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一本书
名字是西方凭什么
内容大致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种气候等面向去分析
不管古中国跟古欧洲社会发展皆会遇到瓶颈
双方互有领先的时期
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近代欧洲一只独秀
作者总结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
地理造成容易统一然后社会容易趋于稳定
而欧洲即使是在文明崩溃后仍有伊斯兰文明的延续与冲突
地理环境也让外来势力不断进入但却无法像中国一样统一
而有冲突才有改变才有进步
也才有后来许多的需求需要满足
也才有后来穿越大西洋寻找新资源的动机
反观中国地理环境过于封闭容易统一
社会容易稳定但是却没有改变
也就没有持续进步的动力
※ 引述《derekhsu (华丽的天下无双)》之铭言:
: ※ 引述《wnglon (冷面笑匠)》之铭言:
: : 这东西明朝就有
: : 应该说每个朝代都会有 世界每个国家都会有 这是人性
: : 美国做大了以后 一堆人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 : 但能否让自己在进一步的成长 是另外一回事
: : 仔细看过明末的历史 其实当时的知识份子 当知道自己国家科技被欧洲超越后
: 不可能,不管明朝有没有灭亡,中国注定要在19世纪变成西方的禁脔。
: 西方的文化发展到文艺复兴不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不是突变,而是西方数百年来
: 一代一代累积的教育扎下的根柢。
: 明洪武26年,朱元璋设立南京国字监,相当于明朝的中央大学,专门培养人才,
: 但是里面的人材来源却不是平等的,而是大多以贵族子弟为主,,尽管西方当时
: 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教育的内容决定明朝最终只能成为西方的追逐者。
: 明朝国字监总共有七个科系,分别是: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
: 国子学有博士5人,正五品上,相当于正教授,助教五人,从六品上,相当于助理教授
: 。直讲四人,也就是讲师。五经博士各二人,相当于专任教授,正五品上。
: 那国子学听名字不知道要教什么啊?首先,国子学是不收平民的,只收达官显贵皇亲国
: 戚子弟,交的内容就是《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
: 加上共同科目论语孝经跟尔雅,训练的目的全是让这些学子以后能当官,透过儒家
: 经典学习怎么当王侯。
: 太学
: 正教授六人,正六品上;助理教授六人,从七品上;太学跟国子学教得大同小异,但是
: 差别在于太学收的学生地位小于国子学。
: 广文馆的资源又比较少一些,正教授只有4人,助理教授2人。官职与太学相同,广文馆
: 一样是给贵族念的,一般平民不能念,教得内容跟国子学和太学不同,属于进修补习班
: ,专门给那些国子学太学当中优异能(要)考进士的人念的,那些有分封土地的王子是
: 不需要来念广文馆,是那些没有爵位的官员的子弟,需要透过考进士作为证明的。
: 四门馆
: 正教授六人,从七品上;助理教授六人,从八品上,讲师四人。这个四门馆的资源又比
: 广文馆更少一点,但学生却更多,多达300人,广文馆只有70人。跟广文馆一样,这里
也
: 是专门培养考进是的人才,不过收的品级更低,七品官员以上,侯伯子男等级的爵位,
: 以及庶人通过秀才考试表现优异的人。所以这里收的是小官小侯爵跟一般平民。
: 虽然有四们科目,但其实教的还是四书五经。只是根据教学目标跟学生背景做了区分。
: 剩下三门,律学,书学跟算学,才是真正教我们比较有现代化意义的教学内容。
: 但是,国子监根本就不重视这几门科目,律学教授只有三人,从八品下;助教只有1人
,
: 官职小得不得了,只有从九品下。收八品官以下子弟跟庶人。教的就是法律典章,简单
: 来说就是现代的法律系,但是明朝对于法律系并不重视,看他们投入的资源便知道。
: 书学就更不受到重视了,正教授二人,从九品下,助理教授一人,助理教授不是官员。
: 收的对象跟律学一样,研究说文跟字林,基本上就是研究说文解字的文字学,将来可能
是
: 从事文书撰写,纪录的工作。
: 最后是算学,也就是数学系,跟书学一样,只有两个正教授,一个助理教授,而且正教
: 授只有从九品下。
: 对中国而言,数学,文字学以及法学都只是工具,真正的学问还是四书五经。尽管西方
: 刚刚成立有系统的学习方式时,神学还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后来所谓的科学
: 种子早就已经萌芽了好几百年。
: 西方公认第一所有系统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是西元1088年在神圣罗马帝国
建
: 立的,距离中国首度建立国子监的唐朝晚了400年。
: 波隆那大学最早的研究跟明朝的类似,主要是书学方面,也就是语法学跟修辞学,还有
: 逻辑学,西方的逻辑学跟东方基于四书五经的逻辑学具有相当大的不同。一开始学校主
要
: 研究法律,但最重要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规定大学是不受任何权利影响
,
: 必须独立研究,这跟明朝的国子监是为政府而服务有根本上的巨大差异。
: 十五世纪,除了法学以外波隆那大学又找来很多做天文学,医学,哲学,算学,修辞学
: ,语法学,逻辑学的学者,最终设立了神学院。
: 结果就是波隆那大学分科方式就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类二类三类组,许多科学家都后来
: 都在这顶尖学府唸书,而十六世纪,波隆那大学开创了实验法则,科学真正进入了到了
: 实证阶段。同一时间,15世纪的明朝,算学书学这些东西还被当成是没有大用的学问,
: 是应用科学而不是基础科学。
: 在1088年波隆那大学成立之后,1096年英国设立牛津大学,留住了英国的本土人才,
: 后续1209年的剑桥大学,1413年苏格兰的四所古典大学陆续成立,1413年,当时的明朝
: 还在研究四书五经的时候,欧洲大陆已经开始的有系统的设立大学竞争人才的年代。
: 欧洲的大学没有一定只能贵族子弟能念,只要有钱就可以,哥白尼家里只是商人,
: 但是因为妈妈家里有钱,他可以进入亚捷隆大学,这是波兰的第一所大学,创立于
: 1364年。
: 中国一直到自强运动之前从来没有有系统的透过教育培养基础科学人才,有的就是
: 靠祖冲之,张衡,宋应星这些零星的天才建立体系,而没有真正的去研究这些东西
: ,后代的所有中国人看到祖冲之,宋应星的书,因为没有基础科学能力,只能依样
: 画葫芦照章全收,无法延伸或强化,但同样的情况到了西方,整篇论文会被不断
: 反复验证,挑战,修改,调整,没有完整教育体系训练出来的基础科学人才,妄想
: 要在几代人达到跟西方一样的水准,根本是作梦,直到2019年,中国的依然没有赶
: 上。
: 在西元1500年以前,西方世界已经建立了70所独立大学。这些早期中世纪大学都有
: 教宗手谕,尽管受到教会的限制,但是也因为教会的保护,维持了大学对于政府的
: 独立性,当大学不为政治而服务,科学才能发展,才有尔后的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
: 命,人家是从基础科学开始打起。
: 这一点根本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中国永远只能落后西方,直到自强运动才发现过去几
: 千年以来所学原来是一种桎梏,但已经为时已晚。
: 在明朝没有改变教育制度的任何曙光之下,明朝没有任何希望能对抗后来的西方文艺复
: 兴与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