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记] 台北汐止 等了两年才吃到的食养山房

楼主: yenyen365 (yenyen365)   2014-06-03 17:32:46
消费时间:2014/5 母亲节
地址:新北市汐止区汐万路三段350巷7号
电话:02-2646-2266,0931-381-528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21:00
每人平均价位:荤食1250元/人
可否刷卡:可
有无包厢:有
推荐菜色:无菜单料理
手机拍照的部落格原文:http://yenyen365.blogspot.tw/2014/06/blog-post.html
食养山房算不算是台湾精致文化的代表?
不是美食家 也称不上饕客的我却很想说
"食养山房"应该可以算是台湾集结禅意、造景与饮食文化的共同集合体
第一次认识食养山房这家餐厅其实是从电影“饮食男女:好远又好近”里认识的
虽然电影里那家素食餐厅被设定在中国 但实际上整个剧组却是拉到台北来拍摄
原因无他
因为在中国还找不到这样带有禅意蕴涵、又把饮食与用餐过程巧妙融合的餐厅
电影挑起的除了食欲外 还有对于家庭情感的探讨 新、旧之间的冲击与取舍
2012年看完电影发现原来取景餐厅就在台北时 就打定主意要带妈妈一起去吃
哪知道常跟师父聚餐的妈妈 不只在食养山房阳明山时期就已经两遍
搬到汐止后 也跟几个女性好友造访过
连传言中跟 食养山房 系出同门的 大山无价 也吃过好几次
顿时让女儿变得很“台北俗~”(泪奔)
于是这个造访的愿望就从2012年一直到今年母亲节才完成
其一当然是因为妈妈已经去过(很多次)
其二就是假、日、真、的、很、难、定、位
最后加上他的位置较为偏远,无车的状况下实在很难前往
今年总算在大姊提前三个月以上电话预订 才在母亲节这一天订到位置
本来前两天 妈妈还一度因为觉得最近太常出去吃好料想要取消
幸好最后一刻还是决定带着两个俗气的女儿去见见世面
这个等待了两年的餐厅才终于有机会一尝
如果要说,食养山房从前往的途中就是饮食的一部分一点也不为过
到了汐止后,要开过那弯弯曲曲的山路 挑战GPS与眼力
需要仔细寻找在路边 不甚大的指引路牌 才能找到在小弯道理的餐厅
有个岔路 我们一度以"直觉"判断 选择比较大的那条路走下去
才走不到五分钟就发现 原来正确的道路反而是乍看不起眼的小弯道
一到食养山房,就会有个穿着深褐色制服的男子引导停车路径
要经过一个小桥、一道禅意布置的门
左右满是绿意的天然隧道 才能真正入内
无菜单料理的好处是全然相信厨师道道是经典
只要在预定的时候预先选择荤或素即可
妈妈难得不是跟师父一起前来 当然要一尝荤食料理
第一品送上桌的开胃料理是 “红心芭乐与百香果汁”
把红心芭乐跟百香果打在一起 味道偏酸甜而不涩口
小小一盅分量刚好 多了其实就会嫌腻口
但透过食器与摆盘 让简单的开胃果汁显得不凡
也为接下来的料理清清口
第二品送上桌的开胃料理是 “杏仁片、酸梅小番茄 佐 花生豆腐与玉米浆”
在电影里面花生豆腐其实算是重要的一道素食料理
除了因为它的营养价值外 还有那白嫩又吹弹可破的外表 虽然简单 制作却是不易
市面上要买到花生豆腐其实也不容易
不过刚好前两天妈妈熟识的师父拿了一盒自制、要义卖的花生豆腐来
平心而论 食养山房的花生豆腐味道不如想像中的浓郁
上面放置了几片杏仁片与醃制的酸梅小番茄 即使搭配食用
彼此之间并没有口感或是味道互补的效果
玉米浆喝起来满满都是玉米鲜甜的味道
跟第一品的果汁一样 是浅尝回味无穷 一但多了就会腻的滋味
但喝到最后才发现碗底有着粗盐 以至于我的最后一口的咸味几乎盖过了玉米甜味
第三品 “干贝丝蒸蛋 与 鲑鱼卵卷 茄子、木耳”
看得出来食养山房的每一道菜与食器的搭配都是经过设计的
最底一层看似清透如汤 但其实是干贝丝蒸蛋
上面放置的是鲑鱼卵卷与茄子、木耳
服务生提醒如果嫌味道不够可以用以柠檬酱油增添风味
虽然我们是荤食套餐
但仍可以发现食养山房还是用了不少素食的精致手法
蒸蛋本身因为加了干贝丝 所以咸味很够
鲑鱼卵卷也因为海鲜的鲜味 味道虽然不重但不至于没味道
不过茄子、木耳味道不足可以考虑沾取柠檬酱油
第四品 “海鲜拼盘”
一改前面几道都是一次上一品的上菜方式
第四品就像是突然来了个丰富主菜
由外圈到内圈是海胆卷、九孔、生鱼片卷、软丝高丽菜卷 以及 蔬菜
虽然看起来很彭湃,但不知道为何全程吃下来
我对于这个拼盘的记忆度却最少
海鲜该有的鲜度都有 海胆的软嫩、贝类的弹牙、生鱼片的入口即化都在等级之上
但是记忆度真的较不高
有可能是因为上到第四道菜 家人开始天南地北聊起天来
所以情感交流> 食物记忆度 也不一定
