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原始影片里面最可怕的是,
郝龙斌很明确知道,这段谈话会被制作成节目,
因此他一定是卯起来表现出他觉得“最好”的一面,结果是这副德行。
至于有些人觉得是李惠仁不对,因为他不断对学生洗脑市长是“权威者”,但自己也扮演权
威、教导学生用记者和政客的嘴脸去质询、演练脚本的时候把市长排除在外,结果当然会黑
掉等等,我倒有不一样的想法:
1. 今天不管这位市长是郝龙斌、柯文哲,还是陈菊或赖清德,都是权威者啊,或精确一点
地说,是有力者。而李惠仁做为“权威者”,跟郝龙斌的差别可大了,一个有权力规定他们
喝牛奶,一个只是代课老师。
2. 记者和议员都是一个群体,有疯狂跳针言不及义的,也有就事论事言之有物的。如果小
学生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发掘问题、蒐集资讯、讨论共识、组织论述,然后尝试向有力者提出
诉求,那就是很好的公民教育。
3. 那些议员也不在运作圈内,但都能看到诚恳,即使是赞成方的无党籍议员,所提出的理
由也能让人接受(当然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进一步探讨牛奶是否补贴给清寒学生就好)。而郝
龙斌先是诉诸权威(我是台大教营养的博士),然后花太多时间做上对下的叮咛(其实他提的
数据有没有错我反而不在意,重点是平等沟通和对话的过程),这是他个人的问题,和他是
不是被设计无关。
当然,李惠仁导演在这部影片里,确实是扮演权威者的角色,但那些学生一开始就说了,希
望能跟大人平等对话、希望说的话能被大人当一回事,所以李惠仁就以此为目标做这些训练
,他要教授的概念是:当我们面对权威时,可以有哪些做法,这些都很值得继续讨论行动跟
发展。
问题的根本不在缺钙的科学数据或如何发牛奶等技术层面,而是这个政策实施的对象是学生
,在制定和推动的过程就该纳入学生的意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论是问卷调查、班会
讨论或事后李惠仁采用的公民审议的形式都可)
如果小学生们不喜欢这牛奶政策,但真心想透过平等沟通协商却四处求助无门的话,后续如
果演变成像《不能没有你》里面想抱女儿跳天桥的父亲一样,选择(被逼)用激进的方式来处
理争议也不意外啊。
“学生不满被逼喝牛奶,集体罢课朝北市府怒砸牛奶”
“学生联盟批牛奶政策黑箱,赠郝‘牛乳大王’匾额”
阿不就被民进党煽动?跟下面这位美国小学生一样...
下课时间少5分钟... 惹恼美9岁童发动连署抗争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24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