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专栏(3) - 谁会去欧陆留学?

楼主: ndxica   2017-03-25 21:36:17
在美国为大宗的留学市场中,我们来转换焦点,来谈一下欧洲商学院:
原文: http://ndxica.pixnet.net/blog/post/44848936
本文节录自"在荷兰工作的一百个理由" FB 粉丝团: http://goo.gl/t28htE
谁会去欧陆留学?
每年到美国留学的台湾人超过一万五千人,英国也有上千,相对地,
欧陆国家则在几百人之谱。美国在高科技、生化、行销商管等领域都是领导者,
整体来说,它仍然是吸引全世界最优秀人才的地方;台湾人选择去欧陆留学,
总有些非主流的意味。当然欧洲国家在某些领域相当知名,
例如法国和意大利的时尚、设计、德国的电机工程领域等,
但以留学人数来说,美国仍然是大宗。
欧洲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是西洋文明的起源,拥有深厚迷人的历史和人文;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数十个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族群,
从西元前的罗马和希腊开始,ㄧ直纷纷扰扰、打打闹闹到今天的欧盟;
翻开西洋历史篇章,行走过欧洲的各路景点,所记载的痕迹不外乎是谁曾占领了谁;
谁又攻打了谁。直到今天,他们开始学习在彼此的不同里谈合作,设法与彼此共存。
欧洲复杂的历史和政治意味着文化与价值的多样化,没有谁是绝对的老大,
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什么都要谈,要沟通,要达成共识。这些并不容易,
要知道德国人和希腊人是多么不同的人类,与其他不同种族的国家
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激辩,达成大家都同意的方案,是欧洲人自二次大战来的改变、
觉醒和领悟:他们不希望再有战争,希望以合作替代冲突对抗;
以信任弥补猜忌怀疑。这样独特的意识形态,不只发生在欧洲议会里,
更发生在国际MBA的小组讨论里:组员可能有德国人、希腊人、美国人、法国人
跟日本人,大家都有不同文化背景与观点,经由沟通与不断的说服来达成协议。
这过程有时真的很累,可能比都是日本人或大多是美国人的讨论慢多了,
却是刺激思考和沟通能力的磨练。所以我觉得选择去欧陆读书的人,
或多或少都欣赏多元的价值,喜欢看到事物的多样面貌。
其实多元文化挺好玩的,欧洲也大概是最容易出国的大陆,
坐两个小时的火车、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到了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
从比利时的荷语区到法语区,就有不同的风景;从德国与荷兰临近的Dusserdolf
(杜赛道夫)跨到荷兰的边境城市Venlo,就是语言和个性都不同的景致。
看到德国人做面包的方式就明白为何法兰克福机场能只用四十分钟
就能把衔接班机的行李挂上;去了凡尔赛宫的花园就知道这个民族的审美观
存在骨子里;吃过荷兰人的午餐就了解他们的个性有多务实;
晒过希腊的太阳就知道为何还有些人把债务危机当耳边风。欣赏每处的优点,
比较他们的差异,是我觉得在欧洲生活很过瘾的一点。
美国虽然也是广袤的陆地,各洲也有风土民情的差异,但语言都一样,
吃的东西也差不太多,文化多元性不若欧洲丰富。
欧洲人的价值观也和美国有所不同,虽然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地,
但由于思想和历史的发展,几个西欧国家都有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想,
荷兰和北欧尤其把“社会式的资本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习惯美式资本主义的我们,会在欧陆看见另一种社会运作的方式,得到不一样的启发。
我的MBA同学David原本是美国某大时尚杂志的编辑,
和身在时尚界的未婚妻在纽约工作数年后,特意选择来欧洲念书,
因为想看到不同的世界。开学三个月后我们有次聊天,
他说欧洲人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很Chill (悠哉),让他觉得很棒。
后来陆续遇到不少从北美搬到欧洲生活的美国人或加拿大人,
他们的反馈跟David很像,就是欧洲打开了他们某部分的感官,
让生活更贴近自己的心,体会品味更精致的生活方式:冰箱很小,
装不下大量的冷冻食品,需要常常买新鲜的食材回家做饭;
相对compact的城市和小巧街道让人很不常开车,都要骑脚踏车或步行;
眼前的一杯新鲜啤酒或一份甜点,不太可能是大量制造的工业化产品,
背后都有深层的风土和典故。欧洲的魅力在于独树一格的文化和价值,
甚或是在某些方面的前卫尝试,例如高福利社会、对再生能源的重视、
超越国家层面的欧盟组织、对传统婚姻关系的再定义等,
都是挑战人性或习惯的实验,更开放地去看某些已经被传统定义的事物。
在欧洲看得见千年积累的文明,也看得见往前瞻数十年的想像与愿景。
多元、开放与包容的环境,让人不断思考自身,如何越活越像自己,
越活越自由,也越活越和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