不过食养山房几乎是一道菜就会帮客人换一次食器
食 就是要 色、香、味俱全
有了无可比拟的外在自然环境、好吃精选的菜肴 若是无适宜食器整体感觉也会扣分吧
不知道从何时养成的习惯 我总是会注意餐厅用的餐具
途中等菜时 忍不住把小盘子翻过来看
盘子后面写着“清秀”二字,不知道是烧窑的名字还是有特殊涵意
妈妈笑着说这两个字就是写给你们的 女孩子就是要清秀啊
后来回家发现 家中的酱料盘上也写着同样的两个字
猜测食养山房应该有不少食器来自于莺歌 对于这样的发现 我反而更开心
尤其近年开始关注食器时 总觉得虽然日本食器有其价值所在
但台湾食器绝对有其实力与蕴含
闲聊的过程中 喝了一杯清口的果醋后(算是第五道) 第六道菜肴也已上桌
如果印象没错 是“乌鱼子麻糬搭配南瓜与生煎干贝”
麻糬内包乌鱼子后再煎炸 口感特殊但其实吃不太出乌鱼子的味道
一旁的南瓜不用说 看那金黄色的果肉就知道味道甜美可人
只是生煎干贝略显过生 虽然干贝要是等级够 生吃也无妨
但既然选择要煎 还是应该掌握熟度才好
第七道则是“蔬菜浓汤撒上乌鱼子”
家常菜很少将蔬菜熬成浓汤,多半是因为主妇时间珍贵
再加上主菜多半偏油腻 家常蔬菜汤品扮演的都是解腻的角色
不过食养山房菜色偏清淡 这样的蔬菜浓汤反而增加了整个用餐过程的厚度
纯蔬菜浓汤的口感加上乌鱼子 并没有多少提味效果
我想视觉上的效果 应该是大于 味觉效果的
不过这样的汤品也是多了就腻
每道汤品或是饮品都很好喝 但都是小小一盅
要是以前 可能会被误以为主人难道是怕客人吃吗?
但在大饮大食的今天 反而是一种“适可而止”的美味提醒
第八道拍糊的 则是“杏鲍菇炒饭”
其实之前看食养山房的食记 就可以发现这里的料理每道都是少少的
难免会有吃不饱的疑虑
但其实因为上菜很慢(吃完一道约莫都要等个3-5分钟才会在上下一道)
再加上用餐的过程中一面聊天 等菜的时候也会喝茶清口
其实饱足感是够的 这道杏鲍菇炒饭一人份约莫是1/4碗饭的量
我不敢讲食量大的人会不会吃不饱
但就我一个很爱吃的人来说 吃完这道料理差不多就已经不饿了
至于口味麻 他不是粒粒分明的炒饭 反而有点像炖饭的口感
吃起来较为黏腻 但仍然不会令人感觉油腻
第九道就是食养山房的招牌料理 “莲花鸡汤”
如果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 电影里花一放道汤碗里,花瓣就一片片像是舞蹈般的往下展开
慢动作的画面让人赞叹饮食文化的精致
不过现场实际食用的时候 当、然、没、有、那、么、美
不过看过导演专访时也提到 为了要拍出花瓣一瓣瓣展开的画面可是NG了好几次
因为汤的温度要够高 花瓣的状况要够好 展开的画面才会漂亮
所以不要勉强花瓣一定要跟电影一样开的票漂亮亮的了~~
服务生也很习惯现在人吃饭习性,要放花之前还先问我们要不要拍照、录影
虽然有录影,但花瓣展开的过程其实没有那么美
后来就删掉省记忆卡空间啦
第十道是甜品 也是最后一道料理 “黑糖芋泥佐薏仁、小汤圆 ”
芋头是爸爸的最爱,看到这道甜品 爸爸笑得可开心了
真的很少很少吃到那么浓郁的芋泥
吃的时候一度怀疑难不成是压缩再压缩 把芋泥变得那么扎实浓郁吗?
芋泥本身没有再调味 全靠旁边浓稠的黑糖汁提味
加在一起吃 完全不显甜
服务人员最后拿了一支康乃馨,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用完餐 但仍未结束整个旅程的我们
决定向外探险
吃完最后一道甜品 其实不饱也已有八分满足
爸爸没有说他饿 我想应该也是有个七、八分饱
吃完甜品喝完茶 一家人决定去庭园晃晃
如果想要享受食养山房造景的食客 务必还是中午来用餐较佳
因为晚餐一用 吃完得时候大概就得离开
但用餐中途离席又觉得干扰
我们因为人数少,被安排坐在一楼的石头屋里 没有玻璃落地窗 或是二楼的山景
即便我们是很早订位的客人 一度询问是否可以换到较好视野的位置
但考量到我们人数较少 没有VIEW的位置 是有点可惜
但吃完饭当作是小散步外出走走的感觉也不错
没有刻意去赏桐花 却在汐止山区遇到几株迟开的桐花
虽然已经没有五月雪的盛况,但满处的桐花花瓣也像是参与了一场小小花季
来的这天天气凉爽 微风轻吹 大概就是母亲节最好的天气吧
往内走一点就能看到特别搭制的休息区
客人或许能够享用的机会不多
就不知食养山房的主人 是否夏日也会抽的一点空闲时间待在这里禅修呢
水池造景外,水鸭、小鱼悠游其中俨然就是个小型生态园区
妈妈最喜欢的百合就这样生长在绿叶中
不能说出淤泥而不染 就说万绿丛中一点白吧
很独特的用餐经验 不枉费等了两年才终于成行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