人身上就不远了。
颜士清也同样担心,“狂犬病未来传到狗,我不意外。”虽然是生态学者,但他对于以保护
生态的诉求改善游荡犬只问题,却没有信心,他认为大部分政府单位和民众,对生态都没那
么重视,和自身相关才能引起注意,如果要切入这议题,还是得从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着手
,才可能成功。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bit.ly/3N0qE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