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谈台北电影奖改制 / 李亚梅

楼主: Ruke (全台找笔电!!)   2019-07-20 15:09:29
谈台北电影奖改制
文/李亚梅(台北电影节总监)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8280826186263
之一:金马奖的改制
1995年,我从美国唸完电影回来,进了金马奖工作。当时的金马奖
以“鼓励优良国片”为宗旨。一直以来,我们都自动把港片视为国
片。那一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颁给了许鞍华的《女人四十》。
1996年,李天铎接任金马奖秘书长。隔年香港即将回归中国,届时
,香港电影还能被视为国片吗?因此,他大刀阔斧,把金马奖的定
位从鼓励优良国片改为鼓励华语影片。可以想见,争议不少。赞成
的人,觉得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反对的人则批评,台湾电影这么弱
,怎么跟外来的电影竞争?那一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颁给了姜文
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此后几年,只要金马奖一颁完,办公室的传真机就会哔哔响起,全
是来骂来抗议的,为什么台湾的电影奖要颁给香港人、大陆人?
而今,还有谁质疑金马奖那一年的改制?
之二:两种影片竞赛的路线
全世界的影片竞赛活动,大约分为两类。一是以欧洲三大艺术影展
为首,只选影片、导演、编剧和演员等主创奖项的做法。一是以美
国奥斯卡金像奖为首,全面鼓励电影专业奖项的做法。
早期做金马时,也一直遭受抨击。台湾电影产业基础薄弱,为何要
好大喜功仿效美国奥斯卡?为何不能改采欧洲影展路线?但金马没
有放弃鼓励幕后从业人员,撑了下来。虽然,一直以来,技术奖项
常常都是香港与大陆电影的天下。
早期台北电影奖的确采用欧洲影展路线。2004年,我担任北影评审
时,需要选出的奖项只有4大类的最佳影片与百万首奖。那一年,
我们把最佳剧情片颁给了蔡明亮的《不散》,把百万首奖颁给了一
部小成本制作的纪录片《再会吧,1999》。
2008年,我跟着《海角七号》参加台北电影奖,除了百万首奖,《
海角七号》还获得了“剧情长片最佳摄影奖”和“剧情长片最佳音
乐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台北电影奖开始出现技术奖项。
从类欧洲艺术影展的奖项,到开始增设电影技术奖项,显然台北电
影节也意识到不能长期忽略电影技术奖项的重要性。然而,直至去
年为止,台北电影奖只有4个放在“艺术贡献奖”下面的技术奖项。
为什么是4个?不得而知。怎么决定这4个奖项?不同专业领域的表
现如何讨论、评比?
金穗奖的不分类“优等奖”和这个制度类似。去年我应允担任金穗
奖评审时,终于体会了这个制度的优缺。名单产生快速,但讨论无
法全面,并且难以聚焦、深入。
2019年,台湾电影整体制作预算、专业分工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既
然台北电影奖已经背离了欧洲艺术影展的做法,逐步增设了技术奖
项,为何不能大胆一点、勇敢一点,将奖项明确化,并且顺应产业
发展趋势,增加已具产业发展雏型的技术奖项?
难道台北电影奖要一直将大批的、日渐专业的电影从业人员排拒在
外?
之三: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入围名单?
这两年受邀担任金钟奖迷你剧集和电视电影组的评审。在不同的场
合,看到与听到当时的入围者受益于入围这件事。有人在申请影视
制作补助的时候,在申请书的封面上载明入围第几届金钟奖什么奖
项,非常骄傲。也有新人从国外唸完影视学位回来,因为没没无闻
,总被影视制作公司拒于门外。但入围了金钟之后,听说一堆公司
找她上门聊聊。
单是入围,鼓励和影响的力量就如此巨大。一个奖项只有一位得奖
者,只鼓励了一位电影人,但入围名单可以有很多人,可以鼓励很
多人。台北电影奖为什么不能有入围名单?
是的。我也知道台湾电影产量少,品质良莠不齐。可以选出这么多
奖项,这么多入围者吗?
我想起有一年,遭逢香港电影小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只有28部影
片报名。28部剧情片都可以选出20几个奖项的入围名单。台北电影
奖一年有40-50部剧情片报名,我们选不出来吗?(※)
又有人说不一样,香港电影比较强啊。是的,我知道香港电影比较
强,或许入围名单会好看一些。但我想起金钟奖迷你剧集与电视电
影的评审经验。他们将迷你剧集、电视电影、人生剧展、学生剧展
放在一起评比,每一年大约有60几部影片报名。台北电影奖奖项不
分类别都可以角逐的设计,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与疑虑。台北电
影奖包含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短片,一年有300多部影片报
名,我们选不出来吗?
是的。台湾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与格局或许远远不及香港与大陆。
但,二军就不能有自己的小联盟吗?而或许,这些受到鼓励的二军
,有一天会变成一军,站上大联盟去争取最高荣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