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20000784-260301
语音抓不到 台湾演员陷瓶颈
2016年10月20日 04:10
记者李怡芸/台北专访
电视剧《一把青》今年在金钟奖大丰收,两岸年代剧近年均大行其道,但世新广电系陆生旷思慧日前却直言看《一把青》因口音问题无法入戏。身为台湾剧场、影视演员,也在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舞台语言”的樊光耀指出:“演员对语音的敏感度很重要,但这正是台湾社会的语言教育所缺失的。”
陆生旷思慧指出,《一把青》中的小周是东北人、师娘是浙江人,小邵是四川人,但她却无法被说服。“一个角色的口音会影响到自己信不信任一个角色存在”;而她对于剧中飞行员们时不时流露的台客腔更是无法入戏,“请想像一个满口京片子的人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歹湾郎。”
这样的问题在多次以方言诠释角色的樊光耀看来:“角色成功与否与演员对语言的掌握固然有绝对关系,但台湾演员面临更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对我们的语音不敏锐,甚至不尊重。”
心态看轻 口音难矫正
樊光耀强调,语言除了是演员诠释的必要手段,对一般人而言也是表达的重要工具,“如果我们连国语都讲得怪腔怪调,那表示根本不尊重、不爱惜我们自己使用的语言。”同样的标准其实也可以用来检视客语、台语甚至原住民语。“如果年代剧里的方言只是学个怪腔怪调,那和国庆典礼上以‘阿萨不鲁哥’口诀介绍台湾原住民族又有何不同?”
不论是方言或是标准国语的咬字发音问题,樊光耀认为问题就出在“看轻”上。“我的国语标准,是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抱着中广听老播音员的口音。我平常就这么说话,而不是上台做作。”反观今日的语音教育,除了停留在国小举办相声比赛,让孩童们穿着长褂、拿着折扇,说著和平日不同的口音,仍未在生活的阅听环境中,重视“标准国语”的自觉与敏感度。
标准国语 语言基本功
“掌握语音,只是掌握语言的一环。”樊光耀忆及多年前,面对教改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时,“我非常沮丧,因为面对的是一票无法表达思考的学生。”在他看来,语音乃至表达能力,都是对自己的语言是否够尊重的成果,而现在人对“标准国语”的不爱惜,“把自己语言的质地也丢失了!”樊光耀叹。
至于演员的舞台语言,樊光耀以大陆演员张国立在《手机》中以四川话演出,在《1942》中以河南话演出为例,认为一个负责、有自觉,愿意突破的演员,对于南腔北调的角色“设定”势必有自己的要求与坚持;但以近年两岸三地经常合作演出来说,标准国语更是至关重要。而修正语音的关键,在他看来,仍要从生活中做基本功。
(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