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on19971997 (rR)》之铭言:
: 松林书店
: 八十多岁的老爷爷,独自听着收音机
: 无助的四望,但丝毫没有客人上门
: 但伯伯你的书多到都把门口堵住了
: 是不是该整理一下呀
: 还有没有牯岭街旧书店的八卦呢
藏书界竹野内丰来逛牯岭街,啊不是,来回答你的问题。
先前我回“湾生”文的时候,有带到牯岭街买卖摊位的最早发源,
是日本人在撤离台湾之前,变卖家中书籍古玩字画的集散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39731476.A.06D.html
由于撤退在即,这些器物按规定又不能带回日本,
基本上日本人是抱着跳楼大拍卖有换到现金就好的心情在卖的,
因此价格都相当低廉,这条街卖著卖著居然就卖出名气,
到日本人都离开之后,牯岭街曾因此冷清了一阵子,
但可能是当年买卖的盛名太大,大家有了点旧货还是想说去牯岭街卖卖看,
旧书摊也开始越来越多,成就了令尊口中提到的旧书街盛世。
到了1973年,光华商场完工后(老的光华商场,不是现在的光华新天地大楼),
为了整顿市容,政府将牯岭街的旧书摊迁移过去光华商场,
于是牯岭街的旧书店又少了一大半。
而这里就要兵分两路来讲。
光华商场的旧书店,一开始大多在光华桥下(今已拆除)的地下室经营。
这个时期我童年时候还逛过。
台湾文献界著名的百城堂旧书店当时就在附近,
家父与百城堂主人是好友,每年都要北上一次与他见个面。
到百城堂之后,大人泡茶聊天看古书字画,
这时家父就会塞给我一千元,像是雄狮将幼狮推到丛林里磨练一样,
把我推到光华商场地下街:“去,去买你的书,把钱花光。”
当时一千元比现在好花,旧书店卖的书又便宜(就算是看起来是全新书也只要半价),
要把钱全部换成书,那一大串塑胶袋挂在手上大概也有七八公斤重。
光华商场当时还算真的是旧书街,卖3C用品的只有少数几家。
一家家浏览过去也是两三个小时后的事情了。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家店摆了一大堆毛语录,当时虽然已解严,
两岸也开放探亲,但看到成堆的传说中的毛语录还是感到很奇特。
然后我在徐若瑄的天使心写真集面前徘徊,
扳著指头数,我要等几年后才能买大姐姐的书。(几年前已在旧书店购得)
诸君好奇藏书界竹野内丰当时都买些什么书吗?
加菲猫、倪匡科幻小说、寰宇搜奇等等。(国中生嘛)
到2006年,光华桥拆除,原地下街店家搬迁到临时铁皮屋,后来又移到光华新天地,
不过在搬移之前,其中的旧书店本来就所剩无几了。
回过头来讲牯岭街。
牯岭街的书店分了大部分到光华商场之后,牯岭街的书市就慢慢不如以往了。
加上近年来公馆、 师大的书店圈慢慢成形,书街转移到这边来,
牯岭街大致上便成为“神主牌”,只有每年创意市集书香活动拿来缅怀一下。
牯岭街是我后来在北部工作时才正式去逛的。
几年前去逛,大概固定只有五间有开。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松林书局,那个书店已经俗极而雅,
过于杂乱而成为装置艺术,成为牯岭街最有名的书店景点了。
用GOOGLE图片搜寻“松林书局”,满满都的是摄影家的作品:
https://goo.gl/1L8JBh
松林书局当年我还蛮常去逛的,
老板姓蔡,嘉义人,我还会稍微装熟一下跟他讲他老家那村子我去过。
当时我去的时候,那个通道还不像现在那么窄,人是可以进去的。
我曾经上到二楼去,翻找诗人痖弦抛出来的十八箱书籍。
不过现在看看那条通道,不知是我人胖了还是真的变窄了,
要进去可能是难了。
松林书局曾经被火烧过,好玩的是被火烧过的那些书,因为排得太密了,
也拿不出来,至今还被其他书山“封存”在里面。
几年前牯岭街创意市集活动我去逛了一下,发现老板居然有把一些书清出来,
开拓出走道来,传说中被火烧的一墙书终于露面。
我马上拍照留下了记录。
https://goo.gl/A89U4k
原PO说松林书店的老板无助的四望,这我不认同,他没什么好无助的。
老板给人的感觉开书店根本只是兴趣,他的真实身份是广播监听员。
我曾经从一叠书(已经摆到马路上了)最底下抽出一本诗集问价,
老板开价数千,我认为太贵而放弃,老板又随手把他塞到书堆最底下的柏油路上,
你看有多霸气啊,几千元不过是拿来压柏油路的。
书卖不卖我想他应该不在乎吧。
牯岭街、光华商场的旧书店已经走过最热闹的时代。
大众的目光已经转往公馆、师大一带的新兴独立书店。
光华商场转型为3C用品专卖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
而牯岭街的书店就像活化石,展示著上世纪中叶旧书店的样貌,
但这种又脏、又窄、又乱的环境,不太符合新世代的年轻人口味。
只有老派的爱书人,仿佛去秘密基地一般,仍然偶尔到牯岭街逡巡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