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振弘
2005年6月 Cheers杂志
从去年2月开始,陈瑞麟的团队先囊括研华基金会TIC100科技创新事业大赛中所有团体
与个人奖项;3月,拿下工业银行WEWIN科技创新事业大赛第3名;5月,取得青辅会APEC青
少年创业大赛第1名;10月,更一鸣惊人地在新加坡大学举办的Global Startup@Singapore
中排名全球第6名(前5名依序为史丹福、柏克莱、芝加哥、哈佛、新加坡大学);12月,
陈瑞麟个人再以高分获选为半导体菁英种子,并受邀到美国硅谷参访。“他不会刻意抢锋
头,却会让人知道是一个人才,”担任半导体种子营评分员的台湾应用材料公共关系经理
谭凤珠观察陈瑞麟从竞赛到硅谷参访,给出上述的评语。其实,陈瑞麟早就知道在这些企
业面前,他该怎么表现。
先搞清楚将如何被观察
以参加半导体种子营为例。当陈瑞麟获知自己通过初审,并将参加两周后的决赛,他知
道决赛不是从营队报到当天才开始,未来两周才是左右自己能不能胜出的关键。在仔细研
究活动流程后,陈瑞麟主动打电话给主办单位,询问该营队活动的评分方式与评分标准。
首先,他获知主办单位将安排数场演讲,而且上课表现以及提出问题的切合度将会列入评
分。因此,陈瑞麟先上网了解讲者的背景以及蒐集与演讲主题相关的时事,并写下当天想
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准备有必要,因为不见得每次的临场表现都会很好。”
尽管决赛当天陈瑞麟的座位被安排在很后面,而没有机会提问,但是当所有人与讲者一
起用餐时,陈瑞麟适当地在谈话冷场的空档,提出先前准备的问题,这个举动除了让场面
热络,也让评分员对他适切的表现印象深刻。“许多人会为了强出头而提问题,让人觉得
很功利,”决赛评分员之一的台湾应用材料营运中心行销专案经理张庆璋提到,能够经过
初审的人都很优秀,因此决赛中观察的会是个人特质,例如会不会尊重其他成员、愿不愿
意专心听别人讲话等。
从文件中,分析企业要什么
其次,陈瑞麟获知决赛中配分最多的是团体竞赛。于是,他仔细研究营队的议程,“其
实可以从中看出企业想要找哪样的人,”陈瑞麟说。看到营队课程从技术、产业,到人文
面都有,陈瑞麟确定这不是一场考验专业技术的竞赛。于是,决赛当天在决定考题时,陈
瑞麟就建议小组应该选择可以发挥创意的主题。陈瑞麟提到,校园竞赛常在前1天晚上才
公布隔天考题,目的是想考验学生能否在极短时间内抓住题目精神,如果没有事前花时间
从活动文件中厘清企业到底在想什么,很容易就离题得很夸张,“因为竞赛当天的时间压
力会大到让你无法冷静思考。”另外,陈瑞麟还事先询问决赛中每一个活动的正式程度以
及应该配合的穿着。“这类的询问没什么不好,代表学生重视这样的活动,以及认真做事
的特质,”担任评分员的谭凤珠提到,适当的穿着的确也是观察的项目。
学习站在对的位置
陈瑞麟提到,所有的竞赛几乎都会特别重视团队合作,但这却是最难。他以选组长为例
。尽管多数比赛结果都显示团队的领导者比较会受到重视,也通常会胜出,于是很多人会
抢当领导者或发言者,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的特质都适合,“像我的个性比较强势,缺乏
领导者该有的包容力,所以就不会抢当领导者,”陈瑞麟提到,团队在最佳的组合下,才
能发挥最好的表现,对自己也才是最好,“我可以透过别的途径去表现自己。” 张庆璋
提到:“我们除了会观察有声音的人,也会去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声音,或许他是努力
在做支援的工作,有声音跟表现不见得是正向的关系。”经过几次竞赛,陈瑞麟与其他胜
出的学生聊天时才发现,原来能够获选的人都是在事前先做好准备,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去
展现自己的能力,“参加比赛,应该要学会适当地去操作。”
校园竞赛小密技:
1.带着自己印制的名片去参加比赛,透过与人交换名片加深印象。
2.主动打电话询问主办单位竞赛的评分方式、标准以及穿着。
3.仔细研究竞赛宗旨与活动内容,了解企业办活动的目的,以及要找哪样的人。
4.事前准备活动时要发问的问题。记住,不要强出头的提问。
5.分组时,把自己摆在适合的位置,不一定要抢当组长或发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