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时报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194948
〈台湾人在世界角落〉热带雨林 阿美族人遇上伊班族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陈荣福
1968年,4个阿美族家庭来到马来西亚砂拉越州(Sarawak)热带雨林的伊班族(Iban)村落,是台湾史上第一批海外宣教士,其中一对夫妇就是出身台东马兰村落的陈荣福(Parac Pawtawan)与关山医院护士黄秀英。
“我牵着3岁的女儿,秀英则抱着7个月大的儿子,坐着飞往马来西亚第二大城诗巫(Sibu)的班机。从高空中往下望,弯弯曲曲的大河夹杂在整片原始绿色森林里,稀稀疏疏的村落散布其间,我们知道,这些村落就是伊班族的‘长屋’……”这就是陈荣福对伊班族最初的记忆。
〈雨林生活〉一座长屋 等于一座部落
砂拉越州有20多种原住民,伊班族是人数最多的原住民,占全州四分之一,相当于当地华人的比例;不同的是,华人大多住在首都古晋市(Kuching),伊班族则世代散居于热带雨林的河边,住在当地高脚建筑“长屋”里;一座长屋,等于一座部落,可住一百多人,居民多有亲戚关系。
伊班语和阿美族语相近,学习半年后,陈荣福已可在伊班部落自然对话,跟着伊班人打赤脚、乘长舟,两年后,也在此迎接第三个孩子诞生。“当时我们住在民都鲁(Bintulu)区,周围都是树林,有时猴子会偷走晒在外面的衣服,当地俗称‘四脚蛇’的巨蜥也常来偷吃鸡和鸡蛋,而大部分伊班长屋都很遥远,即使搭乘快艇,最远的单程就需3小时,因此每当我外出,妻儿在家都很容易担惊受怕。”尤其旱季水位低,盘据河床的巨大树根容易导致触礁,还有河中的鳄鱼、岸边的蟒蛇,只要宣教士没有按预定时间返家,遇害的机率很高。
“有一次返家路上,船突然引擎故障,只能人力划桨,但划半小时我就没力了。”眼看天
色越来越暗,又起大雾,陈荣福不禁紧张起来:“我无法分辨方向,决定停在原地等待救援,其实,光是身处原始丛林,夜里一个人在河道上就是非常危险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上的表指著九点,而九点已是大部分长屋居民的就寝时间,仍无船只经过,他只好在船上过夜。“丛林有很多夜行性动物,四处都是奇怪的声音,我一直疑神疑鬼、自己吓自己。只要一听到声响,我就拿起短刀和小斧,一下看后头,一下看水面,怕被鳄鱼攻击,偶尔还会听到宛如人痛苦呻吟或咳嗽的声音,
整夜无法入睡。”直到天色渐亮,才被路过的船只发现。
〈河上救护车〉化身司机、律师和医护人员
陈荣福的快艇,除了载着他往来长屋之间,也是河上的“救护车”。当时,民都鲁区没有学校、警察局和卫生所,每次拜访长屋,陈荣福都会携带简单的医疗箱,有时也要化身助产士,提供医务协助。
“有天,我们刚抵河边,就听到长屋内传出哭声,原来是一个小孩生病发高烧、脸色苍白
,几个妇女围在旁边哭泣。”陈荣福一行人快步上前,看见小孩全身痉挛、嘴巴紧闭,赶紧压住小孩下巴,勉强让他吞下一点六神水,又将肥皂削成指头大小,塞进孩子肛门,“这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一群孩子,围在我身旁凑热闹,赶也赶不走,过了几分钟,生病的小孩开始挣扎,见他要排便,我马上松手,说时迟那时快,‘轰!’一声肚里的脏东西全部倾泻而出,一群趴在草蓆上的孩子因来不及躲开,被这些秽物喷得满脸都是,顿时放声尖叫,冲往河边冲洗……”小孩开始退烧,妈
妈开心地抱起孩子,而两个坐在一旁的男子,看到小孩恢复,就收拾东西走了,“原来他们是巫师,已经花了两天想医好这个孩子,但都徒劳无功。”
之后,陈荣福成了最受欢迎的访客,但他深知这个偏远部落的医疗极限:“我的医药箱可以应付简单疾病,可是遇上重伤和急性重病,就需要快艇送到市区急救。”无论刮风下午,还是深夜三、四点,都得全天候待命,居民一有需求,他就变身使命必达的司机。
“有次将一位命在旦夕的伊班人紧急送医,但途中他就过世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将他送到医院,确认正式死亡,再送回长屋。在长途奔波与炎热的气候下,遗体在返程就开始散发浓厚的臭味,我们也只能忍耐,送他回到家人的怀抱。”
〈当文明入侵〉大河生变 居民受害
1980年,民都鲁开始发展,有了码头、石油提炼厂和通往诗巫的公路,大量工厂和劳工进驻,但砂拉越的原始森林,生物渐渐减少,滥砍滥伐造成的土石流污染了大河水质,影响依赖大河生活的伊班居民。
“当社会开始变迁,原本生活简单的伊班人一个个便宜变卖祖产,前往大都会工作,遇到不少问题。看见近似台湾原住民的状况发生在这热带雨林里的部落,让我很痛心。”他们当起伊班人的法律顾问,维护居民面临各种状况的权益,但力量仍非常有限。
长驻12年,陈荣福夫妇的永久居留证申请被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政权驳回,回台后,在台北服务离乡背井讨生活的原住民,处理劳资纠纷、工作住宿等问题,不过,心中仍有个地方惦念著砂拉越,相继写下《打赤脚的宣教士》、《认识北婆罗洲──砂拉越、沙巴各民族文化论述》等著作。
http://img.ltn.com.tw/2018/new/apr/24/images/bigPic/600_151.jpg
伊班族妇女在河边洗衣。
http://img.ltn.com.tw/2018/new/apr/24/images/bigPic/600_152.jpg
伊班族居民多乘坐长舟来往。
http://img.ltn.com.tw/2018/new/apr/24/images/bigPic/600_153.jpg
陈荣福的宝贝快艇,也是当时的水上“救护车”。
http://img.ltn.com.tw/2018/new/apr/24/images/bigPic/600_154.jpg
陈荣福与黄秀英夫妇带着两个小孩搬到砂拉越雨林,又在当地迎接第三个孩子诞生。
http://img.ltn.com.tw/2018/new/apr/24/images/bigPic/600_155.jpg
砂拉越首都古晋(Kuching)半数居民是华人。
http://img.ltn.com.tw/2018/new/apr/24/images/bigPic/600_156.jpg
伊班族长屋沿水而建,居民生活依赖大河。
5.备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