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转型正义 龙应台:白恐判决书将上网
新头壳newtalk2014.11.17 邱珮文/台北报导
处理戒严时期不当审判的补偿基金会于今年9月正式解散,15年来共累积10,067件申请案
资料,文化部日前向行政院争取这上万份的卷宗,展开整饬作业。文化部长龙应台今(17)
日表示,由于资料零散,有待全面整饬完备后再开放。而近期会先公开电子化的判决书,
不同于档案局目前提供的扫描图档,是补偿基金会逐字登打的文件档,将更易于阅读取用
。
龙应台今天向媒体说明有关文化部接收补偿基金会卷宗的后续处理。她指出,这些资料都
还有待分类汇整、编目装订,再加上内容可能涉及《个资法》,需花大量时间、人力来整
理。此外,与资讯公开的相关法条也待厘清。
谈及上个世纪笼罩台湾的白色恐怖,龙应台说,相信不止她这一代,大家都有相同经验,
尽管是乡下长大的孩子,对于国家政治懵懵懂懂,但是都曾听过传言:“有人失踪了”。
她回忆1972年,自己还在成功大学就读2年级时,当时校园也相互耳语,她一位同学的男
朋友被抓走了,这也是后来非常有名的“成大学生读书会事件”,当时受牵连者多为学生
。她说,没想到40多年后,在她主持的一场人权博物馆咨询委员会中,身旁坐的政治受难
者,就是当时被抓走的那个同学的男朋友。
龙应台强调,“在这场补偿过程里,转型正义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有没有去正视
它而已。”
龙应台指出,自从2000年政党轮替后,台湾出现“转型正义”这个词,意指某一个政党在
其统治期间所犯下的错,之后很难自己去面对。她认为,这种情况全世界都是,但是在建
立健康的民主体制、经历政党轮替后,原来不敢面对的事实就会一点一点的出来。其中,
德国做得最彻底。
但是她也强调,德国并非血淋淋地检视自己,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的德国人因
为太痛苦,对于历史全面缄默,直到1970年代以后,才开始谈论、面对。”她指出,当德
国决定将相关档案全数公开时,造成社会巨大的震荡。
“档案一公开,老师发现心爱的学生是检举人、丈夫发现妻子是线民、父亲发现被自己儿
子出卖,当中还有很多假的情报资料,使得整个社会不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反而害到
很多无辜的人。”因此她认为,台湾这些转型正义的卷宗,应该等细致整饬过后,再大胆
开放。
关于戒严时期不当审判的补偿基金会在今年9月解散后,留下15年间累计共10,067件申请
案的大量资料,龙应台主动找上行政院政务委员林政则,表达接管意愿。“我认为,这些
资料若送回其他部会,将被封存角落,而文化部正在筹备人权博物馆,非常愿意承担有助
转型正义的资料。”
在行政院同意后,文化部为保存这10,067份卷宗,决定在新庄办公大楼打造恒温恒湿的库
房,预计年底完工。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后可分为2种,补偿基金会的公文约占全部的1成,
另外9成则是诸如自白书、判决书、官方记录案卡的影本,是可供学者研究的珍贵史料。
对此,龙应台也骄傲地说,虽然文化部只拥有影本,也是台湾最大型、以受难者为核心的
“拼图全貌”,因为正本散落在调查局、国防部等各处,并不易于取得、拼凑事实。
然而,文化部整理资料时却惊觉,这些卷宗都只能算是补偿基金会的“工作资料”,换句
话说,并没有经过分类汇整、编目装订,都是容易散落的松散单页;且碍于《个资法》,
内容中提及病例、地址、身分证号码等个资都要遮蔽。因此,让“卷宗”变成“档案”公
开以前,须先经过一项庞大整饬工程。当初文化部“先争取再说”的想法,如今却遭遇到
没有人力、预算的窘境。
龙应台强调,争取档案的初衷,就是要打开它,“让历史见到光”,只不过在打开过程中
,必须合法。例如,要如何在《个资法》、《政府资讯公开法》与《档案法》法条间取得
平衡,以及对于关于文化部影本与其他部门正本的公开权限问题,都需审慎厘清。
她表示,文化部已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咨询,并请驻德单位访察德国各人权档案馆的“施行
细则”,作为参考。另外,也正在向行政院争取资源与人力,并协助档案局推动《档案法
》修法。
她指出,预计再2个月,文化部将完成判决书文字档案上网的的工作,相较于现在档案局
判决书都是扫描图档,时有污渍或模糊。文化部档案将参考国防部史政局做法,提供网络
申请阅览,核准后直接寄到电子信箱,使资料更易于阅览、更方便取用。
龙应台期盼,能在受难者还没完全走光之前,建立最结实的史料制度。然而,过程绝对不
能草率,资料还没整理好前,宁可不开放。“我们常说,影视产业是我们优势,但有个观
念还未浮上水面,‘人权发展’才是台湾最具优势的文化实力。”
http://newtalk.tw/news/2014/11/17/5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