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vidwales (cluster)》之铭言:
: 最新的nature文章 (2020/10/14)
: 在外加压力267 Gpa 下
: 相变温度 287.7k
: 零电阻和麦斯纳效应都量到了
还没仔细看这篇内文
不过可以简单讲一下这系列研究的脉络
实际细节有待板上其他大神补充
一般在传统BCS (Bardeen, Cooper, Schrieffer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理论中
电子是透过晶格振动的牵引得到吸引力
进而产生Cooper电子对并在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形成超导
临界温度的公式是
Tc = omega_D e^{-1/lambda}
其中omega_D是晶格震动频率的尺度Debye frequency
lambda是电子间的吸引力
在一般思维下是希望透过提升电子吸引力来提升超导温度
像是在这二三十年比较红的铜氧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
(虽然他们可能不是透过晶格振动产生吸引力的)
但另一个方法是提高Debye frequency omega_D
因为omega_D^2 ~ 1/晶格原子质量M
物理学家便开始想
是否能使最轻的原子 氢(hydrogen) 固化
利用它的振动态来产生比较高的Debye frequency
因而形成有很高温的超导体
这系列研究实验应该从前几年就开始了
主要是透过对氢化合物(化硫之类的)加压来在高温时产生固化氢
这次的文章主要卖点是在一系列被发现越来越高的临界温度中
第一次有达到室温的
不过因为它是在极高压的实验环境下产生的
能怎么样进一步延伸还有讨论的空间
像是有没有可能透过其他实验可控的条件来达成之类的
在这种材料中形成超导的确切机制应该也还在讨论
不过能在极端实验条件下使临界温度达到室温
也已经算是科学研究上一个不小的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