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颜甫珉】
今年台湾的重要影剧类奖项,除了金钟奖外,从金曲25到金马51,“大陆”无所不在,政
治语言的影子也始终成为不少人讨论的焦点,说到底,台湾就是怕一件事情,“输给大陆
人”。
犹记今年金曲25,李荣浩与李健,两位大陆歌手一口气入围多个奖项,其中李荣浩更是以
“台湾人没听过”的新秀之姿抢下入围,最后两人并未拿下多个奖项,李荣浩入围5项,
仅夺下最佳新人奖,李健同样入围5项,最后也仅拿走1项。
当时面对大陆,台湾音乐圈有了新的讨论与检讨声浪,不过似乎因为大陆得奖不若预期,
音乐人仍是相信“台湾”依然胜过大陆。
而到了金马51,许多台湾观众眼中“通俗、教化意义”的大陆电影,却能横扫千军,娄烨
以“推拿”夺下6项大奖,陈建斌的“大三元”创下纪录,台湾电影仅剩4奖,其中真的只
由台湾人拿下的奖项只有2奖,陈湘琪与易智言留下这2奖。
所以台湾电影是否真的好,又掀起一波讨论的声浪,难道台湾电影比不上大陆电影吗?
从近几年的金马奖入围、得奖的风向球来看,近期多向艺术靠拢,而也只有艺术,足以凌
驾政治语言,毕竟如果以电影的票房、热门程度来讨论,台湾电影的热门度,也可能输给
大陆电影。
因为文化部限制大陆电影每年在台湾上映的配额仅有10部,让许多入围电影对台湾观众来
说,几乎不熟悉,而且透过多数大众媒体的传播,台湾观众对大陆电影建立起一种刻板印
象,如“特效多”、“样版戏”、“煽情”、“卖明星”、“没内容”等。
因此当大陆电影大肆入围台湾金马奖时,那种“这是什么片?”的想法自然成为多数人的
声音。
但实际上,大陆电影的多元发展,早已经超过台湾多数观众的想像。
卖座但品质不佳的大陆片一样多,但如雨后春笋后冒出的,是更多样化的大陆新型态电影
,不一定是样版戏、商业大片,而是讲述各种多元类型的电影(除了政治类型与议题,依
然是大陆无法突破的困境),成为市场上的另一种声音。
回到台湾,许多大制作的电影,就得考量票房与商业性,逼的得向现实妥协,而台湾的艺
术片,因为观赏人次太少,投资方也不多,“赔钱”成为台湾艺术片面临的重要困境。
那为什么大陆能有艺术片?
“市场”成为另一种的解释,大陆广大的票房市场与多金的投资商,姑且不论投资的目的
与意义,因为市场够大、资金彼此流通,许多人愿意投资电影,却不一定要求“片片赚钱
”,有好的故事、好的导演与能够讲出好故事的剧本,自然能吸引投资商出资,这也造就
大陆电影多元化的发展。
台湾则困顿于市场,商业性国片能不赔钱已是万幸,艺术片更是容易赔钱,且整体市场不
够大、资金不够多,得有许多“烈士”牺牲,才能换来兼具商业与艺术的电影。
不过回过头来想,其实台湾电影未来的另一种示范(或出路),或许可从本届最佳导演得
主许鞍华身上看到。
许鞍华是著名引领香港影坛发展的女导演,而她之前两度获得最佳导演的影片“女人四十
”、“桃姐”,都是纯种的港产片,而许鞍华这次得奖的“黄金时代”,却是一部由大陆
资金投资的电影。
“黄金时代”讲述一位民国女作家萧红的故事,从内容上来看,就知是一部“文艺片”,
如果许鞍华单靠香港资金想拍这部电影,筹资过程会很辛苦,甚至得考虑预算与成本。
但“黄金时代”由大陆星美传媒集团出资,视频网站百度也有投资,总成本高达7千万人
民币,约台币3亿5千万。
据报导,当时许鞍华因为影片得考究,粗估成本就得3亿台币,当时拿着剧本在香港找投
资商,屡屡碰壁,因为香港多数投资者只愿出最高1亿台币,直到找到了大陆的投资商愿
意投资,才让该片开拍。
从票房结果来看,“黄金时代”最后票房约5千万人民币,约2亿台币,虽然惨赔,但大陆
投资商却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该佩服的是许鞍华,她以自己的香港导演经验,获得大陆资金的支持,拍出好电影,还拿
下了金马奖最佳导演。
“黄金时代”让港导拍陆资片,不失滋味,而台湾导演近期也开始与大陆投资方合作,虽
然仍有许多困难得克服,或是许多歧见仍待消解,但这或许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
期待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也能重新称霸金马奖颁奖典礼。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3/90855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