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国学者罕见发声,警告世界恐再次“走上不归路”
斯影/BBC中文
2022年3月1日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遭国际社会唾弃。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甚至在官方场合避免使用侵略一词。 在中共严格控制的公共空间内, 也几乎是一边倒
地支持普京(普丁)政权, 为俄罗斯辩护,指责美国及其盟国借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挑
衅莫斯科。
但近日, 五位中国著名历史学者罕见发表联署信,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并表
达对乌克兰人民的同情,呼吁反战。
“无论俄罗斯有千种理由,万般借口,以武力入侵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对以联合国宪章为基
础的国际关系凖则的践踏,是对现有国际安全体系的破坏,”几位中国历史学教授写道。
“历史上的巨大灾难往往源于局部冲突。”
这封信26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微信上发布,几小时后就遭到中国网络封锁,目前只能在外网
看到。
香港大学历史学教授徐国琦是其中一位签署者。他在BBC中文的访问中直截了当地指出,
“侵略就是侵略,不能指鹿为马”。
签署公开信的还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清华大学
历史系教授仲伟民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雁。
“不归路”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密切,与乌克兰也有紧密的经济往来。北京至今没有公开谴责
俄罗斯的侵略行为,甚至避免使用“入侵”一词,而多用较委婉的辞令督促各方对话。许
多官方媒体在报道中采取了较为亲俄的态度,对乌克兰方面的支持则较为少见。
与此同时,在受到严格审查的中国社交媒体上,亲俄反美的情绪以及对乌克兰女性的调侃
大量出现。许多民众站在俄罗斯一边,指责美国及其盟友利用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一诉求挑
衅罗斯。
“我们希望呼吁理性、呼吁良知,也呼吁大家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陷阱”,徐教授说。
五位教授在公开信中表示,“连日来,互联网即时直播战况:废墟、炮声、难民……乌克
兰的伤口深深地刺痛了我们。作为曾经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家破人亡、饿殍千里、割地
赔款……,这些苦难和耻辱铸就了我们的历史意识,我们对乌克兰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
徐国琦教授专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形容一战是欧洲大国“梦游般地走进战争”,而
一旦战争打响,就是一条不归路。
他说,一战开始时,年轻人觉得好像是场成人礼,大家踊跃报名参军,觉得到当年感恩节
就能回来了。但没想到,战争持续了数年,导致包括德意志帝国的四大帝国瓦解,大英帝
国和法兰西共和国两大强国开始走下坡路。
“战争的走向不是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以一个国家有多少原子弹、导弹和部队所
决定”,徐国琦教授说。
他还引述二战等历史进行诠释。1941年日本向美国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以为能够得逞
,结果日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两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再比如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
富汗,十年后苏联解体。
“我们觉得,如果在21世纪还回到18世纪那种野蛮战争,去侵略另一个国家,这对人类文
明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作为历史学者来说,我们认为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是历史在
重演。今天的重演就有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走上不归路。” 徐国琦教授说。
他与四位历史学者在公开信中呼吁,“我们坚决支持乌克兰人民保家卫国的行动。我们担
忧俄罗斯的武力行为将导致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局势的动荡,引发更大范围的人道主义灾难
。”
这份公开信受到法国历史学者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的赞赏。他在推特上称几位
教授是“中国历史学家的骄傲”。
徐国琦说原本希望公开信能够吸引其他学者一起签署,起到反战和维护国际惯例的想法,
但没想到很快遭到封杀。
几位教授也遭到攻击。
在社交媒体微博上,仍可以看到民众对几位教授的批评。目前拥有超过155万粉丝的热门
时事博主“帝吧官微”贴文表示:“今天美国海军还在挑衅我们,把军舰从台湾海峡开过
,你们为什么不发表态度呢?...... 如果反战、反霸权,请不要选择性的发表态度,不
然会让人反感,甚至有点传谣的感觉。”
截至28日,该贴文获得1万人点赞,超过600人转发。贴文下不少留言称几位教授是“奸细
”、“叛徒”、“颜色革命”等。其中一位说,“反战不反美,心里必有鬼”。
徐教授说,“民族主义导致了20世纪一系列战争和冲突,一战、二战都是在狭隘的民族主
义之下造成的。狭隘、盲目的民族主义不仅对中国,对所有国家都有风险。”
中国大陆的学术环境近几年来饱受非议,不时有教授因发表言论而遭受处罚,学生举报老
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当问到是否有此担忧时,徐教授说:“我们当时的出发点就是,在
一片喧嚣之中,我们历史学者应该有一点自己的独立思考,思考最后的结果对我个人来说
不是考量,对他们来说,我想也应该是这样。”
“他们几位在大陆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我想不管怎么说,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天平,况且
我们是反战、维护和平而已。大学教授本来的责任就是启迪良知,维护正义,如果都是宣
传机器,那还要学者干什么?” 徐国琦说。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056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