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泓/写在金钟50颁奖之前:三个误解
ETtoday
文/郑秉泓(第50届金钟奖戏剧节目组评审)
今年受邀担任金钟50戏剧节目组评审,真的感到非常荣耀。也许是这回身在其中,因而对
于8/26入围名单揭晓后的众声喧譁有不同想法,加上坊间对于金钟奖评选方式似乎仍充满
太多误解,遂决定以此文做为说明。
以下文字,写于“金钟50”颁奖之前,仅仅是我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戏剧节目组评审团意
见。
误解一:金钟奖评审是藏镜人?
不是。金钟奖评审名单在入围阶段时并不公开,会完整公布于颁奖典礼现场发送的场刊里
头。过去几届金钟奖,Wiki上面有登录“部份”的评审名单。其实金钟奖该像金马奖一样
,设置一个官网,并把历年入围得奖名单和评审名单整理出来,不过因为金钟奖并非常设
机构,所以现阶段要成立永久性金钟奖官方网站似乎颇有难度。
必须说明的是,电视金钟奖要评选的项目繁多,以今年为例分成戏剧节目类、迷你剧集/
电视电影类、文教儿童节目类、综艺综合行脚类、科学节目类、动画节目类、技术类,总
共七组,各组会推派一位召集人,所有评审共同以提名投票方式推选出主任委员。
蓝祖蔚担任的是迷你剧集/电视电影类的评审,其他六组不干他的事,但因被大家“陷害
”推选为主任委员,所以必须代表本届评审团出席入围记者会,负责对外发言。主任委员
并不像坎城影展或金马奖主席可以掌控全局(各组召集人反而比较像是该组的主席),主
任委员在记者会上的发言也不是个人意见,比较像是“整理并转述”各组召集人所汇整的
入围会议结论。所以入围会议之后,有人批评蓝祖蔚又不是电视综艺人,凭什么严词批评
当前综艺节目,其实是误解了金钟奖的评审方式,蓝祖蔚当时的发言,只是传达综艺综合
行脚类的评审意见,如此而已。
至于到底哪些人在评金钟?以我参与的戏剧节目组来说,评审有八成来自电视界的优秀编
、导、演,老实说最没资格最心虚的就是我了XD。我们这个九人评审团,先是要提出戏剧
节目、戏剧节目导演、戏剧节目编剧、戏剧节目男主角、戏剧节目女主角、戏剧节目男配
角、戏剧节目女配角、戏剧节目新人共八个项目的入围名单,再从中选出得奖者。
误解二:金钟奖评审都只看连续剧的精华剪辑版?
不是。看精华剪辑版评选的方式老早就改掉囉。就今年评选规则而论,每个报名单项,可
提供“至多四集”供评审观赏。换句话说,倘若有部13集的戏,报名了戏剧节目、导演、
编剧、男主角、两个女主角、三个男配角、三个女配角、两个新人,那么总共就会有14个
报名单项,评审会收到14x4=56集,这56集可能会全部都是同样的4集,也可能囊括全部13
集,端看报名单位的策略取舍(例如后半段拍得不好,故只选全半段集数)与用心程度(
专心帮演员找较有发挥的得奖场集数)。
评审将报名单位提供的集数全部看过,是最基本的义务。身为评审,只要针对报名的集数
进行评选即可,但因为一出戏的完整性实在非常重要,倘若某些单位提供的集数重复性太
高(例如14个单项一律都只提供该出剧集的1-4集),评审们往往还是会想办法例如先去
查分集大纲,再自行将漏掉的几集找来看过。不过长寿剧就真的没办法全数追完,除了报
名单位提供的四集以外,顶多只能自行先查资料再跳跃性地追些重要集数而已。另外补充
一点,倘若有某位演员表现很好但并没有报名,评审是无权自行提名他的。
误解三:长寿剧是否报不了金钟奖?
金钟奖入围名单揭晓后,演出《世间情》恶女郭佳佳爆红的曾莞婷在个人脸书上发表对入
围名单的感想,她感叹八点档很难挤进金钟奖的入围门槛,就算上山下海搏命演出,牺牲
很多人生时间,却碍于规定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让她出道多年仍感到很遗憾,坦言曾经
想过:“我在这行业的意义跟贡献在哪里?”
