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妈妈的味道难以取代,最美味也最难忘怀,37岁的蔡逸群为了传承妈妈的面线糊味道,顶
著洋硕士学历接手家业,不仅运用工程专业提升老店4成业绩,1年半前更在左营开出分店
,每天能卖出300碗面线糊,最高单日业绩达3万元。
蔡逸群是高雄凤山老店第二代,看着妈妈蔡金凤把小摊做成名店,但多年来始终没有招牌
,直到11年前才由他取妈妈名字与凤山地名,起名“凤邑面线”。“老人家觉得有个立牌
写面线糊,让客人知道就够了,干嘛费事?那时我真的火了,自己出钱做招牌,隔天水泥
还没干,报纸就来采访。”
即使后来出国攻读硕士,蔡逸群也不忘隔海遥控,帮老店报名美食比赛、争取媒体采访,
直到4年前回台,“那时候觉得爸妈年纪都大了,假如不接手,这个味道就没了。”
但老店经营方式传统,以前内用得等员工端面线、外带大排长龙,客人常为点单顺序不公
平搞得一肚子火。蔡逸群于是运用工业工程的“排队理论”,“不管内用、外带都排队,
客人自己端面线,立刻就省了3个人力。”
刚开始有人讥讽:“感觉也没有比较快!”还有奥客想插队,当场拍桌变脸,但他坚持不
妥协,只花1个礼拜就获得客人认同。而过去老一辈怕秘方被学走,煮面线不假他人;蔡
逸群则保留核心配方,训练员工按照SOP(标准作业流程)去煮面线,简化管理工作。
正因不用亲自煮面线、端汤碗,他闲得没事干,一度打算出国读博士,但教授认为他不适
合走学术路线,反而劝他发挥商业所长,促使蔡逸群在2013年底开设分店。
蔡逸群指出,左营原本就有不少凤山老店的熟客,加上人口多、消费力强,让他决定在此
开店。不过左营客群偏向精致化,所以份量略有调整,店里也有冷气,比老店的露天形式
更舒适。
开业1年半,左营店业绩每个月都在成长,蔡逸群更在基原本的面线、米糕、肉圆与四神
汤之外,另外加卖冬瓜柠檬等助攻商品,粗估1年利润破百万元,让他对后续展店更有信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