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m09 (柊é¡)
2015-09-08 23:27:35※ 引述《tagso (我爱妳,妳爱我吗?)》之铭言:
: 中共那时渡海攻海南岛的军队并不多
: 但是国民党却不战而走
: 嫡系军队还偷偷跑
: 剩下一堆被遗弃的军队 被歼灭在港口及沙滩
: 这些军队 明明就比共军还多得多
: 怎么会连反抗都没有就放弃固守
: 这段战争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还是来看一下地图比较好懂:
==============================================================================
╲ ☆雷州
∣ |
(3) ̄ ̄ ̄ (2)
↓ ↓ (1)
╱ ̄ ̄ ̄ ̄ ̄☆海口 ̄ ̄\↙
╱ ⊙临高 (李铁军) \ →共军三次登陆
(1) ╱ ↓ | →国军移动方向
↘╱ ̄ ⊙澄迈 |
△儋州湾 ↖ ╱
╱ (李玉堂)|
╱ ◎儋州 ⊙文昌
╱ |
|(容有略) |
|⊙东方 ⊙屯昌 |
| |
| ⊙琼海|
| ╱
| (冯白驹) ╱
| △五指山 ⊙万宁
╲ ⊙保亭 ╱
╲ ╱
╲ (陈骥) ╱
╲ ◎三亚╱ ̄
0╴╴20 km  ̄ ̄ ̄ ̄ ̄
==============================================================================
双方的指挥官分别是:
国军:
琼崖行政长官 陈济棠 (兼海南保安司令)
琼崖防御司令 薛岳
副司令 余汉谋
第三十二军 李玉堂
第六十二军 李铁军
第六十三军 陈骥 (含第四军一部)
第六十四军 容有略 (含第一○九军一部)
另外还有海军第三舰队、空军第四大队及本地部队等,总计约10万人。
共军: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 邓华
政委 赖传珠
第四十军军长 韩先楚
第四十三军军长 李作鹏
琼崖纵队 冯白驹
总兵力约10-12万人
在国军方面,薛岳和余汉谋这几支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已被打残,
剩下的多是士气低落的老兵和缺乏经验的新兵。
老蒋指派陈济棠(他从1936年两广事变失败后就被冷冻)
主持海南军政的理由主要是提高广东籍官兵的士气,毕竟他曾经是粤军的老大,
而国军在海南的主将除了李玉堂(山东)之外清一色都是广东人。
这些广东籍将领中的关系有点微妙,
薛岳原本是张发奎的人,老早就投向老蒋,和陈济棠没有太多交集;
余汉谋在当年两广事变中首先跳出来打陈济棠一巴掌,这两人的关系大概好不起来。
下面四个军长中,李铁军、容有略、李玉堂三人是黄埔一期的同学,
李玉堂是山东人就不提了,李铁军属于中央嫡系的胡宗南派,
容有略待过粤军,但还是中央的人。
剩下的陈骥则是余汉谋的手下,自然不会和陈济棠站在一边。
当陈济棠出掌海南时,薛岳等人对他的态度可是相当提防,
也没有把陈济棠组织的民兵和地方部队当一回事。
他的战略是将四个军分别防守海南岛的四面(如图所示),
而重心的北侧由自己和实力最强的李铁军部负责,海军和空军也摆在这,
并加强环岛公路和海岸要塞的修筑,称为“伯陵防线”(薛岳字伯陵)。
海南岛本地的基础建设落后,中部山区又有共军游击队“琼崖纵队”的活动,
这支部队从1926年就在当地出没了,已经撑了20多年还活着,可见其顽强难搞。
而薛岳在布置之余也将三分之一的部队投入围剿,因此降低了海岸守军的防御密度。
由于琼州海峡只有30公里宽,登陆的难度不高,
共军在此之前也和琼崖纵队配合尝试小规模的登岸袭击,
虽然大都失败,但却让薛岳有种“共军短期内没有大规模登陆作战力量”的错觉。
1950年3月初,两支各一千人的共军分别在海南岛的西北、东北角登陆,
这两个登陆点正是国军部队的防区交界,共军在轻易突破防线后溜进山区,
迫使薛岳又分兵设防,削弱了海口守军的力量。
月底,共军第二波登陆部队六千人分成两阶段正面进攻海口,
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不少人突破防线,并让薛岳布防的弱点全数暴露;
而且他还认为这些都只是共军为了增援游击队而发动的小规模作战。
4月16日,共军一次送出八个团的兵力在海口西侧抢滩成功,
并向内陆的澄迈县进军,准备包围海口的国军。
薛岳直到发现前去阻击的部队被轻易打退后,才知道这次来的是共军的主力,
于是便将自己的主力62军也投入澄迈县的防御,但仍然被共军击败(美亭决战)。
62军崩溃之后,薛岳知道共军大规模登陆已不可避免,
遂将剩下的国军尽量集结到东南部,在海军接应下撤到台湾,
但仍有三分之一的部队被共军消灭,而共军也在5月1日完全占领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