首先我要跟曾莞婷说,绝对没有“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这回事。无论长寿剧偶像剧还是
情境剧,都可以自由报名,就算某电视台基于某些考量而没有提报在他们频道播出的某出
剧,该剧集的制作人也可以自行报名,倘若报名单位忘了漏了或者基于某些理由并没有帮
其中一位演员提报个人单项演出,该位演员倘若在意金钟奖,不妨尽早在金钟奖报名开始
之前,就主动跟负责提报的电视台或制作单位沟通协调。当然,这一切都必须赶在报名截
止之前。
以今年为例,八点档长寿剧如民视的《龙飞凤舞》(全长205集,每集超过2小时)和《嫁
妆》(仍在演,目前已破200集,每集超过2小时),台视的《艋舺的女人》(全长80集,
每集一小时),华视的《爱你没条件》(全长71集,每集一小时)都有报名,此外,集数
较少、通常有拿到文化部补助、标榜“制作精良”的三立“周五台湾好戏”的《阿母》(
全长25集,每集1.5小时)和《珍珠人生》(全长22集,每集1.5小时)也有报名。
在此我想趁机导正一个观念,拜托别再称呼上述剧集为“本土剧”或是“乡土剧”了。
1990年,华视制播《爱》(导演李岳峰今年最新作品正是《爱你没条件》),那是台湾第
一出混合使用国语、台语两种以上语言的八点档连续剧,全剧总共播出68集,就此成为日
后所谓“本土剧”、“乡土剧”、“长寿剧”滥觞。在那个本土意识风起云涌的年代,以
本土、乡土、台语作为号召,从《爱》(1990年)、《缘》(1992年)、《牵手出头天》
(1994年)、《台湾水浒传》(1994-1995年)以至稍候的《第一世家》(1997年)、《
阿扁与阿珍》(2000年)等剧皆被冠以“本土”之名,在20年前自有其必要性,但21世纪
的台剧在本土化方面早已相当多元且纯熟,如今委实不宜再将三立、民视的长寿剧与“本
土”、“乡土”绑在一起,以免造成误解,同时也窄化了真正“本土剧”的定义。我认为
真正的本土剧,和用什么样的语言无关,真实、诚恳地呈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过去与现在
的其人其事,才是最重要的。
再回到报名本届金钟奖的八点档长寿剧和三立“周五台湾好戏”上面。这几出剧集在个人
演出项目的报名总额非常可观,但为何演员竟无一入围?难道《爱你没条件》的王淑娟和
《阿母》的方文琳表演还不够好吗?是的,她们非常好,在这样一出大大小小角色悉数遭
电视台与制作单位基于一种“共谋默契”而极尽所能剥削扭曲的长寿剧里头,她们的表现
简直是可圈可点、无懈可击。
然而我也因此陷入了天人交战。我是应该鼓励这两位即便在一出播到后段愈益荒腔走板的
粗糙长寿剧中演技依旧卓越的敬业演员?还是要鼓励那些在集数适切剧情不灌水的“非长
寿剧”中有优异表现的其他演员们?每位评审所投下的那一票,最终总是主观而私密的,
我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我在意一出戏的“整体品质”,即便王淑娟和方文琳的表演在
情感上的深度厚度超越《龙飞凤舞》、《嫁妆》和《艋舺的女人》众女角(而且这三出剧
的女角总给我一种流于“千人一面”的刻板印象)太多,一旦我想到她们演出的是《爱你
没条件》和《阿母》这两出不真实、不诚恳地操弄人性情感、宛如内容农场的狗血戏剧,
我还是投不下去(但我要强调,这两位优秀的女演员在剧中所传达的情感,却又是真实且
诚恳的)。
当然,不同的评审组合,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检视过往金钟奖名单,张晨光、徐亨
和雷洪就曾分别以《日正当中》、《意难忘》和《娘家》三初长寿剧拿下金钟奖男主角、
男配角奖。长寿剧有长寿剧的问题,不只攸关电视台、制作人、编导和演员,更是与阅听
人的收视习惯及口味偏好息息相关。对我来说,一味炮制煽情泼洒狗血的长寿剧,就是收
视率至上的策略选择,它品质的确不好,但它的收视率就是高过其他真正的好戏好几倍,
不可否认它确实提供了苦闷的台湾人一个适时的情绪出口,也反应了当前台湾戏剧的真实
水平。当然,长寿剧真的有许多非常好的演员,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不妨日后多留给自己
一些时间去接演其他比较有质感的戏剧,诠释一个真正有棱有角有血有肉、有挑战与突破
性、不是内容农场高同质性的角色,假以时日一定会被看见。
网址:http://star.ettoday.net/news/57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